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登上地球之巅》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4 11:13:52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珠穆朗玛峰风光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7028米的C4营地
攀越冰裂缝
走过冰瀑区
珠穆朗玛峰,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本文是一则通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一 、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二、 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细节描写,还往往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三、 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 《时代的回声》等。
作者简介
砭骨 阴霾
履践 余暇
崔巍 耸立
缭绕 养精蓄锐
窒息 齐心协力
滞留
匍匐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注意字形 积累词语
lǚjiàn
cuīwēi
liáorào
zhì
zhì
púfú
mái
xiá
sǒng

xié
biān
积累词语
履践:
砭骨: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晕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斩钉截铁: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因疲劳或疾病而使身体不适。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形容山高大雄伟。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比喻有充足的勇气。
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踩踏。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队员们登上珠峰峰顶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快速默读方法指导: “三要四不要”
“三要”:
要集中注意力
要抓住主要信息
要每分钟达到500字
“四不要”:
不要出声
不要指读
不要回读
不要动嘴唇
8830M
无氧攀登,冲击顶峰
留下氧气
突击第二台阶 刘连满甘做人梯
8468M登山队出发
8844.13M
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又是依靠什么克服的呢?(跳读课文,勾画语句,然后抓关键词概括)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屈银华
王富洲
贡 布
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
英雄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感动中国组委会邀请你为登山英雄们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明、扣住主要事迹)
屈银华
王富洲
贡 布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
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他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的几篇课文都是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描述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默读法,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1、 课前音乐、图片欣赏导入: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背景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1、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概括珠峰的特点吗?(交流)
2、珠峰高达、巍峨、雄伟壮观、万丈巉岩,高耸入云,被喻为世界第三极。
(出示幻灯及珠峰简介,齐读)
师:环境如此艰险、恶劣、似乎不可逾越,然而,我国的登山运动员早已在四十多年前将其变为现实,1960年5月24日,他们成功的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出示图片)
登山成功后,随从登山队采访的记者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上地球之巅》亦出自这篇通讯。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及体裁)
2、课件反馈:
(1)介绍“通讯”体裁。
本文是一则通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一 、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二、 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细节描写,还往往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三、 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2)了解作者。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 《时代的回声》等。(板书)
(3)易错字词点拨。
砭骨biān 履践lǚjiàn 崔巍cuīwēi 缭绕liáorào 窒息zhì
滞留zhì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耸立sǒng
养精蓄锐xù 齐心协力xié
——(板书)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义。
履践:踩踏。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头晕眼花: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腰酸背痛:因疲劳或疾病而使身体不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比喻有充足的勇气。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三、朗读,感知:
1、带问题速读课文,思考:队员们登上珠峰峰顶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出示默读要求:三要四不要)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登山队员如何登上峰顶?分几个阶段?
3、交流阶段:登山队出发(轻装上阵,准备登顶)------刘连满甘做人梯,突出第二阶段------留下氧气,甘愿牺牲------无氧登峰,完成壮举。(出示幻灯片)
4、同桌相互说说登顶经过。
四、问题探究:
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珠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地呢?(轻佻读课文、快速找出)
板书:——缺氧、黑夜、寒冷、体虚、高山反应、路险。
板书:——团结协作、奉献、顽强的毅力……
5、 研读赏析:
1、师:文中登山队员的壮举令我们中国人民无比自豪。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的团结协作、上下一心,更让人震撼!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要求:找句子、抓关键词,揣摩、思考:语气、情感该怎么处理、怎么表现,在读中去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和伟大精神)
例如:令我感动的句子是: 因为:
朗读处理:
2、交流、指导读、点拨、导学。
3、登山成功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只有三人,没有刘连满,为什么?他自己放弃的吗?如果你是主编的话,你会把他的照片一起登上去吗?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拓展:(作业布置)
(1)英雄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感动中国组委会邀请你为登山英雄们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要求用到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七、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的奇迹,也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人的豪气与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同学们,大胆的向未知世界探索吧!为了你心中的梦想,去努力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热血铸就海之魂(节选)
1959年,正是前苏联最春风得意的时节。借前苏联成功地爆炸氢弹的春风,赫鲁晓夫曾飞到戴维营与肯尼迪会谈。当肯尼迪向他展示美国已经试验成功的核潜艇时,赫鲁晓夫立即说:“我们的核潜艇,比你们美国的数量又多,速度又快。”——这透露了前苏联已经成功制造了核潜艇。
赫鲁晓夫正是带着这种其好无比的心情,转道中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大典的。于是,就有了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天安门上的著名对话。
赫鲁晓夫再次让毛泽东“最后考虑”苏联舰队利用中国沿海基地联合建立“长波电台”(核潜艇只能用“长波”与岸上联系,因为短、中波均无法深入海底40米)。
毛泽东的回答是:不行。你是不是要把我们的东南沿海都拿去 你们干脆把我们的整个东南沿海都拿去算了!
赫鲁晓夫惊讶地说:核潜艇技术要求又高,资金投入又大——你们怎么能搞得了 我们有了,不等于你们也有了
毛泽东对此不置一词。
当时,赫鲁晓夫指指下面游行的民兵队伍,曾惋惜地说:这些,通通不过是核武器下的一堆肉饼罢了!接着,他面色阴郁地告诉毛泽东:苏联已经决定,撤走所有援华专家。
毛泽东再次用沉默回答了他。
谁能说出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那一刻心中的波澜呢 就是在这次著名的天安门国庆观礼对话之后,毛泽东发出了这样的誓言:中国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毛泽东如此重视核潜艇,并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争气”所能解释的。这里有毛泽东对前苏联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霸权力量的警觉,更重要的是,核潜艇是一种“水下永动机”,如果艇员体力能够支持,核潜艇能在水下几年、几十年航行。航行距离几乎也是无限的,并且它具有其他任何兵器无法比拟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核潜艇不仅仅是军事史上的一次革命,而且,它是“世界航运史上的伟大革命”。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能不能真正“走向海洋”,核潜艇是关键。
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就这样开始了。成立了“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舰艇研究院),由刘华清将军任院长。
在此期间,一位美国玩具商再次给我们提供了灵感——一位中国外交官,在西方国家的商店里为自己的孩子买了一个潜艇玩具,当这个玩具转到了中国核潜艇专家的桌子上时,他们大喜过望——毕竟,也许那位玩具商可能参观过真的核潜艇啊!今天看来,这种推论简直是笑谈,但是,对当时从来没见过核潜艇的中国人来说,这总是一个线索吧——实际上,正是这个玩具,启发了核潜艇的船体总设计师、七院总体所所长夏桐。
但是,核潜艇计划开始仿佛就命运多舛——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为了“保原子弹”,核潜艇只好忍痛下马。当时,尽管反复审核,最后几乎所有共和国元帅都怀着痛苦的心情,不得不在核潜艇暂时下马的报告上签了字。其中,以陈毅元帅的意见最为直率,他在报告上批道:“我不赞成这方面的缩减,不管要八年、十年,或十二年,都要加紧进行。”
1964年,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人民,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中国爆炸原子弹,前后只用了六年时间,耗资仅28亿人民币。其后,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又成功爆炸了氢弹。这样短的时间和低的耗资,可谓世界之最。
在两弹东风的鼓舞下,核潜艇再次上马,并且加快了步伐。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具体有多么困难,今天的人们完全不能想象。反映在核潜艇方面,那就是,不仅仅是官兵上下“吃着窝头搞潜艇”,而且,有时是在根本“吃不饱窝头”的情况下,连轴转地工作。
核动力局长孟戈非回忆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很了解当时的生活困难情况。
我们这些领导干部,当时也像战争年代那样,真正是以身作则,和大家同甘共苦的。
我们每天的伙食,一餐只能吃两个玉米面窝头和一条咸萝卜干。热菜是很少吃的。
为了佐餐,在老索(当时的书记)窗台上发现了辣椒花,于是,他那盆朝天椒就成了我们俩的专利品。我们俩相约,每人每餐只能摘食一只,谁多摘要受罚。我和老索都信守诺言,谁都没有“多吃多占”过。
也就是这个孟戈非,在率团访问英国时,把所有的补贴都买了资料,又心疼寄资料回国的邮费,还怕寄丢了,于是,六月天里,所有团员就把冬天的衣服都套在身上,把包和手腾出来拿材料。在莫斯科转机时,没有一个人提出上街走走,原因还是心疼钱心疼国家的外汇,结果,全团就这样静静地在候机厅等了一天。
这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清贫的中国”是有一点精神的。
赵仁恺,中国核潜艇的动力设计师。这是一个患有严重冠心病的“红专家”。夫妻长年两地分居,文化大革命期间,爱人在湖北干校,儿子在北大荒,女儿在吉林插队,他自己在普通农民家里住了五年,在基地的干打垒里住了六年,在带着“历史问题”帽子的时代,他技术上的稍微一点瑕疵,就会导致“永世不得翻身”的后果。就是他,顶着压力,亲手为中国的核潜艇测算出每一个关键性数据。那时,他经常出差,住不上旅馆,就和科技人员一起“蹲车站”,在火车上找不到座位,就一直站着。
中国核潜艇的船体问题解决之后,另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建立反应堆。在当时经济十分困难,人力严重不足,任务又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怎么建立核潜艇的动力心脏“反应堆”呢
中国特殊的反应堆,诞生在核潜艇核动力总设计师彭士禄手上。中国人不一定熟悉彭士禄这个名字,但是如果说,他就是彭湃烈士的儿子,那么人们将不会陌生。
针对当时特殊的情况,彭士禄提出,先搞一个陆地模拟堆,是一个“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方案,中国的核潜艇,就是根据这个方案,打破了反应堆方面的僵局。
20世纪6()年代末,是中国特殊的年份。为了保证核潜艇事业不受冲击,中央军委下发了毛泽东签署的“特别公函”。反复强调这是毛泽东主席批准的工程,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生产车间。
就是这样,我们身经百战的将军和满怀“共和国之恋”的知识分子一起,在戈壁荒岛,夹江深处,同住干打垒,同煮一锅饭,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遍地篝火红。在严酷的国际环境中,在没有一点援助,没有一分国外贷款,甚至连一点参照都没有的情况下,开始了中国核潜艇的“创业”。在这些“创业者”里面,有说过“就是把我用手铐铐起来,我也要搞核潜艇”的聂老帅,有孩子生下28天就上了基地的女将陶宏梅,有彭士禄这样的烈士后代,也有“用脑袋来担保设计方案”的王秀清、赵仁恺、黄旭华,还有中国工人阶级的普通一员侯君柱。
在他们背后,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1970年12月26日,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核潜艇“长征l号”正式服役。8月1 9日,朱德总司令在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陪同下,检阅了核潜艇。总司令问:“这全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吗 ”萧劲光大将回答:
“舰上所有设备,没有一件是进口的!”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2年,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一举成功。
外电立即对此进行了系统评论。其中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简明扼要:“这次弹道导弹试射,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它进一步表明中国的海军在国防现代化方面享有优先地位。这反映了中国比较向外看的政策,其中包括急剧扩大其世界范围的商业航海活动,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同时,中国人还意识到,随着近海油田的发展,需要有一支更强大的海军来保护这种商业利益。”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论,在某种意义上,可谓“高瞻远瞩”。
鉴赏要点
选文与课文体裁相同,是一篇记叙中国海军发展的通讯作品,再现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与发展的一个侧面。
问题探究
1.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中国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
2.中国为什么非常重视核潜艇
3.核潜艇计划面临着哪些实际困难
4.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附:参考答案
1.前苏联因为利用中国沿海基地计划遭到拒绝后,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
2.因为中国警觉到前苏联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霸权力量,并且核潜艇是一个国家能不能真正“走向海洋”的关键。
3.经济困难,国家刚刚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人力、物力资源严重不足。
4.表明中国海军在国防现代化方面占有优先地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