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七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时训练·速提升:第七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24 08:27:11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家亚历山大二世,他在位期间废除了农奴制,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农奴制
B.缓解日益激化的矛盾
C.发展资本主义
D.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2.(2013·常州高二检测)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批评的增加,一些封建主看到废除农奴制已是大势所趋,态度发生了变化。当时,他们的基本态度是
(  )
A.让农民交纳赎金获取土地和自由
B.让农民获取自由和土地,但必须履行义务
C.愿意解放农民,但不愿给农民土地
D.可以将贫瘠和不便耕作的土地分给农民
3.亚历山大二世为了对农奴制实施改革,进行了长期酝酿和准备,这充分表明其改革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
A.反复讨论改革方案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三种改革方案
4.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农民之所以如此热烈,主要原因是(  )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B.农民从地主那里分到一块份地
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5.(2013·曲靖高二检测)“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6.“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7.(2013·泉州高二检测)“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8.(2013·湘潭高二检测)农奴制改革后的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
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9.(2013·海南高二检测)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
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二、非选择题
10.(2010·江苏单科·T25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11.(2011·山东文综)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被动的,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2.【解析】选C。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部分思想发生变化的封建主的态度。当时,这部分封建主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打算把土地连成一片,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因此,他们反对把土地分给农民,但主张解放农民,以使自己获得大量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A、B、D都是改革酝酿的具体办法,这些办法反映出改革的特点是缓慢而谨慎。
4.【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来看,农民对沙皇感恩戴德。农民得到份地时要高价赎买,并不是分来的。“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因此农奴欢呼的应当是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A。
5.【解析】选D。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排除A、C;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6.【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后,可以到工厂做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的问题,这大大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所以说“二一九法令”是对农民的掠夺,主要是因为农民为了获得土地,需要向地主付出高额的赎金。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农奴制改革对农民来讲,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故改革不仅没有缓和矛盾,反而是农民发觉受骗后,掀起了更激烈的反抗。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二一九法令”一方面给了农民以自由和土地,但同时也是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所以,题干中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10.【解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亚历山大的观点:“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即他发动战争是为了消除宗教迫害,结果是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和平。学生要调动所学知识从目的、结果和影响三个角度反驳。第(2)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指农奴制,由此可以判断俄国统治者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第二问要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提取知识;第三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方面评价。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1.【解析】解答本题应再现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分析1861年改革带来的不同影响。第(1)题根据教材所学回答;第(2)题,产生不同描述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可选择其中一方面回答,理由应从废除农奴制的影响分析。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规律方法】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的,反之,则是消极和落后的。
(2)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
(3)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历史事实,坚持“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2013·石家庄高二检测)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这说明
(  )
A.俄国地主重视进行广告宣传
B.俄国的畜牧业发达
C.俄国农奴制的残酷
D.俄国废除了农奴制
2.沙皇政府于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
①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④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4.(2013·平遥高二检测)普希金在《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写道:“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以下对普希金的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B.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
C.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D.说明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5.(2013·苏州高二检测)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
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农奴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地位有所提高
6.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
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7.右图是俄国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1853年他在伦敦建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在那里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当时他主张(  )
A.进行平缓的改革
B.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C.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D.继续完善农奴制度
8.克里米亚战争是在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迫切需要用对外战争摆脱困境
B.俄国的对外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C.英法为了扩张势力而挑起的
D.奥斯曼帝国所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9.(2013·宁波高二检测)“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12年一样英勇作战:但是,(1855年)形势令人绝望地对俄国士兵不利……总之战争是失败了。”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制导致俄国社会发展落后
B.俄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
C.俄孤军作战难以对抗强敌联合
D.俄国军队装备落后
10.(2013·南阳高二检测)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二、非选择题
11.(2013·济南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仪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仪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群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请回答:
(1)材料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为什么会被处死?
(2)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怎样的人物?他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与十二月党人有何相同之处?
(3)从材料可以看出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题干表明当时俄国盛行农奴制,农奴与家畜等同,地位非常悲惨。
【规律方法】材料主旨法
材料型选择题已经成为当今历史选择题的主体,因此对材料的解读成为解题的关键。试题所给材料往往包含多层含义,但是,在选择选项时,一般要根据设问紧紧抓住材料的主旨含义,而不能受次要含义的影响而误选。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俄国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底层,实际上是农奴。《法律大全》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终确立。
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故选A,C、D虽然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普希金的诗句来看,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燃起了下层人民群众反抗烈焰,诗句也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说明旧统治无法进行下去。A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5.【解析】选B。从“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得出工业资本家与农奴制的矛盾性,反映了农奴制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做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的主旨是废除了农奴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反映了其维护农奴制度的基本观点,故A符合题意。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A、B、C分别是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的主张,赫尔岑是激进派的代表。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战争是由于俄国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才引起英法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俄国1855年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农奴制度导致俄军经济、军事力量的落后。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主要考查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主要因素。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而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源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因此,部分受西方影响的先进人物产生了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想法。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理解的能力。解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归纳材料,提炼有效信息;二是与教材有关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1)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
(2)是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他的基本主张是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相同之处:受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3)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度而斗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
一、选择题
1.农民经济虽从1861年改革后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统治地位,但它的发展却受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工役制、农村公社和土地重分制等农奴制残余的限制,阻碍了农民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主要表明(  )
A.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主体
B.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
C.农奴制改革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
D.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经济意义不大
2.(2013·东莞高二检测)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3.(2013·南昌高二检测)以下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
时间 企业数(家)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4.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应当是(  )
A.农奴制的废除
B.亚历山大二世实施开放政策
C.俄国新思潮的推动
D.西欧对俄国的援助
5.1864年,沙皇签署法令,正式开始实施司法改革。之后,俄国一公民有一诉讼案件,将可以实现(  )
①实行公开审判      ②可以请律师
③按等级进行审理 ④可由陪审团陪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2013·福州高二检测)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7.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下面展示的是其中一张调查表,下列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姓名:罗曼诺夫尼亚
等级:全俄皇帝
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
副业:地主
A该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是俄国在位的沙皇
B.当时的俄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
C.废除农奴制后沙皇仍代表地主的利益
D.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8.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改革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9.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顶着各方面的压力进行改革,并且最后还因改革而被害身亡。那么他坚决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巩固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政权
C.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D.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0.(2013·荆门高二检测)赢得“解放者”美誉的亚历山大二世被炸身亡,主要是因为他(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二、非选择题
11.(2013·无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在1917年投入俄罗斯工业的5亿英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 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 620 000人,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 000 000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1)据材料一,分析俄国工人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所学知识,请列举出其他一条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所说“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句话的史实依据。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12.(2013·泉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二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一方面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就是所谓“坏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云梦秦简《法律问答》有一条律文:“盗徒封,赎耐。”就是把私自移动田界看作“盗”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罪。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下册)
(1)据材料一,说明俄国《解放农奴法案》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哪些立法精神。
(2)材料一、二中,秦国与俄国实行的土地政策有何共同之处?这一土地政策对秦国有何影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说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表明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解析】选B。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这表明在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强制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表格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从题干材料和表格两方面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时间和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可以判断A、B、D都是正确的。材料无法表明俄国是否实行了现代化。
4.【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外因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西欧对俄国工业化的影响关键是其内因发挥作用,即农奴制的废除。
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内容。按照俄国1861年改革在司法制度方面的规定,废除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由此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B、D,答案选C。
6.【解析】选C。本题以列宁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解答。近代化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学化。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C正确。A不准确,虽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是错的,当时是封建沙皇专制,并没有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D不符合史实,1861年改革后爆发了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从调查表等级一栏,可判断A表述正确;从调查表的职业一栏,可判断C表述正确;从调查表中的副业一栏,可判断D表述正确。俄国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故B错误。
【规律方法】图表类选择题的解法
(1)认真审读图表材料,通过仔细观察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2)找到突破口后,再重现所学相关内容,理清图表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设问审读备选项。(3)审读备选项时,对掌握到的信息要辨其真伪、虚实、异同。图表型材料隐含的信息量较大,许多信息与解题无关,但是会增加试题的难度,增强试题的干扰性,学生也往往会被误导。因此,在解答时要全面理解图表的主题和设问的真正要求,尽可能地排除无效信息,以便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判断和比较,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8.【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改革虽是由农奴主实行的,但不能据此判断其性质。改革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对农民的掠夺也不能说明资产阶级性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选C。
9.【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亚历山大二世是沙皇,是俄国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代表,其农奴制改革是在该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发展,国内矛盾激化情况下,为维护其统治的不得已的举措。A为内容,C、D为作用和影响,B才是其根本目的。
10.【解析】选D。农奴制改革之后,广大农民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却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在此情况下,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
11.【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第(1)题工人数量增长的原因肯定是工业的发展,材料一提到了西欧的决定性作用,再根据时间信息结合1861年改革的作用即可。第(2)题考查1861年改革政治方面的措施,把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即可。第(3)题把握两个材料的主旨即可。
答案:(1)西欧加速了俄国工业化进程。1861年改革也促进了俄国工业化进程。
(2)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进行司法改革。
(3)开放与改革相结合。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第(1)题要根据材料一的四条法律条文逐项概括。第(2)题的前一问要比较出两者的共同点,即“用立法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后一问的影响要注意从多角度回答。
答案:(1)以法律形式取消人身依附关系,农民获得了自由;规定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确定了财产私有制;确立了产权交易原则。
(2)共同点:以立法形式保护土地所有权。影响:秦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秦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