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四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四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24 08:23:41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临沂高二检测)在王安石新法推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
(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2.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3.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
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
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
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4.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2013·洛阳模拟)《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  )
A.“民富财足” B.“减损浮冗”
C.“重敛于民” D.“重农抑商”
6.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7.(2013·九江高二检测)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2013·襄阳模拟)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0.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二、非选择题
11.(2013·山东文综·T35)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12.(2013·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如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募役法主要抑制的是豪强地主的势力,因此招致他们的强烈反对。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考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等,可知宋神宗要对变法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所以选B。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对“三不足”精神的全面理解。A、B、C都只是一个侧面的认识,D最全面。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题干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对积贫局面的改善,因而①错误,
②正确,③是变法的作用,④不符合史实,王安石变法时间短,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5.【解析】选A。材料表明司马光认为农工商是政府的财源,故主张“农尽力”“工尽巧”“商贾流通”。分析各选项可知,A符合材料主旨。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材料主旨。
6.【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最大意义,募役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7.【解析】选C。司马光的评价完全否定新法,是政治攻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法的负面影响: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用人不善,导致青苗法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考查对富国之法具体措施的认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是②③,而这两者均已实现。①④不是相同点。所以选D。
9.【解析】选A。农田水利法促进了荒地开垦,保证了农业灌溉,符合题干中“耕桑富”“河淤开亿顷”的信息。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减少家中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11.【解析】第(1)题借农村老妪之口向世人展示了新法存在的问题。如材料中提到的免役法,出发点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在材料中却出现了农民交钱后仍然服役和吏胥里保吃拿要的社会现象。第(2)题关键是对话本的史学价值定位。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的真实性就需要借助其他史料辨析验证。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中“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一句分析,第二问,结合“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二中“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一句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二中叙述的用人、时机、指导思想等主要问题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3)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规律方法】如何解答观点评价型问答题
(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以下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可以归纳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甚至还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2.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  )
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
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④庆历新政夭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013·临沂高二检测)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4.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5.(2013·温州模拟)“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6.(2013·淄博模拟)王安石变法期间,必须轮班为官府充役的河南农民田二得以回乡务农主要得益于(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差役法 D.均输法
7.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设军器监
8.(2013·烟台模拟)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10.科举制改革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北宋科举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进一步扩大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B.为地主阶级各阶层入仕参政提供了条件
C.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权
D.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1.(2013·厦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命陛下(宋神宗)为神明主,驱天下士民使守封疆,卫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何也?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能侵贫,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材料二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恤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
12.(2013·淄博一模)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临川先生文集》
(1)依据材料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指出在变法中是如何实践的。
(2)上述理财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题干材料的核心内容是指出国家财政困难的原因,提出国家财政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并指出财政收入与国家安危的关系。但没有提出改革经济制度的思想。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①②③④都是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所以选D。
3.【解析】选D。本题以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评价为载体,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市易法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高价卖出,防止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所以D符合题意。
4.【解析】选A。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5.【解析】选C。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6.【解析】选B。与徭役有关的只有B和C,而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是募役法,即免役法。
7.【解析】选C。本题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息农民起义,所以选B。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经科举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
【规律方法】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是保证变法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取士之法,选拔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剥夺了保守派对儒家学说的垄断权,为变法制造了理论依据。这些都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行。
10.【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王安石的阶级立场。王安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中科举制改革就是王安石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进行的改革,他调整的是考试内容,有利于从地主阶级各阶层中为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巩固统治者的阶级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所以A、B、D是正确的。C忽视了王安石的阶级立场,说法错误,所以选C。
11.【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前的社会危机和形成的原因:危机表现在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过大;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其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政策:不抑兼并,官府、地主、商人的压榨;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第(2)题核心问题是解决国家财政危机,具体做法结合王安石经济改革措施: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市易法和均输法。作用是打击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增加了财政收入。
答案:(1)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不抑兼并;官僚、地主、商人的压榨;商品经济的发展。(答其中两点即可)
(2)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独费出之无节”“生天下之财”回答。第二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回答。第(2)题,紧扣在今天有益的体现,回答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答案:(1)思想:反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省财;发展天下生产(生财、聚财、用财)。
实践: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
(2)注意减轻民众负担,关注民生;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重视财富创造,增加收入;放眼天下,广开生财之道。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内江高二检测)《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2.(2013·长沙模拟)《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2013·潍坊高二检测)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
A.养兵政策 B.守内虚外政策
C.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 D.一职多官
4.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5.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6.(2013·临沂高二检测)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  )
A.定期考核官员 B.严格“恩荫”制
C.改革贡举制 D.慎选地方官吏
7.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  )
A.商鞅变法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8.(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9.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
(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
(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覃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杜书文《“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 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马立诚《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
2.【解析】选D。宋朝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应该选D。转运使的主要作用是将地方财税运送到中央,不是去管理地方财政和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
3.【解析】选C。北宋政府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本题引文介绍了当时士兵的状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由此得出当时的军纪不严、士兵缺乏训练,变得骄纵懒惰。北宋的边境危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战斗力极弱的现实,所以本题选D。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D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恩荫”制是宋朝官员子弟除科举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升官途径。庆历新政严格“恩荫”制,使官员子弟的升官途径大大缩小,直接限制了官僚特权,所以选B。
7.【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范君”“希文”等信息,可判断出答案为B。
8.【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1.【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
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
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2)触犯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规律方法】记住三字,做好材料解析题
(1)读——解题基础:①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②要特别注意说明性文字。
(2)找——解题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同步的,不必将两者分开)①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②找出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相似点。③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3)答——回归问题:①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②坚持“论从史出”。
③注意得分点。④论点明确,简明扼要。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