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
地平线与太阳高度角
地平线:地球上某一点的切线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00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是0°
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哪?
两分日
两分日以直射点为中心的昼半球投影图
太阳直射的经线和直射点在哪?
图中红色圆圈是什么?
北半球春秋分日 北半球夏至 北半球冬至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对称递减
这是哪个半球?
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小到大排列顺序是
南半球
E<A<D
0°
23°26 S
23°26 N
66°34 S
66°34 N
90° S
90° N
P18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90°
66°34′
23°26′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为什么不是北半球达到最大值?
因为在春分到夏至以及夏至到秋分期间,赤道到北回归线附近的太阳高度会达到最大值90°;注意整个南半球太阳高度是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四季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四季更替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四季是一种半球现象,南北半球没有同时来临的季节;四季是一种温带现象,只有温带才有四季变化
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气候四季:
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依次每三月划分为夏、秋、冬季。
五带
划分依据:
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纬线: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
纬度:纬线上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
圆的切线一定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L
O
A
圆的切线只有一个公共交点
A
B
1
2
3
4
A太阳高度角∠4 = 90°- ∠3
同位角∠2=∠3;B纬度为∠1
A纬度 = ∠2 +∠1
∠2= A地纬度 - ∠1
90°- ∠2
= 90°- |A地纬度-∠1|
= 90°- |A地纬度-B直射点纬度|
90°- ∠3=90°- ∠2=∠4
太阳直射点在哪?哪个是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A
B
1
2
3
4
A太阳高度角∠4 = 90°- ∠3
同位角∠2=∠3;B纬度为∠1
A纬度 = ∠2 -∠1
∠2= A地纬度 + ∠1
90°- ∠2
= 90°- |A地纬度+∠1|
= 90°- |A地纬度+B直射点纬度|
90°- ∠3=90°- ∠2=∠4
太阳直射点在哪?哪个是A地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的高度的计算
地转偏向力右手定则(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左手定则(南半球)
A地正午太阳高度= 90°- 两地纬度差
注:两地指A地与太阳直射点
春分:90°-|23°26′-0°|=66°34′
冬至:90°-|23°26′+23°26′|=43°08′
计算:春分日和冬至日时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
10月22日,甲乙两座城市都在北半球。
甲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14′
乙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6°16′
求两地纬度差
甲太阳高度= 47°14′ = 90°-纬度差(甲纬度+直射点纬度)
乙太阳高度= 56°16′ =90° -纬度差(乙纬度+直射点纬度)
56°16′ - 47°14′ = 90°- (乙 + 直射) -(90°-(甲 +直射))
9° = 90°- 乙 - 直射 - 90° +(甲 + 直射)
9° = - 乙 + 甲
直射点在南半球
北半球春秋分日 北半球夏至
以赤道地区为例,
春分日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太阳高度为66°34′
平均每个月太阳高度角变化约为23°26′/3=7°48′
北半球甲地10月22日太阳高度为47°14′,到了M日太阳高度变为了78°28′,求M可能为什么日期()
A.1月22日 B.2月22日
C.4月22日 D.5月22日
10月22日
47°14′
12月22日
减两个7°48′
X月22日.
78°28′
47°14′ - 15°36′ = 31°38′
78°28′ - 31°38′=46°50′
46°50′ ÷ 7°48′ ≈6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P22
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12时。
确定房屋的朝向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推断楼间距
调节太阳能集热板
日影长短与方位
地转偏向力右手定则(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左手定则(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
日影朝向与太阳照射方向相反。
2020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2021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计算楼间距
地转偏向力左手定则(南半球)
最小楼间距L为:L = h × cot H
H为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cot为余切,相邻直角边除以对边;cot H=L ÷ h
在我国要看房屋采光效果,应在影子最长的冬至日去观察
低纬度冬季太阳高度较大,中国南方楼间距较小
高纬度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中国北方楼间距较大
光照面积
地转偏向力右手定则(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左手定则(南半球)
当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室内阳光照射的面积越小
当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室内阳光照射的面积越大
张鹏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
1.S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日期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当S达一年中最小值时
A.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B.北京气温达到一年中最高
C.该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远日点附近
下图为北京市某楼房朝南窗户的正午阳光照射情况(S是阳光照射在室内的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D
D
太阳高度角的运用---热水器安装
地转偏向力右手定则(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左手定则(南半球)
热水器集热板倾角调整幅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一致,热水器集热板倾角α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互余(90°=α+β)
太阳高度角β
北半球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什么季节最大呢?
地转偏向力右手定则(北半球)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就必须通过对集热面与地面夹角α的调整,使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北半球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热水器板仰角最大;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热水器板仰角最小
太阳高度角β
杭州(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设计: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可自由升降。
1、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 )
A.23°26′ B.30° C.66°34′ D.55°
2、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矮的日期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B
B
9月23日太阳直射0°,杭州太阳高度角=90-|30°-0°|=60°
太阳能板倾斜角度太阳高度互余,倾斜角度=90°-60°=30°
图1是我国北方某小镇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图。该镇中学课外实践小组对路灯的能源装置--太阳能集热板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下表为该小组观测记录简表。集热板倾角如图。表1(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
该小镇的位置在
A.118°,35°N B.120°E,35°N
C.116°,40°N D.120°,40°N
夏至日日出:4:43 夏至日日落:19:33
夏至日集热板倾角:11°34′ 秋分日集热板倾角:40°
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倾角互余,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90°-11°34′=78°26′
正午太阳高度= 90°- 两地纬度差;78°26′=90°-|纬度-北回归线的度数|
11°34′=纬度-23°26′ ; 纬度=23°26′+11°34′
A
图1是我国北方某小镇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图。该镇中学课外实践小组对路灯的能源装置--太阳能集热板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下表为该小组观测记录简表。集热板倾角如图2。表1(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
该小镇的位置在
A.118°,35°N B.120°E,35°N
C.116°,40°N D.120°,40°N
夏至日日出:4:43 夏至日日落:19:33
夏至日集热板倾角:11°34′ 秋分日集热板倾角:40°
太阳能板安装角度=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11°34′=当地纬度 - 23°26′
当地纬度=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