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9 22:48:54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題范国:选择性必修1全册、选择性必修2第1一4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咸阳宫遗址出土的诏版记载道:“廿六年(公元前221年)…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
疑者,皆明壹之。”与该记载相关的史实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车轨
D.统一度量衡
2.汉文帝时,曾两次下诏“举贤良方正”,察举仅限于现任官员,到汉武帝时,被荐举的不少是平民,同时
又新增孝廉、秀才、贤良文学等科,并规定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还明确了察举的奖惩办法。这些
举措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削弱了王国封地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打击了豪强势力
3.西汉时期全国共有13个州,西晋共有19个州,而南北朝却有318个州,再加上郡级行政机构,地方机
构设置空前泛滥。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C.少数民族人主中原
D.大一统秩序的失序
4.“正经界论”,是要求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整理确定不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土地疆界区限,以维护土地
所有权的思想主张。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815~819年),提出“定经界,核名实”,清查土地数量和
贫富户口,切实按贫富差异纳税。柳宗元的举措
A,反映了唐初税收运行乱象
B.为租庸调制实施创造条件
C.折射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5.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即位之后,将宋太祖防微杜渐的制度设计推向极端,事必亲躬,大权独揽;虽
当时提倡文治,士大夫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这种现象导致宋代
A.庆历新政最终失败
B.官场因循之风盛行
C.积贫积弱由此形成
D.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6.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对仁宗皇帝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郑和所表达的观点
A,针对西方殖民势力东来而言
B.表明了明朝始终厉行海禁政策
C.彰显其积极主动的海洋意识
D.批评当时推行的朝贡贸易体制
7.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颁发上谕指出:“今丁银既皆摊人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
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该上谕内
容反映出
A,乾隆帝时开始推行地丁银制度
B.清廷对百姓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C.清朝严禁土地兼并以缓和矛盾
D.地丁银税成为清朝唯一财政来源
8.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规定的笔试应试科目,主要有国父遗教(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大纲及
三民主义)、国文、中国历史及地理、宪法(宪法未公布前笔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地方自治等五
项。《考试法》中的这些规定
A.说明民国教育水平发达
B.利于提高官员政治素质
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需要
9.1945年11月8日,晋察冀中央局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讨论了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指示后,决定内蒙的
政权,先民选成立察盟、锡盟两自治政府,受察哈尔省领导,并成立一个群众团体,名为内蒙古自治运
动联合会,带有政府的咨询性质。”不久,有各盟旗的代表参加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正式成立。内
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成立
A,贯彻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B.践行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
C.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D.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0.1950年,新中国政务院制定的海关税则规定“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
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强调“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并适时予以调
整。该税则
A.体现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0
D
B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D
1.D【解析】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材料原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意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
统一天下,原来的楚、齐、燕、韩、赵、魏等各国臣民(黔首:围黑头巾的,指臣民、老百姓)终于获得
安定,立尊号为皇帝,于是诏令丞相状和丞相绾(状、绾为人名),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
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故D项正确。其它三项均排除。
2.A【解析】考查汉代选官制度。从汉文帝的“举贤良方正”到汉武帝确立并进一步完善察举制,由材料
可知,汉文帝时察举仅限于现任官员,而汉武帝时被举荐的有平民,并新增了科目,还明确规定地方每年
举孝、廉各一人,这既为官员队伍建设输入新鲜的血液,也扩大了汉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削弱王国封地和打击豪强势力,排除B、D两项。加强君主专制,主要针对对皇权构成威胁
的包括丞相在内的权臣,排除C项。
3.D【解析】考查魏晋时期政治制度。从西汉全国13个州发展到南北朝时318个州,主要因素在于这一时
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秦汉大一统秩序失序的结果,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4.D【解析】考查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解读材料可知,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正经界论”
的含义,第二部分引入柳宗元实施“正经界论”的举措。解题时,通过对“正经界论”的理解,再结合柳
宗元“清查土地数量和贫富户口,切实按贫富差异纳税”可知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故D项正确。A项唐
初与时间不符:B项中的租唐调制在唐初即实行,故与题意不符:C项土地兼并现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B【解析】考查宋代改革。从材料中无法得出A项,排除。由材料可知,得出宋代初期加强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虽强化了皇权,削弱了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但由于制度过于僵化。权力
分散太细,导致了官场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影响了行政效能,故B项正确。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宋
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C项。程朱理学产生发展的原因在于儒学自身和当时存在的各种客
观因素,排除D项。
6.C【解析】考查明代对外关系。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积极推
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郑和认为国家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而且财富也来自海外
贸易,主张积极进取海洋,否则会导致危险,故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依旧是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下对外
交往活动,排除D项。
7.B【解析】考查清朝户籍制度改革。材料主要指出了乾隆帝延续康熙以来清政府的税收和人口政策而实
行永行停止编审之例,这反映了清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故B项正确。地丁银制度始于雍正统
治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强调清政府财政来源,排除D项。
8.B【解析】考查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的《考试法》所规定的笔试科目主要涵盖
应试者所必须了解的中国历史地理以及当时国民政府的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等,主要体现了对应试者的
政治素质的要求,故B项正确。仅从考试科目无法说明中国教育水平发达,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确立的
标志是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排除C项。D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
9.A【解析】考查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由材料可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既具
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团体又带有政府咨询机关的性质的自治组织,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并推行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排除B项。从时间上看,
排除C项。D项结论为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
10.C【解析】考查新中国的关税。“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
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材料主要指的是新中国的海关税则,排除A项。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