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恩阳区2022年秋高中二年级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
2、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了《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其中有些说法,如“道
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
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事关对道家核心思
想的认识,尚需进一步加以讨论。
《老子》以“道”开篇,创设了一个“道生万物”的世界,即“道的世界”,从
而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思想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出路,设
计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自然”作为体现道家哲学核心价值的观念,要置于现
实世界(客观),特别是“道的世界”(思想)去认识。
现实世界里,“自然”指在一阴一阳运动变化中形成的“穹、苍苍、天”,~即天地
万物,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物性”(客观存在),无所谓积极、
消极。自然与人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两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教
倪于万物”,相互尊重、共在、并存、互倚、欣赏,使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的境界。
,“道的世界”里的“自然”,历来理解、阐释纷纭。郭象注《庄子》以为“自然
即物之自尔耳”,后学如张岱年概括为“自己如此”。陈鼓应认为,老子提出“自然”
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细读《老子》《庄
子》文本,笔者认为:“自然”是指在符合正常、合理天性,即“本来如此”的基础
上经过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应该如此”的过程,自然而然达到“果然如此”的结
果,由此就实现了“自己如此”。“自然”便是“顺性命之理”,可分别从天地、人、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社会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单就人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满足与生俱来的
衣、食、住、行之类原始本能与“天然”物质、生理需求。第二,满足人在成长、发
展过程中基本、正常、合理的精神、心理要求。首先希望“长生久视”,即美慕天长
地久,感叹“吾生也有涯”的人生短暂,体现着对生命的肯定与珍惜。其次体现为“七
情”“六欲”。天生的正常“情”“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不分“好”
或“坏”。
要实现“自然”,需学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有为”,特别是“不争
而善胜”,“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被动适应,消极
应付,更不是回归混沌、蒙昧,而是在“人法自然”的前提下,循着人和事物的天性,
依天时,行人事。有为却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根本的是不为已为。围绕“人本”
中心,聚焦社会问题,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道家追求的理
想目标是使人心正,百姓安,社会稳,天下治。而人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务力实现
理想目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所以,先秦诸子立足人间,关注社会,聚焦人生。《周易》《老子》《论语》之类
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经典,今天我们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战略中,要认识到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摘编自裴登峰《道家彰显人的价值与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创设的“道生万物”说是一种思想模型,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
方案。
B.道家的“自然”指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也指符合正常、合理天性的过程和
结果。
C.道家倡导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而不是无所事事,回归
蒙昧。
D.道家的自然观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人”的原始本能以及人的各种精神需求
的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以立论为主的驳论文,开头摘引需要辨析的观点作为靶子,然后正面
阐释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批驳的目的。
B.第二段先阐述“道生万物”,再提出要正确认识道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观,并
以此作为驳斥的纲领,统领全文。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