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选择题
1.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材料反映了秦国富强的原因有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④强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武帝根据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刺史 C.改革币制 D.任用酷吏
4.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这样写道:“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可见马端临认为孝文帝改革
A.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B.为北魏的分裂灭亡埋下了伏笔
C.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5.贞观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并在逻些城特为公主建宫殿以处之。直到今天,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供奉着文成公主的雕像。其中的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寺前矗立着一块刻有汉藏两种文字的“唐蕃会盟碑”。由此可见
A.文成公主入藏推动了藏族经济发展
B.唐与吐蕃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消除
C.通过册封的方式维持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D.“唐蕃会盟碑”是汉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6.宋太祖曾问宰相赵普:“唐室祸源在诸侯难制,何术以革之?”赵普回答:“列郡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则无虞。”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 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D.枢密院只有调兵权并不统兵
7.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描述:“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制度指的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道府县制 D.分封制
8.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9.“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干峰秋叶丹”。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抗倭名将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位抗倭名将是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郑成功
10.下表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的货币使用情况。该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地区性贸易网络核心的形成
C.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D.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11.“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疾首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材料涉及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1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并公开斩杀了“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振兴实业 B.建立京师大学堂 C.开放言路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3.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 三人最终目标一致,可谓殊途同归
③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④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1851年、1911年、1971年为旧历辛亥年。串联这三年中国发生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找到一条主线是
A.以推翻旧统治为目标 B.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
C.探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D.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15.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延缓了中国半封建化的进程 B.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C.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 D.显示出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1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17.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起。”材料中的空格处应该是
A.民权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族主义
时间 注册企业数 资本总额
1914年8月前 146个 4115万元
1914年8月1920年 272个 11743万元
18.下表是一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爆发前后中国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情况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北洋军阀政府维持了政局的稳定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政府采取了发展经济的政策
1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禁止贩卖人口,倡女权,易服饰”。这些措施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B.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 D.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20.“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 ‘不’ 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 字”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五四运动
21.如图所示报刊信息,反映了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22.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会后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这次会议召开于
A.国民革命时期的汉口 B.长征时期的遵义
C.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洛川 D.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
23.谢晋元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写给兄长的家书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信中提到的“沪战”
A.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 D.使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
24.1940年8月2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八路军截断山西各铁路之行动,对敌军精神与计划上必受一打击。”“行动”指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忻口会战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25.在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指出:我们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26.某同学在整理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时,发现如下一段评价:“三军成品字形,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它评价的是
A.武汉会战 B.挺进大别山 C.准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7.为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组织开展“银元之战”的历史,高一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下列资料,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以此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B.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
C.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档案 D.反映此事件的电视剧
28.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9.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
A.雷锋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30.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交涉中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其内涵是
海峡两岸扩大交往,广泛开展经贸合作
B.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
C.双方践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二 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经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8分)
⑵想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精神,应查阅他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是怎么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3分)
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4分)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条路,布满了荆棘,充满了艰辛,镌刻着苦难辉煌,闪耀着光荣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以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 1979 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改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⑴指出材料一中邓小平“重要讲话”的名称。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的意义。(3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 分)
⑶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与中共十四大的关系?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材料二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必修③》
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和黄宗羲的政治主张。(6分)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并说明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传统文化?(7分) (
2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5 BCABD 6—10 ABABD 11—15 ABCCC
16—20 AACBD 21—25 ABBDC 26—30 BCCDD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5分)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成功的理解: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意2点,2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主要趋势:由专制走向民主化、法制化(或由人治走向法治)。(1分)
32.(12分)
(1)“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分)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 分)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分)
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 分)
(3)关系: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或奠定基础)。(2分)
三个节拍: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 分)
33.(13分)
(1)孟子: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2分)
荀子: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君舟民水。(2分)
主张:君主为天下大害(或抨击君主专制、限制君权);(2分)
态度:反对(或否定、排斥、批判)。(2分)
作用:否定君主专制,冲击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宣传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近代化进程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应对:批判地继承(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答出一点即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