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9 22: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试题(历史)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表1为我国新石器时代主要代表文化及分布情况
时期 代表文化 分布空间
新时期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新时期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地区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表1反映了( B )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地区
中华文明分布广泛
晚期文明落后于早期文明
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C)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3.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它面前只剩下灭亡这一条路了。这表明了秦朝灭亡原因是( B )
A.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B.专制皇权的滥用
C.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D.秦王朝的暴政
4.西汉前期,东南地区有东瓯、闽越、南越三个独立王国。汉武帝时,闽越国进攻东瓯国, 汉武帝派兵救东瓯,后东瓯请求内迁, 武帝迁东瓯人于江、淮之间。后武帝进攻闽越, 亦迁闽越人于江、淮之间。汉武帝的举措( B )
A.推动了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5.唐代典籍《册府元龟》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其中尤以太湖地区所负担的赋税为重。这一现象说明( A )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赋税改革势在必行
6. 《旧唐书》 记载:“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反映了( A )
A.胡汉间交融进一步发展 B.唐朝社会风气奢靡
C.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胡人文化成主流
7.唐代科举主考官取人常取众望所归者,以示“得人之盛”。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C )
扩大了官员来源
B.保证了平民利益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抑制了士族势力
8.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A )
A.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9.据《续通志·职官四》记载某机构“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据此可知,该机构是( C )
A.户部 B.枢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10.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这说明元代( B )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
B.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
C.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D.实现对地方因俗而治
11.图1是开凿于西夏中晚期的瓜州榆林窟《锻铁图》。图中鼓风用的竖式双木扇风箱是当时先进的鼓风设备,可打制包括兵器在内的精良铁器。此图可用于研究当时( D )
图1
A.经济转型的趋势 B.西夏百姓的生活水平
C.国家分裂的态势 D.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12.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由此可知( D )
A.两宋士人以绘画为趣味追求
B.两宋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C.士人画成为两宋社会的主流
D.两宋绘画风格独具时代特色
13.明朝建立后,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曾广设羁縻卫所,以推行对外夷而言颇具诱惑力的羁縻政策,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这一政策的实施( C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 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14.18世纪后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后,发现“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D )
A.耕地面积的减少 B. 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15.明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读书人弃儒而商,人们对商贾中之儒者的赞扬出现并逐渐流行,儒商、儒贾渐成以褒义为主的词语。这一现象表明(C )
A.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 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抛弃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 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结合
16.19世纪40年代起,东南沿海一些城市迅速繁荣起来,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年代中期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受“协定关税”的影响 B .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受“五口通商”的影响 D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17.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中指出,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这一事件指的是( B)
A.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18.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D )
A.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 对政治制度有所突破
C.找到了强国正确道路 D.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19.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 A )
A.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B.孙中山卸任了大总统
C.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造成了政局动荡不安
20.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痛心的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该通电主要针对( B )
A.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B.军阀混战争权夺利
C.南北议和最终破裂 D.欧洲列强侵略加剧
21.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是( B )
A.新的革命任务 B.新的革命前途
C.新的革命对象 D.新的群众基础
22.1928年中共六大以后,各地党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赣南、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不断出现和发展壮大。这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 )
A.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完全胜利
B.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打下基础
C.使中共获得了巨大政治优势
D.使中国共产党避免出现矛盾和分歧
23.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 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这反映了 ( D )
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民党军队毫无军事优势
C.抗日战争将取得最终胜利 D.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24.1842年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后,中国受制于治外法权,处处受列强欺凌;1945年8月,中国成为新成立的联合国组织永久且核心的角色,同时是唯一的非欧洲成员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国共两党有着共同政治目标
C.中国在抗日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D.美苏两国对中国的大力支持
25.1946年,刘少奇在土改会议上说到:“我们必须懂得,要保障前方战争胜利进行,就要有可靠的后方供应和有力的支前工作”。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B )
A.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B.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C.美国政府的无私支持 D.高明的军事战略战术
26.图2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D )
图2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现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7.图3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 B )
图3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
28.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乘坐从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列车,触动很大“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如今,“中国血统”的“复兴号”以高达350公里的时速在中华大地上疾驰穿梭。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B.联产承包制的推广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9.乌干达总统高级新闻秘书唐·万亚马说,香港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范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国两制”有可能解决国际社会存在的类似争端和历史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方针( D )
A.消除了霸权主义 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实现了世界和平 D.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30.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据此分析他们研究的理论成果是( D )
解决问题: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历史意义: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 20分。满分40分。
3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
——唐勇《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材料二
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一改历代王朝的传统做法,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句话,一切由皇帝掌控。如:在东北地区,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到今天的“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未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未变。
——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促进民族交融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0分)
(3)结合材料三谈谈“大一统”思想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举措:建设首都;设立郡县;修筑驰道;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任答3点6分,每点2分)
(2)变化:由行朝贡制改为实行郡县制;废除世袭制,由国家(皇帝)直接管理。(4分,每点2分)
积极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一统的实现”;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任答3点6分,每点2分)
(3)强化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交融;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任答2点4分,每点2分)
32、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20年至193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刀光剑影里艰难探索的十年。从“在枪杆上夺取政权的论断”到“上山”再到“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的理论”。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
——杨超, 刘文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周恩来的贡献》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现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第一步,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这个革命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三 1956年12月,毛泽东同黄炎培、陈叔通等民主人士谈话时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所《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中所做的探索。(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背景,并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8分)
(3)指出材料三的史料类型,并阐述其对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料价值。(6分)
参考答案:
(1)“八七会议”上提出“在枪杆上夺取政权的论断”;开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6分,每点2分)
(2)背景:抗日战争时期(2分)
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范畴;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前途方向;具有阶段性。(任答3点6分,每点2分)
(3)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2分)可以用于研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三大改造的影响,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任答2点4分,每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