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01 19: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五篇新闻稿,有报道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消息,有报道去南极考察的通讯和杨利伟出征场面的特写,还有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录音新闻。“诵读欣赏”则回放了“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七子”吟唱的一曲曲悲歌。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还能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本单元课文,文字多浅显流畅,适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结合课文教学,选取新近见诸报端的影响大的新闻稿件,推荐给学生阅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了解新闻的范畴及体裁的多样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
另外,四篇课文的教学顺序,可灵活作些调整。先教《新闻两篇》,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有关资料。“综合实践活动”亦可穿插在单元教学中进行。
三个太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人物通讯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四个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概括,应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感悟。
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南极风光的影视资料(图片)或地理课本中相关章节(七年级第十章)。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构:①词语积累。②概括全文内容,作为标题新闻(如:探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③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④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讨论过程中有不能明确的问题,暂可存疑)
3.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①女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提示:从全文看,还有完成先父遗愿的情愫)补叙有什么作用?②女画家投漂流瓶的动作和瓶内字条,反映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第二部分:①为什么写女画家“连续七天”“一直战斗在建设工地”?②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觉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第三部分:①重点读7一10小段,体味描写的象征性、生动性。②讨论、体会写“父亲”的相关内容的好处。(安排巧妙,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合理可信)
第四部分:①划分层次,②重点阅读8-21小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a.画家为长城站作一幅画,为什么那么难以下笔?b.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南极精神” c.为什么想起父亲,她会妙笔生花?d.你以为“南极精神”“三个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4.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整体感悟:①选材独特,构思巧妙;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③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5.拓展练习: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女画家胜利归来的消息作报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歌颂“南极精神”是壁画“三个太阳”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直接与女画家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学步骤: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②画家创作“三个太阳”时,要表现什么主题?
2.进一步探究主题在文中的表现:①文中还有哪些句段提及“南极精神” ②写“父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③“南极人”的哪些言行像“父亲”那样“为事业……什么都可以抛弃”?④你认为“南极精神”的含义是什么?⑤女画家具有“南极精神”吗?表现在哪里?
3.品味、感悟人物描写的妙处:凝练的笔法,个性化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景物描写的烘托(可侧重一二点,读书、讨论)。
4.以《“南极精神”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此设计立足于教材,辅以课外阅读材料,在阅读中感悟,在比较中分辨,在讨论中广益。
推荐篇目:《抢财神》《生命的支柱》(内容见《语文读本》)。教师亦可选择报刊、网络上相关新闻印发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
1.熟读课文,掌握其主要内容。
2.进行比较阅读:①《抢财神》选材点面结合,扣“抢”字叙事,曲折有致,生动有趣。可侧重于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比较、语言特点的比较。②《生命的支柱》标题的比喻义,心理描写的作用。可侧重于小标题的比较、选材的比较、写作顺序的比较。
【资料整合平台】
中国赴南极考察简介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于12月26日5时胜利抵达南极洲。全体队员英勇奋战,只用了26天,就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同时,由72名科技人员对南极半岛西北部的广阔海域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0名,度夏考察人员80名。
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时建立的。1989年2月26日建成并举行了落成典礼。
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自1990年起由建站为主转入以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为主。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则广播稿现场录音和文字报道相结合,表达上运用口语和书面语,报道事件条理清楚。教学本篇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播音时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①记者们分别从什么地点报道了什么内容?在报道方法上有什么不同?②课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是什么?③将本文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④从题目及内容看,本文有哪些特点?
2.模拟播音,体验文中情感:①由录音新闻的特点,体会括号中录音的作用,并安排学生模拟。②模拟播音。③教者作适当点评,结合“探究·练习”第三题,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3.小组读书、讨论下列问题:①第2段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②第3段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③比喻句的运用有什么好处?(结合“探究·练习”第二题讨论)④第二部分报道了哪几点内容?⑤末段中,负责人的讲话包括几层意思?
4.自由读,感悟:①教师播放一小段录制的录音新闻,让学生感受其特点;②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边读边赏,想象描写的场景,感悟现场的气氛,体会文章的感情。
5.总结:师生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的写作特点、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6.课外阅读《飞向太平洋》,比较两者的异同。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则广播稿,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现场感强。可进行模拟播音比赛。此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思维、答辩能力。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模拟播音,准备比赛。②理解全文内容,画出美词佳句及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准备提问。
2.活动安排:①将全文分为四部分(1-4,5-7,8-12,13-16),小组抽签、准备。②活动形式:每小组播音后,其他组学生作点评,并提出问题,要求解答。(时间5分钟)(教者对提问、解答要多鼓励,对不能回答的问题,要适当引导。)③师生共同作简要点评。
3.总结:①谈谈这篇课文的特点或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②以《模拟播音》为题,写一篇报道本次活动的消息或小通讯。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通过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还可将《“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决战太空》等篇并入,一起比较学习。教师亦可鼓励学生自选篇目研读。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向学生推荐比较阅读篇目:《飞向太平洋》(见《语文读本》)《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决战太空》(见上学年课本2001年12月版),提出如下要求:①读这四篇新闻稿件,以标题新闻的形式,概括出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②阅读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分别是什么?③注意比较几篇文章的异同点,如体裁、选材、写法等方面。
2.课堂讨论、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引导的形式,师生互动,解决预习题及学习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比较阅读可引导学生就某一点展开讨论)
3.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为主题,自办一期小壁报,在班级交流、展示。
【资料整合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有前几篇课文的引导,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
教学步骤:
1.导人:①放映“神舟”五号飞船相关的图片或录像:②亦可简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重大事件。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采取四人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完成下列作业:①自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②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③课文记叙过程主要由哪几个场面构成?还插入了两段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深入讨论:①采用多种方式阅读场面描写部分的相关句段,结合“探究·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及排比句的作用。②结合“探究·练习”第二题,反复朗读,讨论、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人物特征的作用。
4.熟读全文后,结合研讨“探究·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整体感悟:①报道内容的新颖性及报道角度的独特性;②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
5.完成“探究·练习”第四题。
6.搜集“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的相关文章、图片,一起读赏。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单元报道我国航天事业的新闻就有几篇。“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更是举国欢腾。可鼓励学生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由《飞向太平洋》《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导入。②引导学生以“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大事记”“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并按时间顺序整理好。
2.课堂交流:①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主要特点。②整合课前收集的资料。③让学生作主持人(或播音员)发布消息,其他人补充。
3.谈谈这次搜集、交流资料的经过和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此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了解新闻的范畴及体裁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读书看报、多思考。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回归的喜讯,各新闻媒体都有报道。搜集相关报道的电视新闻、广播(或录音)新闻(可用有关资料转录)、图片新闻各一件,文字(或网络)报道的消息、通讯各一篇,可印发给学生。
2.活动安排:①由了解课文内容导人;②分别播放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认识其特点;③展示新闻图片,认识其特点;④结合本单元课文,认识“新闻”的概念(视频显示或投影,内容参见《新闻两篇》的“资料整合平台”);⑤读文章,认识新闻体裁的多样性;⑥认识新闻体裁(形式)和新闻媒体的区别及关系。
3.选取身边的人或事,并作进一步的了解,写一篇消息或特写。
【资料整合平台】
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大事记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地发射。这是中国第一艘试验性宇宙飞船,以测试未来载人宇宙飞船的技术。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环绕地球14圈后安全着陆。事后,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是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发射此类飞船的国家……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三号、四号亦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飞船进行了模拟载人的多项测试。“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运行了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在陨落分析、燃料分配、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神舟”四号飞船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
“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16日6时23分在主着陆点——内蒙古中部地区安全着陆,实际着陆点离预定地点仅偏离4.7公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文气磅礴、语言简明、结构严谨的新闻,叙事详略有致,遣词褒贬鲜明,议论鞭辟入里,是新闻写作的典范。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阅读为主线,以合作探究为方法,以理解“新闻内容”“新闻结构”“新闻特点”为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要点的能力。
教学步骤:
1.导入:简介渡江战役的背景和意义,或从回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入手。
2.初读课文,从把握记叙要素的角度作好圈点、批注。师生合作探究,把握具体内容。
3.显示新闻结构知识的短文,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①标题②电头③导语④主体。
主体部分怎样写三路大军分别渡江的?
4.三读课文,理解特征。
①思考:从本文来看,新闻体栽有什么特征?从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角度看,本文有些什么特点?②小结新闻的体裁特征: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5.师生探究本文特点:
选材组材,详略有致。
表达方式,叙议结合。
遣词造句,精工传神,
言简意深,褒贬鲜明。
6.迁移阅读。
从报刊中选一篇简短而典型的消息,提出要求,印发给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单元开始可先教这一课,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一体裁的特征和结构、语言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本文同一般记叙文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赏析,以把握相关知识点。
教学步骤:
1.影视导人:播放渡江作战的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叙述自己所看的渡江战役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当年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
2.感知探究:①根据“资料整合”中消息的相关知识提示,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等部分。②结合历史地图投影,指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标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区域、参战人数、汤恩伯督战之处。③依据填图分析组材的时间先后顺序并探究记叙的详略,理解惜墨如金与泼墨如云的不同作用。④引导探究叙议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叙为事实,议揭本质。分析鞭辟入里,说理透彻人微,过渡巧妙自然。
3.把握要点,小结新闻的特点:标题、导语,主要体现简明概括性;电头,主要体现迅速及时性;主体,主要体现真实可靠性。
4.语言分析:组织学生自我选例,讨论新闻作品语言的准确性。(可结合书后练习进行)
5.作业设计:①课外让学生看渡江作战影视片,然后写成生动形象具体的记叙文,再与本文比较。②选渡江作战的影视文学剧本,让学生与本文进行比较赏析。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单刀直入地用最简短的时间,使学生能通过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具体掌握新闻的体裁特征和结构形式。
教学步骤:
1.让学生自主泛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分组阅读、交流、探讨以下问题:①用一个短语或短句概括这篇新闻的内容。②用一小段话讲清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③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陈述这篇新闻的详细内容。④新闻以事实说话,请用几句话对形成以上事实的原因作评析。
3.全班交流,小结:①前三个小问题的探究正体现了新闻中标题、导语、主体等三个部分的结构。②前三个小问题与第四个小问题的共同探究正体现了本文叙议结合的特点。③所有小问题的研究体现了“以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且又及时、简明。
4.作业:学生课外自选报刊中的消息进行阅读,互相交流,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新闻报道了香港政权交接这件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激动人心的事件。此设计着眼于研读文章,让学生认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培养爱国激情,并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特色。
教学步骤:
1.导人:由本单元后“诵读欣赏”《七子之歌》中《香港》《九龙》两章的哀伤、悲愤的朗诵而导入。(有条件者可用配乐朗诵的多媒体碟片。难点提示:香港、九龙的历史关系。)介绍香港问题的成因,使学生毋忘百年屈辱,激发热爱中华、建设祖国的感情。
2.组织学生自由、快速浏览全文,根据新闻的主体结构分析文章,并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内容可投影显示)
3.研读、探究课文:①先从导语中找出最具概括性的三个词语,体味含义(百年沧桑、举世瞩目、永载史册)。②画出体现香港回归历史意义的句子,共同朗读,激发爱国之情。③探究主体部分如何层次井然地叙写交接仪式的全过程:a.理清按时间先后顺序组材的各层内容。b.认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c.画出场面描写和深情议论的语句,分别诵读,以形成临其境、激其情的艺术效果。d.除主体内容外,让学生再从结语中找出体现“隆重举行”的一些内容,教者分析点评,照应导语中三个重点词语的理解,认识文章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特色。
4.比较赏析:本文是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社记者所写的一篇书面作品,准确地再现了那个特定时刻发生的历史事件,成为不朽的文字,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文。课后组织同学观看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的录像,来比较书面文字报道与现场录像报道的异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明白读文字作品须用形象思维,而观看录像画面具有直觉思维、自我情绪更明朗化的特点。
5.作业设计:将本文压缩为三四百字的一篇短新闻,要体现新闻结构的完整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篇新闻报道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民族盛事,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文章较长,可以从作品的主体部分入手,把握相关内容和有序组材的特色。
教学步骤:
1.以歌曲《我的中国心》作序曲导入。
2.在乐曲中,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香港成为英殖民地原因的信息。
3.投影小结香港的历史问题,调动学生阅读探究本文的情趣,激发爱国热情。
4.快速泛读,梳理脉络:根据所学新闻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梳理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等五部分,并与上文比较异同。
5.精读主体,合作探究:①师生共同研析,划分本部分的五个小层次。②分组活动,各自找出可以激发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的语句。③赏析这些语句,集体诵读体味。④选优秀学生模仿播音,对16-23节进行诵读表演。
6.小结、练习:①小结标题中“隆重”之含意,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②网络搜索阅读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的报道,进行比较欣赏。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新闻的写作有其常见的形式和基本特征,新闻的阅读重在内容的把握和信息的筛选。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筛选信息,准确抓住要点,并引导他们把两篇课文进行综合比较,探究异同,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以指导今后学习。
教学步骤:
1.课前自学:①利用学习上篇新闻所获得的知识指导本篇自学,并比较两者的异同。②掌握文中丰富的词句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筛选信息要点。
2.课内交流:①在《东方之珠》的乐曲声中,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交流自我筛选的信息要点。②比较两篇新闻的异同(参见课后探究练习二)。⑤讨论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重点研读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
3.课后巩固:①要求学生自选一篇典范性的新闻带到班级交流。②选择本地区、本学校最新发生的重要事情,仿写一篇新闻。
【资料整合平台】
几种常见的新闻体裁
新闻——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消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结构一般有六个部分:标题,用来标明作品的内容;电头,用来交代消息的来源;导语,用来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主体,用来具体介绍要报道的事实;背景,用来指示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新闻结构有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即标题、导语、主体。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作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教学建议和难点提示:
作为初一学生,刚接触诵读欣赏,内容且是诗歌,应以诵读为主,熟读成诵;以欣赏为辅,理清难点。诗歌具有语言精练、内容含蓄、情感充沛、意境幽远的特点。在五四白话新诗的创作实践中,闻一多更是一位勇于探索、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色,被称之为新格律诗。《七子之歌》正具有以上这些特点,让学生在诵读欣赏中初步理解这些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诗前小序既是理解全诗的钥匙,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小序交代了写作原因,揭示了写作目的,表明了坚定信念,这些是要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弄清的。难点之二:昔日香港与九龙的并列关系不同于今天九龙属于香港特区。难点之三:昔日我国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五十年之久,不同于今天大陆、台湾尚未统一。这两个难点也必须在诵读欣赏中让学生结合历史、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地弄明白。最要把握好的是:本诗反复咏叹的呼号形式、朴素的语言、抒情的笔调,使作品有如长江大河,流淌在中国人民的心田,是那样的舒缓而沉重,是那样的汹涌而激荡,激发起人们更强烈的爱国之情。
写作 写消息
要点提示:
教材中写作知识短文简明扼要,分别交代了消息的定义,讲解了消息的文体特点和结构形式,既是对本单元阅读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写作要求的提示。
写作训练可选第二题:采访一个先进单位,写成一则消息。教师先和学生商量采访地点:再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注意有的放矢、把握关键、弄清问题、记好素材;最后进行具体写作。全班互相交流、点评,既要重视点评消息的结构形式,也要注意点评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句子的修改
说明:与写作点评结合,指导学生留心结构残缺、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语句冗长等问题,学会修改病句,提高写作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建议:
教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安排“网上读写与交流”。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网络阅读,如何去搜索为学习服务的内容,怎样参与网上写作等等。在联网的多媒体教室中教学,教师要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如下操作方法:
1.能在一些国内的主要网站上阅读同一天的国际新闻,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的消息,并作适当的记载,看完后同学相互进行口头交流。
2.利用“搜索引擎”去搜索你喜欢的一部名著的有关内容或一位作家的有关资料,并学会保存这些资料。尝试写一篇研究性文章。(学生可以到网上去查阅闻一多先生的有关介绍,以及《七子之歌》的有关资料,利用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
3.学习到一些网站上去申请免费信箱,尝试给老师、同学、亲戚或家人发一封信,也请他们给你回一封“E-mail”,自己收看。(目前“雅虎”可以申请6M的免费邮箱。)
4.去某一聊天室或论坛,输入你要发表的意见,参与讨论。
【资料整合平台】
著名网站:
http://新浪
http://www.搜狐
http://www.163.com网易
http://人民网
http://www./新华网
http://cn./雅虎
如何使用“搜索引擎”?
常用的搜索方法有两种(以查找“篮球”的信息为例):
方法1:按“关键词”搜索。在“关键词”栏中输入“篮球”词,然后单击“搜索”按钮。
方法2:按“主题”搜索。要想了解篮球的信息,选择主题搜索区中“体育”主题下的“篮球”。
专门的搜索引擎站点:
http://cn.中文雅虎
http://www.google搜索
http://www.搜狐
http://www.百度
专题——荷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专题教学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有一定的特殊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通过学习有关“荷”的文学作品,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带领学生到荷塘边走一走,去观察、欣赏荷花。②看教材彩图第一页。欣赏荷花组图。
2.活动过程:
①赏荷
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荷的绰约风姿,并结合学生自己观察、欣赏荷花的感受,分组交流,且可以设计以下问题:a.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谈谈对荷的认识。b.你最喜欢荷的哪个部分。(可从根、茎、叶、花等部分来谈)
②咏荷
赏读咏荷的诗歌,把握好节奏和诗韵,注意感知语言,想象意境,体会情味。a.欣赏荷的配乐诗歌朗诵(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b.加强课本中五首咏荷诗的诵读,要求学生放开声音来读,对照诗歌简析,体悟诗人表达的深挚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隽永含蓄的语言(课前把“诗歌简析”印发给学生)。
③读荷、议荷
指导学生阅读几篇写荷的文章,探究以下问题:a.荷有哪些名称?几篇文章写出了荷各部分的哪些特点?b.荷有哪些价值?c.试比较《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关于写荷的异同。
④写荷
在充分了解荷的特点、价值等的基础上,就荷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见解。a.学习课文中几位作家的写法,从荷叶、荷花、莲蓬、莲藕中选取一两个作为记叙描写对象,写一篇咏荷的文章。b.通过你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以荷喻理或咏荷的抒情的文章,和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把读写听说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在教学中,提倡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搜集资料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在学生实地参观荷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有关荷的图片准备到课堂上展示交流。②到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荷的图片、视频,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
2.活动过程:利用多种手段去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①学生相互交流,欣赏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②欣赏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录像专题《荷花》。③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搜集咏荷的诗词,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加以背诵。可举行以荷为话题的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会。④结合教材内容和所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a.你所了解的“荷”有哪些特点?b.荷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如此地喜欢吟咏它?
3.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出一期以荷为专题的手抄小报。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个专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扩展思路,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钻研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
1.分组上网,到图书馆去查阅与荷有关的内容。
2.各组相互交流搜集的内容。
3.集中从如下几个方面做探讨、研究:①荷有哪些特征?什么习性?②荷有哪些别称?③荷有哪些品种?④荷花有什么用处?⑤荷有什么营养?⑥荷的饮食?⑦古今中外有哪些吟咏荷花的诗词?⑧有关荷的文化史……
4.根据搜集、交流的资料写篇介绍荷的文章。
【资料整合平台】
1.教学配套光盘: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荷》以及有关荷的图片。
2.咏荷诗词:
《咏芙蓉》 南朝 梁 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芙蓉》 唐 李世民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船声断,水广棹歌长。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拟古》 唐 李白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湖上口号》 宋 刘挚
绿荷深不见湖光,万柄清风动晚凉。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
【蝶恋花】 宋 晏殊
雨中初凉生水际,人面荷花。的的遥相似,眼看红芳犹抱蕊,丛中已结新莲子。
【竹枝词】 元 丁鹤年
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
《雨后泛舟登江波楼》 清 阮元
湖里荷花百顷田,温香如雾绿如天。会须尽剪青芦叶,顿放花光到客船。
【蝶恋花】 清 周济
万柄风荷摇不定,照灼红装,面面凌波靓。
3.荷的别称:莲花、水芙蓉、水芝、芙蕖、君子花、玉环、菡萏、水华等。
4.荷花的品种:处州莲、别样红、满园春、西子争妍、湖北红莲、西湖红莲、笑颜开、玄武湖红莲、宣莲、飞舞、锦莲、波焰、红露、春辉、飞红、红千叶、大洒金、扬州碗莲、美人红、水影浮云、娇容、自千叶、白雪公主、青毛节等。(江苏/于利民)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