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D 2.C 3.D
4.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
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
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
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5.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
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
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
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
B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
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
C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
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
第五段可知题干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
的艺术创作”。
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
B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
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
相反。
故选 D。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 5个自然段,通过通读原文,可以知道这段材料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首先,提出论点。第一自然段中首先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样的问句来开头,可以说吸引了
读者的兴趣,接下来就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最终得出
“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
其次,分析论点。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讲述的内容分别是“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
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
都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述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作用力。在其中也阐述了艺术家的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并进行了比较。
最后,总结论点。第五自然段对以上阐述进行总结,并得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
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5.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要想谈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第五自然段以及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如:
①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
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这段文字中可以
知道,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
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
②材料二原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还可开启“高度定制化”
的内容产业未来。
1
③材料二原文“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
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④材料二原文“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可以知道,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答出两点 4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
【答案】6.D 7.A
8.①作者看到贫瘠的黄土地,以及它所承受的苦难,内心感受到的疼痛;②黄河作为母亲河,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和疼
痛。 (答出一点三分,答出两点给六分)
9.不能。①从选材上看,本文并非以壶口瀑布为唯一写作对象,而是用大量篇幅写沿途见闻与感受,凸显“千里”“走”。②从主题上
看,并非简单以旅游者身份对壶口瀑布进行赞美,而是像一个朝圣者,借行走的过程展现黄土地的贫瘠苦难,表达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对
母亲河孕育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③从语言表达上看,“千里走”有动态感和画面感,有文化内涵,体现了艰难与虔诚之意;而“壶
口瀑布”只是一个名词短语,内容单一,看不出感情倾向。(每点 2 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剖析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有误,并不是剖析根源,而是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故 D 项错。
故选 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 “枯萎的草木像是被小火烧过”并非比喻,虽然本句有“像”,但并不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
甲事物,而此处是把枯萎的草木和被小火烧过后剩下的草木进行对比。
故选 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第 段“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我为自己的轻薄羞愧”可以看出,作者的“疼痛”是为
自己的轻佻、轻飘、轻薄感到羞愧,感到心痛。
第⑩段“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母亲大汗
淋漓,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第 段“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这些文字可以看
出“疼痛”是作为中华民族发源的黄土高原和黄河所经历的痛苦与疼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本题考查两个题目的比较,比较题要注意字面意思的不同,也要从选材、主旨、情感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千里走壶口”从字面上看是作
者经过了遥远的距离来到壶口瀑布,体现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向往之情;而“壶口瀑布”只是瀑布的名称,含义单调,不能体现出作者从
千里之遥去朝拜的虔诚与向往。
“千里走壶口”,一个“走”字,体现了作者在组材上的匠心。从开头“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到行文中的“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
出”“车子继续拐弯儿”“夜宿宜川县云岩镇”体现了作者不断在行走中观看黄土高原的环境和壶口瀑布的震撼,在不断行走中,作者不
断感悟,不断反思,“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写出了本文的主旨“借行走的过
程展现黄土地的贫瘠苦难,表达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对母亲河孕育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答案】10.C 11.C 12.B 13.(1)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
(2)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
14.修身:①不赞同将山林变为自己的游猎场所,不与百姓争夺山泽之利。②虚己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
山珍海味为贵。③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装饰,崇尚节俭。(每点 1 分,共 3 分)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流是人力开凿的,只有百余步宽,冬天水流断绝,所以可以建软堰。如今北流是黄河的主流,比东流大得何止几倍。
“盖东流本人力所开”的主语是“东流”,“阔止百余步”主语不变,分别陈述东流的情况,各自断开,排除 AD;
“百余步”是偏正短语,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正确。句意: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
2
B.正确。“情随事迁”的“事”是名词,事物。句意:我侍奉陛下二十年。/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错,应为“皇帝的姑母称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
D.正确。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错,原文是“汉武帝五天一朝长乐宫。我朝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
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师”,效仿;“但”,只;“为”,治理。
(2)“尝”,曾经;“施于北流”,状语后置;“甚”,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修身:结合“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为?”可知,不赞同将山林变为自己的游猎场所,不与百姓争夺山泽之利。结合“虚己纳谏,
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可知,虚己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山珍海味为贵。结合“前
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止用赤白为饰,此尚俭之法也”可知,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装饰,崇尚节俭。
参考译文:
仁宗御驾迩英阁,侍读顾临读《宝训》,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说:“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为什么要
这样呢?”丁度说:“我侍奉陛下二十年,每奉诏命,还没有不涉及忧劳勤政的,这大概是祖宗家法吧。”吕大防乘机推广祖宗家法来进
谏,说:“从三代以后,只有本朝一百三十年,朝中朝外无事,这大概是由于祖宗家法最好。我请求举其大概:自古以来皇帝侍奉母后,
不定时朝见,如汉武帝五天去一次长乐宫。我朝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各朝见一次,这是事亲之法。前代大长公主使用臣妾之
礼,本朝(见到大长公主)一定先表达恭敬之辞,仁宗您以侄儿的身份侍奉姑母之礼拜见献穆大长公主,这是侍奉长辈之法。” 仁宗说:
“现在宫中见了只行家人之礼。”吕大防说:“前代后妃所居之处多不整肃,宫人有的与朝廷大臣相见,唐代宫人入阁图中有昭容的位子。
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这是治理内廷之法。前代外戚多干预政事,常常导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
前代宫室多崇尚华丽奢侈,本朝宫殿只用红、白二色作为装饰,这是崇尚节俭之法。前代皇帝虽在禁宫,但出入都坐车。我朝太祖太宗都
步行从内庭出御后殿,难道是缺乏人力吗?也只是想涉历一下宽广的宫庭,稍稍冒寒冷暑热罢了,这是勤身之法。前代皇帝,在禁宫中帽
子衣服随意简略;太祖太宗以来,闲居必定符合礼节。我私下听说陛下昨天郊礼完毕后,备礼谢太皇太后,这是崇尚礼节之法。前代多严
于用刑,大的刑罚是杀戮,小的刑罚是流窜远地;只有本朝使用刑法最轻,臣下有罪,只是免职贬官,这是宽厚仁政之法。至于虚已纳谏,
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珍奇异味为贵,这都是祖宗家法,这就是致太平的原因。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
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仁宗很赞同。
乙卯年,朝廷依据都水监上奏,建筑北流的软堰。苏辙上奏说:“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东流
是人力开凿的,只有百余步宽,冬天水流断绝,所以可以建软堰。如今北流是黄河的主流,比东流大得何止几倍。观察到现在河水流个不
停,软堰怎么能建设!依都水监的意思是想以建设软堰为名,实则建的是破堰,且是暗中强行引导黄河回到故道的计策而已。”河北转运
副使赵偁也上奏说:“我私下认为黄河的事情大的利害有三个方面:黄河向北流,忧患河水不能分流;黄河向东分流,忧患水不能流动;
宗城河决口,忧患水不能堵塞。这三个方面,能去掉忧患就能成为水利,不能去掉就会成为水害。现在我们不谋求解决水患而专门议论堵
塞北流,只知道短时间堵塞北流的利益,而不知将来堵塞带来的隐患;只知道北流有伏槽之水容易修改,而不知道阚村涨水的势头不可能
并入东流。这是见近忘远,把修改河道当成儿戏。请等待涨水时伏槽,观察黄河全盛之势,再治理黄河东流、北流。”于是朝廷下诏书停
止了北流修软堰的工程。
【答案】15.A
16.①场景不同:王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身哲思飞扬的场景;畅诗则描绘重阳佳节与友人登楼
饯别的逸兴遄飞、脱俗昂扬的场景。
②情怀不同:王诗抒发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积极情怀;畅诗展现清俊高逸、冲决束缚的奔放情怀。
③目的不同:王诗借登楼事寓理,道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畅诗借重阳登高赏菊习俗抒发送别友人的殷殷惜别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A.“伤别”错误。诗人登高极目远眺,抒写壮阔之景,尽显登攀豪气,志不苟俗,以“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郑重强调“并
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归去,殷殷惜别之余,更有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的流露,所以“伤别”错误。
3
故选 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比较鉴赏的能力。
情景不同:王诗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登楼望见的雄浑壮阔的景象: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
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又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后两句写诗人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王诗描绘了黄昏
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身哲思飞扬的场景;畅诗起笔两句写登高饮酒以见豪情,诗人偕友人恣情攀登这极高的鹳
雀楼。三、四两句写楼高以寄胸怀,五、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此诗与出了和友人登楼饯别的逸兴遄飞、脱俗昂扬的场景。
情怀不同:王诗写出了雄浑壮阔的景象,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更上一层楼”,透露出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畅诗五、
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人断山,
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以及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两句与前
两句一气相贯,既显出楼高望远,更见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目的不同:王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
站得更高些,此句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
其中。畅诗结末两句写重阳“菊花事”以明别意。重阳日,古代有登高、饮酒、赏菊、佩茱萸诸俗,诗人以“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
的情事,简括而富有诗意。诗人特举“今年”二字,实为突出其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又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
友人归去,殷殷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17.【答案】 (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3)对酒当歌(艰难苦恨繁霜鬓)(主人下马客在船)(移船相近邀相见)(三杯两盏淡酒) 人生几何(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
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怎敌他晚来风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哺”“驽”“繁”“鬓”“潦”“浊”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答案】18.①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
②与日俱增
③至高无上
19.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而
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
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
20.示例 1: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示例 2: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应与“灿若明星”意思相近,表达具有出众的才能、名气;还应和后文“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形成对照,所以
可以填“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名重一时:名望很高,被同代的人所敬重。也作“名重当时”。名震天下: 形容名声显赫,
威望大,震慑天下。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第二处,“却”表示转折,空缺处应表现作家们身后应比生前要更受到重视,而且“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可知名气愈大,表达
这个意思的成语可以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第三处,根据后文“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可知,给与杜甫的荣誉是最高的,高到了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
了。所以可以填“至高无上”。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形容地位很高。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把前一类作家比拟成“碎石细沙”;“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把后一类作家比拟成“沙中之金”。各具
特点,前者“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指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后者“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指出在时间
的评判中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 “碎石细沙”“沙中之金”不同的用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两类作家的不同感情: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
定,只有强烈感染力。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语段中的这段话语主要是在强调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所以主干部分就可以确定
4
为“杜甫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而“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就做主
语“杜甫”的修饰部分,即定语。所以改后的句子为“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
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或者“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也可以用来做宾语“地位”的修饰成分,这样改后的句子为“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
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答案】21. 空气的热胀冷缩 还有热缩冷胀的反常膨胀 如果水还是固守热胀冷缩的特性
22.B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紧承第一句话“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结合后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地球上就有了风”“因为水有热胀冷缩
的特性”可知,填入内容是说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故可以填入“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二空,从后文“水在 0℃~4℃时热缩冷胀”可知,水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的特性与一般情况下的热胀冷缩的特性是相反的,在温度降低时
反而会膨胀。因此可填入“水的热缩冷胀”,此处分句应带有递进关系,与“不仅”搭配的应为“还”,故可以填入“还有热缩冷胀的反
常膨胀”。
第三空,从后文“那么降温后的水会很快沉到水底堆积起来。海洋表面的水不断降温结冰下沉……”可知,这是假设水固守热胀冷缩的特
性所产生的后果,所以填入句子是对这种假设情况的描述,故可以填入“如果水还是固守热胀冷缩的特性”。
2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意思的理解能力。
文中的“我们”泛指所有人,同时包括了听话人和说话人。
A.“我们”泛指所有人,包括说话人自己。
B.“我们”指对方,不包括说话人自己。
C.“我们”泛指所有中国人,包括说话人自己。
D.“我们”泛指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包括说话人自己。
故选 B。
【答案】参考范文
深埋艰难,自信前行
“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走廊上的这则标语是我的最爱。它始终警示我要学会深埋艰难,带着自信前行。
升入高三之前,总能听到高三的学姐学长说,不苦不累,高三无味。高三的学习生活
又苦又累,不经历高三就不算真正读过高中。听了他们的话语,看着台阶处“希望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
韶华”的标语,我知道,我也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心中有梦,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我试着尽快适应高三学习生活,努力让自己的学习成绩
提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只能深埋艰难,自信前行。
前行的过程中,总有艰难接踵而至,它们牵绊着我、束缚着我。高三第一次月考,我的数学成绩不够理想,于是我拼命补数学。第二
次月考时,地理又挂了,于是只能多花时间在地理科目上。第三次月考前半个月,我的身体开始罢工,努力看书的我,突然感觉到头晕,
实在坚持不了只好趴在桌上。没有办法只好请假去看病,竟然发烧到 38. 5 度。挂完点滴,我坚持回班学习。上晚自习时,又感觉头晕浑
身乏力,再挂点滴,如此反复,拖了半个月才完全好。我想这下完了,梦想只会越来越远……
难道能随意放弃吗?这则标语又一次映入眼帘:“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
不,我绝不能这么软弱,这么轻易放弃,要深埋艰难,自信前行。从此,“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的标语完全超越了“希
望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带给我的启示,它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鼓励我继续奋斗。时刻警醒我,遇
到艰难,绝不能丧失信心,正如《老人与海中》所写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站在走廊,在一路标语中看过去,我还是更喜欢我的标语。
“半山腰总是最挤的,你最好去山顶看看!”是走廊上的另一则标语,我曾经以此为志。但是到山顶的路很漫长,我将深埋艰难,自
信前行。“累了看看同伴,倦了想想未来。”是啊,大家都深埋艰难,自信前行。我岂能拉下脚步?“与其听别人再多的励志故事,不如
让自己奋斗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但如果不能深埋艰难,自信前行,怎么也不可能奋斗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
“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我更喜欢这则标语,在我的高三乃至整个人生中,我都将以此励志。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标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标语贴近学
5
生学习、生活实际,考生都有话可说。材料选取的六则标语侧重点不同,但都能起到为高三学子加油打气的作用。考生完全能够读懂和理
解这些标语的意思,并能从中获得感悟,或是在想放弃的时候,看到某一则标语后受到启发重新燃起斗志;或是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瓶颈
丧失了斗志,读到其中一则标语后有了更高目标;或是在失去信心后,看到某一则标语重新树立起了信心……
1.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是真实情境之一,这是考生思考联想的基点;六则标语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强;
或鼓劲,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气定神闲。
2.题目明确考生的身份为“高三学子”;“你更喜欢哪一则”,此任务不是要求简单地写喜欢哪一则,“更”字要求考生对六则标语进行
比较权衡,选出“更”喜欢的一则;题目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作文”, 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表达。
3. “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寄寓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强;或鼓劲,
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气定神闲”等语句明确了价值判断,这些标语积极正面,引导考生积极上进、努力备战高考。只不过每个人
的情况有所差异,有的同学对这个标语感触更深,而有的同学对另外一个标语感触更深,所以不能误认为是要去批判其中的哪一条。
4.第一则标语强调要登高望远,敢于攀登最高峰;第二则强调要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第三则强调奋斗的重要性;第四则强调要有梦想;
第五则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第六则强调斗志的作用。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确定哪一则对自己的影响更大,更能鼓舞自
己入高考。
5.不管是选择学习中要有自信还是要有梦想抑或其他,都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这则标语对自己备考影响那么大,而另外一
则标语对自己的影响相对较小。如选择“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这一则,自然可以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各种表现,受到标
语的精神激励后是如何做的,并思考“寒窗十二载蓄势小宇宙,扶摇九万里更待大爆发”对自己的鼓励作用相对较小的原因,等等。
二、参考立意
1. 会当凌绝顶。
2. 深埋艰难,自信前行。
3. 努力奋斗,成为他人口中的故事。
4.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5. 善于积累,厚积薄发。
6.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三、参考素材
1.如果你去爬山,你会发现,半山腰的人总是最多的,越往上走,人越少,而最好的风景你只能到山顶去看。所以如果你想要欣赏到最好
的风景,往往付出的努力也最多,爬山不能走捷径,只能你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很多人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嫌累放弃了。就好比我们
的人生也是一样的,从我们第一天上学起,我们的目标基本就是一致的,那就是考上最好的大学,只有考上大学我们的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可是就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差距渐渐出来了,因为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很多人慢慢就从上大学这条路上退出来,只要少部分人考上了
理想的大学并继续深造,最终有了一个好前程。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顺序永远是先苦后甜的,只有你先不断付出足够的努力,最后才能
得到好的结果。
2.霍金,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他,全身瘫痪,不能发音,却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写了《时间简史》
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钢琴家刘伟,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但他不放弃,勇于拼搏,追逐自己的梦想,取得了成功。2012 年感动
中国颁奖词如此赞美他:“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命运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
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
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 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
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3.凡此种种,都是最好的例子。古今中外,多少伟人经历了常人不可忍受的磨难,取得了成功。与他们比起来,我们简直就是温室里的花
朵,我们平时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悲观消沉、自甘堕落;会因为一次跌倒而不思进取、停滞不前。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多么愚蠢、可
笑啊!我要从现在做起,奋起直追,努力学习。3.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发明家一爱迪生。他在研制电灯的时候,他与他的助手做了一个
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这对他遭成了相当大的打击,难倒就这样放弃了吗?他坚信成功一定不远了,积聚了这么多次失败,吸取了这么
多的经验,成功肯定到来。终于,在一次实验中,他看见了那神圣的光芒,微微一亮,他取得了成功,让世界充满光明,为人类做出了重
大贡献。
爱迪生的成功事迹告诉我们,失败不是没有用的,是为了积聚经验、力量,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失败多了,经验就多了,就
能够厚积薄发。
四、结构模式
文章开头首先按要求点出“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走廊上的这则标语是我的最爱,接着写自己在高三现实中运到的困
难,然后看到标语,标语带给自己鼓励,让自己继续奋斗。又通过与其他几则标语对比,进一步说明喜欢这则标语的原因。
6
【点睛】技巧,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1.题目紧贴材料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行。”作文拟题是十分重要的。题目自拟其实就是考查考生的拟题能力。拟题的一般要求是:概括
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博得好感,占据获取高分的良机。
2.适当运用名言警句
引用名言警句切忌滥用;要与作文材料关系密切,概括或者深化主旨;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为佳,写出几十字往往弄
巧成拙。
3.开头紧扣主题
材料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够扣合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语言精练。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顺势明确立场,语言干净。这就是阅卷
老师希望看到的开篇。
4.结尾申明主题
如果前面的环节考生都没有把握住,那么,结尾就是最后一次结合材料的机会,处理得当,仍可力挽狂澜,使文章提档升分。但遗憾
的是,有一小部分考生行文至结尾仍然没有贴合材料,错失最后的良机,令人感到非常惋惜。结尾不仅要在形式上照应开头,而且在内容
上贴近材料的核心,从而把文章从“不切题”的深渊中打捞上来。
写作文需要主题鲜明,贴近材料;开头要先声夺人,结尾要互相照应。
7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
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
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
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
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
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
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
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
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
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入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
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
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
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
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
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
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
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
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
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
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
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
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
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一一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同时“人如其文”一一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
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
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
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
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
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