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8 01: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
一、问志:询问学生志向,激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询问学生“志向”,激发学生对“志”的思考,引入对本课的学习。
任务一:
结合下列材料中对“志”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志向,以及在“求志”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志,意也。从心,之声。(许慎《说文解字》)
志者,心之所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志向和困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立志”与“求志”?2500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也有过一场关于“志”的对话,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其中蕴藏的儒家智慧。
二、明志:分析句子内涵,明确弟子志向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四位弟子“言志”的句子,把握他们“志”的内涵。
任务二:结合文中四位弟子“言志”的句子,分析他们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四子述志略)
总结:
子路之志:治理中等大小的诸侯国,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使百姓有勇气,知规矩。
冉求之志:治理一方小地域,使老百姓衣食富足。
公西华之志:做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时的司仪。
曾皙之志(两种解读):
“诗意栖息、清静无为”说:暮春出游,沐浴吹风,歌以怡情。追求一种超越功利,天地万物一体,寄情自然的审美理想。
“礼乐教化、天下大治”说:暮春时节,农耕已成,天下太平,礼乐之行,其乐融融;追求一个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
三、品志:品评弟子志向,探究独特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春秋背景下,你更欣赏谁的志向”,把握孔子四位弟子志向的独特价值。
任务二:讨论:四位弟子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请结合春秋背景和《论语》中的相关语录谈谈你的看法。
(1)春秋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2)相关语录及材料:
子路:有勇知方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为政》)
冉有:足民俟礼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 子路》)
公西华:宗庙会同,为小相
①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为政》)
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
曾皙:太平盛世,诗意人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礼运》)
总结:四位弟子之志各有其价值。子路以勇为先,希望培养百姓讲求“义”,在国家危难 时挺身而出,这有利于国家在战乱中的稳定;冉求有经济才能,追求“足民”,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理念,更是儒家在乱世中关注民生,仁者爱人的表现;公西华长于祭祀、会盟之礼,志在为“小相”,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祭祀、会同时守礼可以起到移风易俗、匡复社会秩序的作用;曾皙追求太平盛世下的诗意生活,这一理想是孔子追求“大同社会”的投射,其价值在于为春秋乱世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
四、析志:探究“哂由”“与点”的原因,把握孔子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安贫乐道的境界。
(一)探究:孔子为何“哂由”
任务四:探究:孔子为什么“哂由”?请结合文本和以下《论语》中与“礼”相关的语录,发表观点。
方法点拨:
《论语》是语录体,学习时应按专题对语录进行整合,如探究可用思维导图构建与“礼”相关的语录间的联系,梳理“礼”对修身治国的作用。
与“礼”相关的语录:
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
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 泰伯》)
③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 学而》)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
总结:孔子“哂由”,关键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礼治国就会成为空谈。子路“率尔而对”,三年就想让百姓“有勇知方”,说明子路草率、自负,还需要用礼来规范,故而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所以,孔子“哂由”是在教育子路:修好己身,方能治好国,实现“志”。
(二)探究:孔子为何“与点”
任务五:请连线下列对曾皙志向的解读与孔子的相关语录,并结合孔子生平思考,孔子为什么“与点”?
曾皙志向 孔子语录
诗意栖息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清净无为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太平盛世说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礼乐教化说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总结:
孔子“与点”有多重原因。孔子追求“大同社会”且强调“游于艺”,主张在游憩中学习“礼乐”,这对应了“太平盛世说” “礼乐教化说”;孔子周游列国多年,却没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发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同时强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洒脱自得的生活境界,这对应了“清静无为说”和“诗意栖息说”。对此,专家有不同的说法:
杨树达: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论语疏证》)
朱熹:乐己所居之位,乐己日用之常,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伴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四书章句集注》)
钱穆: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论语新解 》)
综合孔子的生平来看,他毕生追求礼乐治国,但终未实现政治抱负,也没有选择归隐,而是安贫乐道,通过讲学和“删诗书,定礼乐”等来推行自己的思想,且能在日常中获得一种 洒脱自在的快乐。在进与退中,孔子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伟大的儒者境界。
冯友兰把儒家的境界称为“道德境界”,其以道德为准绳,“进”能够兼济天下,“退”能够修身完满。所以,孔子“与点”,不仅是赞同其礼乐盛世的社会理想,也是欣赏其不汲汲于功名,与天地万物合一,洒脱自在的人格理想。也就是说,孔子希望弟子能以“道”为准则,达到一种社会价值追寻与诗意生存状态的统一。
五、启志:联系自我,畅谈启悟
设计意图:
通过畅谈启悟,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健全人格。
任务六:讨论:品读儒者之志后,你在“立志”“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自我认识,谈谈感受。
总结:
立志:国泰方能民安,我们立志既要结合个人兴趣、才能,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人类幸福紧密结合起来。
求志:儒家认为,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立志后更应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我学识和人格境界,如此方能实现志。此外,我们还应安贫乐道,纵使“求志”道路 上遭遇挫折,也应不失本心,自在坦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意,快乐进取。
作业:以“与孔子谈吾志”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志”的认识与思考。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