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三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三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24 08:21:31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2.(2013·临沂高二检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
3.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4.(2013·临沂高二检测)透过右图能获知北魏(  )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北魏统一北方后,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导致(  )
A.国家赋税增加 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 D.社会矛盾缓和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
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8.(2013·海淀模拟)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9.北魏冯太后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的是(  )
A.本民族的典章制度    B.儒家经典
C.汉族历朝的典章制度    D.佛教文化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具备的有利条件有(  )
①北魏完成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落后的深刻认识
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⑤北魏社会局势安定,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宋书·谢灵运传》
材料三 北魏冯太后死后谥文明皇后。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她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阅读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典籍。对北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思考,冯太后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
12.(2013·南京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A、C、D,“拓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
2.【解析】选A。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故选A。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在北魏统一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统治。而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所以A、B、C都是错误的,故选D。
4.【解析】选D。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反映了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由图是无从得知的。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6.【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答案为D。
【规律方法】北魏前期统治危机的本质和影响
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固然是拓跋贵族所不了解的,可是基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统治危机却是他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而正是由于各族人民的斗争才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求摆脱危机。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拓跋贵族有战争时,让汉人为肉墙,说明采用民族压迫、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8.【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立三长……苞荫之户可出”可知,三长制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9.【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冯太后很早就认识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深知汉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孝文帝小时候就开始督促他学习汉文化的精髓:儒家经典。因此选B。
10.【解析】选B。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与北魏民族矛盾尖锐,不能当作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由此导致了北魏政权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所以排除了含有④⑤的选项。
11.【解析】第(1)题从材料“尽非我国人……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一信息进行分析“反映的问题”;“影响”主要从激化民族矛盾方面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方面对人民进行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来回答。第(3)题在回答时要从其为改革提供有利条件方面考虑。
答案:(1)问题:北魏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作战。
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巩固。
(2)问题: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3)作用:①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②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③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12.【解析】第(1)题应从道武帝入主中原后对汉族先进文明的汲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分析。第(2)题要从材料一、二,尤其是人民起义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来分析改革原因,由此可以判断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2)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严重。
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日照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4.(2013·西安模拟)(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
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6.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7.(2013·内江一模)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A.为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8.(2013·太原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9.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10.(2013·晋中高二检测)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融合的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2.(2012·山东文综)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严刑峻法,D错误。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解析】选C。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思是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4.【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说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变法的实施。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解析】选B。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认再现能力,考查孝文帝改革后期政权封建化的原因。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中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但是A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举措。题目问的是迁都后的,所以选A。
【规律方法】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取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时一般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7.【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这一举措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选B。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各民族的影响。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的重要影响。其中A体现改革对生产技术的影响,B体现改革对生产方式的影响,C体现改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D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影响。而B提到的生产方式转化,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所以选B。
9.【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10.【解析】选C。这种变化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后,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明显是汉化政策影响的结果。
11.【解析】第(1)题主要措施根据材料回答,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措施:均田制。
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12.【解析】第(1)题应明确二者的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从而找到矛盾,如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等。第(2)题的“除旧布新”,联系改革的具体举措,应明确前者突出了制度创新的应用,后者突出了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应用。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广州高二检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4.(2010·广东文综)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5.(2013·淄博模拟)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2013·江苏单科·T24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8.(2010·浙江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备选习题】
1.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2.(2013·宁波模拟)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  )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
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
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
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
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B、C、D,故选A。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所以答案为B。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所以答案选C。
5.【解析】选A。解题的突破口在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④表述有误,包含④的予以排除。
【规律方法】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1)从文化角度而言,洛阳是汉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从此是汉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
(2)从军事角度来看,洛阳是进攻南朝的前线,迁都洛阳代表了孝文帝统一中国的决心。
(3)从改革角度而言,把洛阳作为新都,容易扫除平城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反抗,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因此迁都洛阳意味着改革的初步完成。北魏由狭隘的部族政权转化为胡汉结合的贵族政权。
6.【解析】选A。①②③属于北魏孝文帝经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方面的内容。
7.【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信息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二“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信息概括回答。第(3)题,结合材料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信息概括回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对外来文化态度及改革者角度谈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8.【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题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备选习题】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2.【解析】选B。A、C、D均是孝文帝汉化措施,其中还包括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
3.【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措施。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A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4.【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