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目
录
第二
文本解读
第四
自由论坛
第三
思考回顾
第一
文学常识
壹
文学常识
THE PART 01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作者介绍
爱人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才女佳人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
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美丽神话
他俩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她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独想。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特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背景介绍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大,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读准字音
贰
文本解读
THE PART 02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一)
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
一 、个体建筑构成
二、群体建筑构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二)
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空间”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结构方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三)
结构方法
立柱和横梁(梁架)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一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四)
斗拱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
四、斗拱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五)
举折、举架
梁木
创造屋脊弯曲面
五、举折、举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六)
屋顶
瓦
装饰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七)
着色
朱红、彩绘
用色大胆
七、颜色的选择——朱红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脊吻
瓦当
门 环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八)
构件
高度装饰
脊吻、门窗......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
木刻
彩漆
浮雕
琉璃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九)
材料
有色琉璃、油漆、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主
次
整体
局部
总
体
特
征
结
构
方
法
文章结构与说明顺序
小结
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
小结
文章主旨
叁
思考回顾
THE PART 03
a总体特征:分三部分;对称布局
b结构特点:木质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
c装饰特点:屋顶;用色大胆;装饰;材料
1.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九个特征能不能颠倒顺序?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是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文法”指中国的建筑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惯例。
“文法”——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规矩),说明了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基本特征。
3.在介绍九大特征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指的是什么?
语言和文字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意思来表达。
建筑学
各民族的建筑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大不相同。
探究如何建筑新中国的建筑?
建议:要继承优良传统——思考怎样保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4.探讨写作目的
肆
自由论坛
THE PART 04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规程改建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阜成门和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梁思成先生非常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建筑这个问题。
2008年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大量古建筑被以“旅游开发”的名义非法拆毁。
2009年2月,镇江在旧城改造时已经拆毁五十多处文物古建筑。
2009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
大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
五十年后同样的问题还在重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但依然没能阻挡住北京旧城改造的脚步。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把北京的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都拆了。2012 年初,梁思成的故居也遭到了拆除。全国各地的情况基本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对此,你有何想法?你认为对于老建筑,是拆好还是保留好?
自由论坛
自由论坛
(观点一)应当拆除老建筑,再建新城区。中国的古代建筑有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古建筑普遍高度较低,使城市达不到适当的密度,无法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此外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的,不易保存。常年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这部分财力完全可以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自由论坛
(观点二)应当保留老建筑。建筑是立体的诗,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坐标。一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各式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含适当比例的老建筑。老建筑对于城市是不可或缺的,老建筑在,记忆就在,人们对建筑的感情就在。个中原因,就是缘于这些老房子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它们是文明延续的载体和象征,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宽容、博爱精神品格的展现。借用阮仪三先生的一句话--老建筑是给城市留了条“回家的路”。
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