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真正的英雄》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4 11:32:3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壮 士 余秋雨
罗布泊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终于过去了,余纯顺准备起身,但突然用手捂住了胸口。他立即领悟,时间到了。那好,脱去衣服,回到四十多年前来到世上的模样,然后抬起头来确认一下方向,面对东方,面对上海,靠着灼热的沙丘,躺下。
时间到了。时间果真到了
自从八年前开始走上探险之路,他已无数次地想象过死亡,但从来没有想象到死亡来得这么快,毫无先兆,毫无预告。什么也来不及想了,只觉得一团热浪翻卷几下,很快把自己裹卷住了。最后睁开一下眼睛,眯缝着看着前方。什么也看不见,又什么都看见了。远处是自己无数的脚印,而远处的远处,则隐隐约约是黄浦江外滩的剪影。一个月前顺便回去了一次,去与故乡告别,现在才知道是上天的安排。
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匆匆来去时与一群上海大学生的谈话。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于是,我选择了孤独,选择了行走。我已走了八年,还会一直走下去。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录音机里掌声阵阵,我想,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地已有定论。据说,不管走到哪儿,他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最后树立在他告别人世的沙丘上的那块纪念木牌,立牌者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了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临时找来的木牌,一小罐鲜红的油漆,先放在地上,一笔一画写成这个以“壮士”开头的墓碑,然后竖起,大家一起用力,深深地插进沙漠,让沙漠的肌肤接受一次强烈的针灸。在这个拒绝生命的地方,从此有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标杆。
中国的土地那么大,中国的词汇那么多,大家居然统一得那么准确,可见在文化人格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仍存在着稳固的共识。即便粗粗一打量,大家凭着直觉就可判断出眼前这个人的人格定位。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实在久违了。
华夏的山川河岳本是为壮士们铺展着的。没有壮士的脚步踩踏,它们也真是疲沓多时了。松松垮垮地堆垒着,懒懒散散地流淌着,吵吵嚷嚷地热闹着。突然,如金锤击鼓,如磐石夯土。古老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壮士,他来了。迟到了很多年,又提前了很多年,大地微微一颤,立即精神抖擞,壮士,他来了。
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目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人类超拔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他们发觉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宁肯向着别处出发。别处,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处才能摆脱惯性,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上领悟自己是什么。
领悟了自己,还应该提醒别人。奥林匹克精神照耀下的各民族健儿的极限性拼搏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鸿沟的探险壮士更是一种提醒:作为一个人,能达到何等样的强健。强健到超尘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渺渺祖先,茫茫山川。
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正如这几天介绍他的电视节目中一位年轻的新疆女司机说的:“我在车上看着这个上海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于是,这位女司机跳下车来,向他走去,与他同行了很久,很久。
“这个上海男人”——把这样一个称呼与一位视死如归的探险壮士连在一起,让全国都产生了诧异。“上海男人”一度是一个气味怪异的专用名词,影视作品中表现典型的上海男人则需要动用几个特型演员,动作、语气、声音、目光早已雕刻完成。但这个男人确实穿着写有“上海”字样的服装走了一程又一程,把一切远离上海而又在嘲笑上海的男人和女人们都闹糊涂了。上海人 多半是冒充的吧 天下什么不好冒充,却去冒充一个上海男人!果然,在谈话录音中,我听到他在讲述这样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
对此,我不知道上海人能说什么,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在沙漠深处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寥寥一两句,却十分地道,绝非冒充。余音刚刚散尽,背影已飘浮进沙海,不再回归。
不再回归,倒下时却面朝上海。
今天这个展览,是上海人与他的再度见面。他为这座城市增了光,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男人,理应来看看他,向他道谢。
一九九六年七月
鉴赏要点
本文与课文一样,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哀悼与怀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将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
问题探究
1.余纯顺为什么会选择探险之路,独自走向孤独
2.作者对探险者的称呼是什么 如何理解
3.探险壮士给了人类怎样的提醒
4.你怎样评价“探险”这一活动 谈淡自己的想法。
附:参考答案
1.他认为探险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人应该超过阿根廷人创造的纪录。
2.壮士。“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
3.“作为一个人,能达到何等样的强健。强健到超尘脱俗……茫茫山川。”
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真正的英雄》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精神,学习宇航员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
2、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3、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及特点。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失事事件导入(展示图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哀悼(dào) 锲(qiè)而不舍 勋(xūn) 章 锤(chuí)炼
阴霾(mái) 孜孜(zī)不倦 企(q ) 求 凝(níng )聚
战栗(lì ) 拓(tuó)荒 弥补( mí ) 不朽(xi )
2、积累下列词语:
哀 悼:悲痛的悼念(死者)。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
建 树:建立(功绩)。
锤 炼:磨练。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弥 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二)朗读课文,把握情感。
1、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把握感情基调。里根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悲痛和力量 两个方面,从感情脉络看,前半部分主要抒发 悲痛的心情 ,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 ,两种感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美国宇航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悲痛,但演讲者的言辞更意在于给后继者奋然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2、默读,感知内容。
①这篇演讲词的主旨是什么?
(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
②全文是按怎样的形式安排结构?( 总—分—总 )
③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悼和对英雄的赞叹。
第二部分:(5—13)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英雄”。
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④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迪克·司各比机长:探索太空不畏危险;罗纳德·麦克耐尔:坚毅 ;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功;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立了难忘业绩; 杰维斯:不忘为母校争光;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获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⑤七位“挑战者”有哪些共同特点?(共同点:勇敢、坚强、勇于献身、有开拓精神)
三、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如何理解“她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学生们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关爱,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而这些学生正是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说在麦考莉芙身上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象力。)
(麦考莉芙是一名教师代表,她原计划在太空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麦考莉芙在这次太空飞行中体现出来的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无形当中鼓舞和激励所有的人。她是全国人民的楷模,所以说她不仅是学生的教师,也是全国人民的教师。)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美国精神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4、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里根总统的演讲为何如此感人?
(①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②抓住英雄们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的追忆,让人潸然泪下!③字句间浸透着悲痛、哀悼之情,句句发自内心,激起听众的强烈共鸣。④另外,排比的运用、人称的变化等。)
四、延伸阅读:
1、类探索太空经历的牺牲
①明代的万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借助火箭飞行的实验,不幸被火药(箭)炸得粉身碎骨。
②1967年月1月27日,美国阿波罗4号飞船在发射台发生爆炸,3名宇航员不幸遇难。
③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当3名宇航员完成任务,驾驶“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因密封仓漏气而丧生。
④1986年1月28日上午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后突然爆炸,6位宇航员和一位来自民间准备为学生讲授 “太空课”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全部罹难 。
⑤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上七名宇航员的生命又消失在没有痕迹的飞翔 中。
2、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飞行任务返航途中解体爆炸。朗诵诗歌,升华情感:
“哥伦比亚”陨落 天祭
东方人古老的春节里,转眼之间 /七朵雪莲在大洋彼岸的天空 /呼啸着开放/花瓣如雪片鸟羽般随风飘零/茫茫宇宙 /回荡起一个声音——— 太空太美了 /我不想返回地球 。
父亲的祈祷穿破云层 /温暖着游子失重的心 /妻子的目光直上九天 /在爱情的高处无语凝噎 然而七个背影如七只风帆 /向着燃烧的太阳毅然驶去———太空太美了 /我不想返回地球 。
五、作业:
结合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0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里根
真正的英雄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精神,学习宇航员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
2、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3、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及特点。
检查预习:生字注音:
哀悼(dào) 锲(qiè)而不舍
勋(xūn) 章 锤(chuí)炼
阴霾(mái) 孜孜(zī)不倦
企(q ) 求 凝(níng )聚
战栗(lì ) 拓(tuó)荒
弥补( mí ) 不朽(xi )
哀 悼:
锲而不舍:
迫不及待:
建 树:
锤 炼:
孜孜不倦:
梦寐以求:
弥 补:
悲痛的悼念(死者)。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急迫的不能再等待。
建立(功绩)。
磨练。
勤勉,不知道疲倦。
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朗读课文把握情感
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把握感情基调。
里根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悲痛和力量 两个方面,从感情脉络看,前半部分主要抒发 悲痛的心情 ,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 ,两种感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美国宇航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悲痛,但演讲者的言辞更意在于给后继者奋然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朗读指导:
*感情:悲痛 力量
*语气:低沉 激昂
默读,感知内容。
①这篇演讲词的主旨是什么?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②全文是按怎样的形式安排结构?
总—分—总
默读,感知内容
③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悼和对英雄的赞叹。
第二部分:(5—13)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英雄”。
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默读,感知内容
④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七位“挑战者”有哪些共同特点?
迪克·司各比机长:探索太空不畏危险;
罗纳德·麦克耐尔:坚毅 ;
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功;
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
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立了难忘业绩;
杰维斯:不忘为母校争光;
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获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共同点:勇敢、坚强、勇于献身、有开拓精神。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如何理解“她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
精读,探究内容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学生们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关爱,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而这些学生正是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说在麦考莉芙身上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象力。)
(麦考莉芙是一名教师代表,她原计划在太空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麦考莉芙在这次太空飞行中体现出来的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无形当中鼓舞和激励所有的人。她是全国人民的楷模,所以说她不仅是学生的教师,也是全国人民的教师。)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精读,探究内容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精读,探究内容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美国精神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4、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里根总统的演讲为何如此感人?
精读,探究内容
①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
②抓住英雄们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的追忆,让人潸然泪下!
③字句间浸透着悲痛、哀悼之情,句句发自内心,激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④另外,排比的运用、人称的变化等。
1967年月1月27日,美国阿波罗4号飞船在发射台发生爆炸,3名宇航员不幸遇难。
明代的万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借助火箭飞行的实验,不幸被火药(箭)炸得粉身碎骨。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当3名宇航员完成任务,驾驶“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因密封仓漏气而丧生。
1986年1月28日上午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后突然爆炸,6位宇航员和一位来自民间准备为学生讲授 “太空课”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全部罹难 。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上七名宇航员的生命又消失在没有痕迹的飞翔 中。
人类探索太空经历的牺牲
[资料图片] “哥伦比亚”号7名机组人员全体照片
?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飞行任务返航途中解体爆炸。图为航天飞机上7名机组人员的全体照片。从左到右为:里克·赫斯本德、威廉·麦库尔、伊兰·拉蒙、迈克尔·安德森、戴维·布朗、劳雷尔·克拉克和卡尔帕娜·乔娜。
让我们永远铭记无畏的英雄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飞行任务返航途中解体爆炸。朗诵诗歌,升华情感:
“哥伦比亚”陨落 天祭
东方人古老的春节里,转眼之间 /七朵雪莲在大洋彼岸的天空 /呼啸着开放/花瓣如雪片鸟羽般随风飘零/茫茫宇宙 /回荡起一个声音——— 太空太美了 /我不想返回地球 。 父亲的祈祷穿破云层 /温暖着游子失重的心 /妻子的目光直上九天 /在爱情的高处无语凝噎 然而七个背影如七只风帆 /向着燃烧的太阳毅然驶去———太空太美了 /我不想返回地球 。
此刻,你最想对英雄说------
仿照课文结尾,把你最想说的话抒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