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8 00: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了解背景信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由)
(点)
(求)
(赤)
侍 坐
陪长者闲坐交谈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
孔子与弟子年龄对照表
姓名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孔子
年龄 51 39 31 18 60
第一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传说有弟子七十二人,身通六艺者三千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孔子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疏通文言词汇

毋吾以也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
饥馑 哂之 以俟君子
端章甫 小相 铿尔 莫春者 冠者 浴乎沂 舞雩 喟然

shèng
shè
jǐn
shěn


xiàng
kēng

guàn


ku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以:介词,因为。
2.乎:相当于“于”,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
3.尔:你们。以:动词,认为。
4.居:在平时、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5.则:作“辄”解,常常,总是,就。
6.知:了解,知道。
7.如:连词,假如,如果。
8.或:代词,在这里指人。以:用,做。何以:以何,如何。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1.孔子说的“不吾知也”,指的是什么人不了解我呢?
2.“则何以哉”,是打算做些什么呢?这里的“打算”是怎样的打算?
预设:
1.是世人不了解我,未予我以重用。
2.打算此生做何事,而非今天明天做何事。这个打算是人生理想,是将要投身的事业。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2.乘:车辆
3.摄:夹、迫近
4.加:加到……上
5.师旅:军队
6.因:接着
7.饥馑:泛指饥荒
8.比及:等到
9.方:道,指是非准则
10.哂:笑,略带讥讽
1.方:方圆,纵横
2.如:或者
3.为:动词,治理。
4.足:使……足
5.如:至于
6.俟:等待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如:连词,或者。
2.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在这里都是名词作动词。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希:同“稀”,稀疏
2.作:起身
3.撰:才能
4.伤:妨碍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莫:同“暮”。
2.既:已经。
3.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4.风:动词,吹风,乘凉。
5.咏:唱歌。
6.喟然:长叹的样子。 7.与:赞同、赞成。
思考:师生间的对话表现了四个弟子怎样的志向和性格特点?
弟子 志向 性格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强国)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富国)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侧重礼治)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有抱负自信
鲁莽、轻率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思考:曾皙的志向如何理解?
“诗意栖息、清静无为”说:暮春出游,沐浴吹风,歌以怡情。追求一种超越功利,天地万物一体,寄情自然的审美理想。
“礼乐教化、天下大治”说:暮春时节,农耕已成,天下太平,礼乐之行,其乐融融;追求一个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1.何如:如何,怎样呢
2.也已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以:用
2.让:谦让
3.是故:因此
4.唯:语气词
5.邦:国家
6.小、大:形容词做名词
探究文本内容

思考:孔子对四位弟子的志向作何评价?
孔子
子路(由)
曾皙(点)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思考:孔子“哂”由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哂”字很精彩。其词汇意义是微笑,是一种表情,是没有声音的,从表层语言上看,隐含着讥讽的微笑,是对子路的口出大言不以为然,对他锋芒毕露的不满。……后来曾皙问他为什么要“哂之”,他的回答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就是子路不“礼”“让”,只是作风问题。但是直接讲出来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更深刻的原因是在子路的治国观念与孔夫子大相径庭。首先,孔子政治理想是仁政,以道德理性统一思想,以礼乐体制规范行为,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而子路着眼的是,邦国的军事暴力,千乘的战车,对抗外敌,其次是,把老百姓训练得“知勇”,好勇斗狠。显然这个得意门生与孔子的理想政治有很大的差异。孔子哂笑的内涵只有和冉有的回答比较才能比较明确。
——孙绍振《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请连线下列对曾皙志向的解读与孔子的相关语录,并结合孔子生平思考,孔子为什么“与点”?
曾皙志向 孔子语录
诗意栖息说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清净无为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太平盛世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礼乐教化说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补充资料:
孔子“与点”有多重原因。孔子追求“大同社会”且强调“游于艺”,主张在游憩中学习“礼乐”,这对应了“太平盛世说” “礼乐教化说” ;孔子周游列国多年,却没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发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同时强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洒脱自得的生活境界,这对应了“清静无为说”和“诗意栖息说”。
杨树达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论语疏证》)
朱熹
乐己所居之位,乐己日用之常,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伴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四书章句集注》)
钱穆
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 乃特赏于曾皙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论语新解 》)
综合孔子的生平来看,他毕生追求礼乐治国,但终未实现政治抱负,也没有选择归隐, 而是安贫乐道,通过讲学和“删诗书,定礼乐”等来推行自己的思想,且能在日常中获得一种洒脱自在的快乐。在进与退中,孔子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伟大的儒者境界。
冯友兰把儒家的境界称为“道德境界”,其以道德为准绳,“进”能够兼济天下,“退”能够修身完满。所以,孔子“与点”,不仅是赞同其礼乐盛世的社会理想,也是欣赏其不汲汲于功名,与天地万物合一,洒脱自在的人格理想。也就是说,孔子希望弟子能以“道”为准则,达到一种社会价值追寻与诗意生存状态的统一。
理解四位弟子的志向后,你心里面最认同哪一种志?
总结:每一种理想都很珍贵,都包含着对理想生活的期待,都意味着渴望自己获得一种价值的实现。曾皙很好,春风里放歌;子路也很好,困境里力挽狂澜。但是这个世界要想有在春风里放心沐浴唱歌的曾皙,一定需要有愿意做个英雄的子路。总要有人做子路。把自己的价值实现,跟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儒家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儒家讲究“积极用世”,说的就是要用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方式实现自我。其实,四子之志又何尝不是孔子之志呢?这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一种勇毅的担当。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我们心中无大志,谁更有资格有大志呢?愿你得做曾皙,敢做子路。
您的欣赏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