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执着于现在,主要体现为深刻的忧总意识和批判精神。这种忧患意识和批
判精神继承了中国儒家思想流脉中的士大夫济世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
一层面的理解,就等于将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的意识和传统精神混淆起来,如此鲁迅也就与传统士大
夫并无二致,“鲁迅文化”也就不成其为“鲁迅文化”了。
鲁迅的思想来源和思想属性是与传统迥异的,也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像晚明时期李贽及公安派诸
人那样,凭借原儒思想及生命力量在传统中反传统,而是以一种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来批判封建传统文
化及其营造的“庸众”。但是,这并不影响鲁迅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相反,
这种贡献是独一无二、极其宝贵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有两种力量:肯定的力量与否定的力量。肯定是对
于社会善行的歌唱,否定是对社会恶行的批判,这两种力量都是正能量。我们都认为鲁迅终生的使命是
破坏与批判,其实不破不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建设。对假恶丑的批判本身就表明对真善美理想的坚守。
鲁迅的文化批判主要是来自于他对真善美的社会的追求,甚至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价值追求。最
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高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每遇一事一人便用这理想主义的标准去衡量,便每每
大觉失望,于是便成为了悲规主义者。鲁迅的悲观和绝望的反抗就表明了这种最高的人生理想、政治理
想、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
对于现实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未来的正确程度,鲁迅的许多思想整整超前了一个世纪,其昔日所指正
是今日所在。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攸关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这些命题不只是指向当下
的,也是指向未来的,成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宝贵资源。有的命题我们理解了也实现了,有的命题
我们理解了但是并没有实现,有的命题我们不仅没有实现甚至也没有理解。这不只是由于鲁迅思想的
深刻与超前,也是由于我们与鲁迅思想存在的时差与异质。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和世界性的话题,我们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阅读鲁
迅,理解鲁迅。当我们如梦初醒理解了某个思想难题时,发现鲁迅早已站在那里,静静地接受我们的敬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2
3
6
10
11
答案
A
D
B
C
C
C
B
题号
12
15
答案
D
D
1.
项“因而”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2.D(项“只要不断研读鲁迅,中国文化就能不断向前发展”错。原文只是说值得我们珍惜,且中国文化
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多方面努力。)
3.B(材料二的观点是鲁迅主张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坚定走好中国自己的道路。
项强调大家都行动
起来,就能实现理想;项指中国人对待新事物的普遍态度;
项强调“民魂”的重要性。三选项都与材料
二观点不符,只有项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①全文为总分结构:(1分)
②第1段提出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意识总论点:(1分)
③第2、3段承鲁迅独异思想的批判与否定论述,(1分)第4、5段承鲁迅思想的先锋意识论述,同时指
出要不断研读鲁迅。(1分)
5.①鲁迅强调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今天我们走的正是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鲁迅思想超前:
(2分)》
②鲁迅赞成将外国的可用的思想中国化,今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结果,可见鲁迅思想超前。(2分)
6.C(“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的革命战士”错。小韦“思想成熟”应该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晚上就能解决的。)
7C(项,“小说在人物称谓上有瑕疵”错。先称周恩来为“首长”,后称“周副主席”,是因为小韦和卢参
谋的身份不同,称谓随卢参谋的出现而改变。项,“运用比喻手法”错。应为夸张手法。项,“不重细节
描写”错。小说中细节描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如周副主席搓脸的细节、小韦装碎草和倒碎草的细节
都很生动传神。)
8.①忘我工作。为指挥红军三天三夜没合眼。
②运筹帷幄。查看着地图指挥千军万马。
③平易近人,关心部属。“语言平和,语气和蔼可亲:给勤务员披上夹被,让暂时没有任务的部队抓紧休
息”。
④信念崇高。指出革命的目的是让全世界劳苦的人得到解放。
⑤循循善诱。“开导勤务员小韦的一席话”。(答对1点并举例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
9.①“夜”贯串文章的始终,结尾与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渲染了黑暗的环境氛围,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③红军利用黑夜的环境行军打仗,突破乌江,“黑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红军将士在黑夜忘我工作,战斗不止,关于“黑夜”的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
⑤“黑夜”象征人民的苦难,关于“黑夜”的描写有助于表达主题。(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
10.C(需要断句的句子写孔子的语言和行为,前半段有一个“君子”和两个“吾”这些标志性名词和代词,
有“乎”“焉”“矣”这些语气词;后半段有“上至”“下讫”这些对称性词语,应该不难断句。原文为:子
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
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11B(项两个“既”意思都是“己经”或“…以后”。项前一个“御”意为“驾车”,后一个“御”意
为“治理、统治”。项前一个“绳”意为“纠正”,后一个“绳”意为“墨线”。项前一个“举”意为“举
用”,后一个“举”意为“尽”。)
12.D(“因此受到后人批评”错。文本没有说孔在《春秋》中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