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1 毫米的认识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完善知识储备,提高实践能力。
温习旧知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红的身高是145( 厘米 )。
2.床长2( 米 )。
厘米
米
3.铅笔长15( 厘米 )。
厘米
预习新知
一、课前认真完成温习旧知,知道1米=
100厘米。
二、课堂中和同学合作学习,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确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三、课堂中与老师一起总结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可提供记录表。
2.引导学生分别测量出课本的长、宽和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课本的厚度不足1厘米,宽不是整厘米数,引发认知冲突。追问“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得出需要更小的单位去测量的答案,从而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
3.培养学生1毫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时,要引导学生边表示边叙述,在表达中内化对1毫米长度表象的理解。除了课本上给出的物品外,还可以多举一些例子,通过多种感官进行感知。
4.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开展大量的学生活动,如数格子,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等。教师应加强指导,确保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个人数或集体数,最后得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一:阅读教材例1,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分别有多长吗?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分别是多少厘米,并汇报结果。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厚度大约是 1厘米。
2.与同桌交流: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3.小组合作量一量,交流汇报:用尺子的0刻度对准数学书长边的一端,观察另一端所对准的刻度线,发现对着26,因此数学书的长是26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量得数学书的宽在18~19厘米之间;厚度不足1厘米,只有6个小格。
4.在同学们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感知哪位同学估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与实际长度最接近。
任务驱动二:分组讨论,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它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用字母“mm”表示。观察直尺,可以看见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1厘米与1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3.小组合作:请你在尺子上随意找出1厘米,指给小组内的同学,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任务驱动三: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吗?你能用尺子再量一次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分别是多少毫米吗?
1.你能列举实物来说明1毫米有多长吗?(例如指甲的厚度)
2.找一找:生活中如身份证的厚度、1角硬币的厚度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
3.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结果为长260毫米、宽184毫米、厚6毫米。
1.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用字母“mm”表示。
2.1厘米=10毫米
一、填一填,画一画。( 实践类作业)
1.
2.画一条长为2厘米5毫米的线段。
略
二、乐小淘的爸爸给他买了一块有小熊图案的橡皮,他用去了14毫米后,还剩36毫米。这块橡皮原来长多少厘米?
14+36=50(毫米)=5(厘米)
答:这块橡皮原来长5厘米。
END
感谢观看 下节课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