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二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二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24 08:20:34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南京高二检测)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2.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①废除井田制度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⑤实行二十等爵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3.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4.(2013·东城模拟)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
(  )
A.“相地而衰征” B.“劝民耕农利土”
C.“依军功,行田宅” D.“除井田,民得买卖”
5.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6.商鞅变法中,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措施包括(  )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制订秦律,以法治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7.商鞅在变法时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8.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
(  )
A.制定秦律 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
D.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军功
9.“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10.(2013·中山高二检测)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  )
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统治
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3·福建文综·T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解析】选A。①②③显然符合题意。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百姓,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④不符合题意。⑤不符合题目要求。
3.【解析】选A。商鞅变法提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
4.【解析】选D。注意题目要求“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故D符合题意。
5.【解析】选C。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手工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
6.【解析】选C。秦国在政治体制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在思想上抑制儒家思想,崇尚法家思想,并制订秦律,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7.【解析】选C。由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故理解准确的是C,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对材料理解片面,故排除A、B、D。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本题的关键词是“最根本”“最直接”。商鞅变法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后的进步的变革,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改革能否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关键是看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否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相适应。所以说,商鞅变法的最根本措施体现在“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要求推翻奴隶主专制,主张建立地主阶级专制。为达到这一目的,商鞅变法势必对旧贵族进行打击,他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
【规律方法】巧用优选法,做好最佳选择题
(1)题型特点: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2)解题思路: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9.【解析】选A。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10.【解析】选B。③是土地制度改革,④与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故排除③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是商鞅变法中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
11.【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雅典农商并重的不同。第(2)题,先根据材料一信息简要指出商业发展会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国家兵源,不利于诸侯争霸事业。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指出,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发展农工商经济,为雅典政治民主和社会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临沂高二检测)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2.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
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5.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
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焚烧诗书
8.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国诸侯也前来道贺,这主要是因为(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争霸战争
9.(2013·青岛模拟)“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
A.《诗经·国风·秦风》 《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B.《诗经·国风·秦风》 《战国策·秦策》
C.《战国策·秦策》  《史记·秦始皇本纪》
D.《战国策·秦策》  《史记·商君列传》
二、非选择题
10.(2013·宿迁模拟)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创新精神,对旧制度进行深刻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商鞅的治国策略及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的依据。(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1.(2013·无锡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350年秦建都咸阳,筑冀阙。在阙上公布法令。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更进一步的地主政权化。
(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六国表》和《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二)开辟阡陌封疆(田间分疆界的土堆),承认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
(三)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全国货物交易,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材料二 秦国地广人稀,邻近国三晋土狭民众,商鞅知道“民所欲者田宅也”,悬赏招徕邻国农民到秦国种地,给田宅,免兵役,使专力耕织。秦民服兵役,轮番出战,常有余力。秦国足食足兵,有战必胜。
——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概括材料一中所涉及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题干要求从图中获得历史信息,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不符合史实。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忌恨,为了安全起见,商鞅出行时重兵保护,体现了商鞅变法的艰难和商鞅变法的决心与勇气。
3.【解析】选A。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4.【解析】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C。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C都是正确的。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度衰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所以,D符合题意。
【规律方法】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二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三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6.【解析】选A。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
7.【解析】选C。“薄恩礼,好生分”大意是:对恩礼淡漠,性格乖戾。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紧密相关。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雄霸诸侯,因此周天子送礼,诸侯道贺。
9.【解析】选D。材料中所述内容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大约在战国时期,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史记》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作,因此会记录该事件,《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属于文学作品,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民本,法也”,可以看出商鞅治国崇尚法律,目的要从商鞅的阶级出身方面考虑,评价要考虑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第(2)题对变法持否定态度,首先考虑变法触动哪些阶层的利益,然后从变法的客观进步作用上全面评价。
答案:(1)策略:崇尚法令和刑法,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
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2)依据:破坏了奴隶制;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
认识: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新经济,实现了富国强兵。
11.【解析】第(1)题,内容可从所给的材料分析,其作用可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归纳。第(2)题所说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指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案:(1)推行县制,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农业发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
(2)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宜宾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2.“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通过下图能获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 ②商业贸易繁荣
③城市繁华 ④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4.(2013·扬州模拟)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
A.齐国的管仲改革 B.鲁国的“初税亩”
C.魏国的李悝变法 D.楚国的吴起变法
6.(2013·湖北重点高中模拟)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7.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  )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  )
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
B.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
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9.《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 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
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 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
10.(2013·临沂高二检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 下面是几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史料: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3)材料二中《汉书·食货志》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4)这三次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12.(2013·临沂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说苑·政理》
材料二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若依此说,则魏之废沟洫,必废阡陌,其事尚早于商鞅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李悝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材料四 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史记·平准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魏文侯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四回答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与D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正确。
2.【解析】选A。战国时期能够铸造出“爰金”货币,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的发达。黄金货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同时它相对于物物交换和一般货币交换,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4.【解析】选D。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5.【解析】选A。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6.【解析】选B。C和D不符合材料及李悝变法的史实,战国处于封建社会形成、各国极力通过变法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和中央集权时期,所以A不正确,B正确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及生产关系巨变下的社会震荡——由重视血缘氏族保护的奴隶变为受封建地主剥削的农民,社会下层的失势,导致社会的动荡。
7.【解析】选C。“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都在承认私田合法的基础上,实行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B不正确,因为这两种表现出现于春秋时期;C只是吴起变法的内容,D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影响。故选D。
【规律方法】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不同的原因
经过春秋时期的改革,奴隶主阶级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大,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而顺应地主阶级的要求进行改革,发展经济。
9.【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这一时期正是春秋时期。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只是表面现象。
10.【解析】选A。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符合题意。
11.【解析】第(1)题根据对“五世而斩”的解释联系春秋时代的特征分析作答即可。第(2)(3)题根据改革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春秋时期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
(2)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平籴法”。
(4)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第(1)题从四段材料中概括归纳每一则材料的核心内容即可,注意不要照搬原文。第(2)题从材料四“为强君”等信息归纳。
答案:(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法制,制定《法经》。
(2)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