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主动脉
全身各处毛
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体循环
肺动脉
肺部毛
细血管
肺静脉
肺循环
物质交换
气体交换
血液循环
共同规律:心室→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教版 生物 七年级 下册
输血与血型
第四节
blood transfusion and blood type
教学目标
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成年人的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
400ml
血量
一次失血量<400ml:
对人体没有太大影响,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补充恢复正常。
800ml
1200ml
1600ml
一次失血量>800~1000ml:
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一次失血量>1200~1500ml:
会发生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
占本人体重7%-8%,约4-5L.
一、血量
17世纪时,医生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的血管,来抢救大出血的病人,但是不成功。
给病人输入动物血
二、血型
1.血型的发现及类型(P69)
后来,给病人输入人血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首次发现了人类的血型 。
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奖
2. ABO血型系统中的血型怎么规定的?
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所带凝集原的种类决定的
血型
红细胞
血清
无凝集素
A凝集原
B凝集原
A凝集原
B凝集原
无凝集原
抗B凝集素
抗A凝集素
抗A凝集素
抗B凝集素
A型
B型
AB型
O型
B凝集原
抗B凝集素
A凝集原
抗A凝集素
3.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血反应
输血时,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现象,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因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因此容易红细胞凝集容易阻碍血液循环,因此在输血前,首先要鉴定血型。
通常在输血时,主要考虑的是献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是否凝集。
AB
B
4. 血型的鉴定
伤员血液 抗A试剂(B型血清) 抗B试剂(A型血清) 血型
甲 凝集 不凝集
乙 不凝集 凝集
丙 凝集 凝集
丁 不凝集 不凝集
A型
B型
AB型
0型
有四位伤员急需输血,输血前需对他们进行血型鉴定。医生取得四位伤者血液,并和“抗A、抗B标准血清”做血型配合实验,其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判断4位伤者的血型?
Rh血型系统只分两种血型,Rh阳性血和Rh阴性血。在中国的汉族人群里,99%都是Rh阳性的血型,Rh阴性者只有1%,所以Rh阴性血又被称为熊猫血。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Rh血型就是常见的人类血型系统之一。知识拓展某人的血型 A B AB O
可接受的血型 A、O B、O AB、A、B、O O
可输给的血型 A、AB B、AB AB O、A、B、AB
输血关系表
安全输血应以输 血为原则。
三、安全输血(P70)
同型
1. 安全输血:基本原则
A型B型AB型O型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万能输血者AB型血的人,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A型或B型血。万能受血者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2. 安全输血:同型输血成分输血--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输入病人体内。
(成分输血可以是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
将下列患者与应该输入的血液成分连起来:
A.严重贫血患者 a.血浆
B.身体大面积烧伤者 b.浓缩血小板悬液
C.外出血不易止血的患者 c.浓缩红细胞悬液
3. 安全输血:成分输血
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到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正常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300毫升。
首届无偿献血形象大使濮存晰和杨澜
四、倡导无偿献血
1、下列有关输血和献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O型血的人能输入任何血型的血 B.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C.一次献血200 300毫升不影响健康 D.18 55周岁的健康公民有无偿献血的义务
2、某伤者因失血过多需要输血,如果在血型检测中发现他的红细胞中只含有A凝集
原,那么原则上应给他输( )
A. A型血 B. B型血 C. AB型血 D. O型血
3、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进行
输血.对于贫血、创伤性失血、大面积烧伤者,应分别输入的血液成分是( )
A.血小板、红细胞、血浆 B.全血、红细胞、血浆
C.红细胞、全血、血浆 D.血浆、红细胞、全血
A
C
A
课堂练习
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人体的血液80%左右在血液循环系统内流动,20%左右的血液则贮存在肝、脾、肺等体内“血库”中,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仅占全身血量的5%-10%,这完全可以依赖自身的代偿和造血能力,及时动员贮存的血液补充到血循环中去,非但不会影响健康,而且可以刺激骨髓造血,有利于新陈代谢。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教版 生物 七年级 下册
谢谢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