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统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方的风土人情,孕育了一方土地,使她与众不同。
文 化 多 样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
沿海拾贝
二
海底探秘
三
激流勇进
四
风平浪静
沿海拾贝
一
为什么文字至今不能被解读,现在仍然要研究?
印章文字
玛雅文字
印加结绳
为
文字能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整体。
二
海底探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 2015年3月38日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宗教]
[史诗]
[艺术]
[数学]
古代印度——颇 具 特 色
公元前327,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侵入了印度西北部。
公元前6世纪以后印度西北部落入波斯帝国统治下
公元前1世纪末,一批安息人又侵入印度西北部,建立王朝,实行统治
公元1世纪,月氏人中的贵霜部落建立了贵霜王朝。
13世纪后,印度又先后被德里苏丹、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人先后统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你认为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由于地理条件南亚次大陆长期遭受外族入侵,古印度会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充分交融,进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融合,创新。
哈拉帕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明——印章文字。
吠陀时代
公元前1500年前6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建立一系列奴隶制小国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中,故称作“吠陀时代”。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列国时代
公元前600-前400年,是古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这一时期产生了早期佛教。
孔雀帝国
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笈多帝国
公元320-500年,这时期的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经历了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哈拉帕文明]
公元前2500-前1750年,哈拉帕文明是一种城市文明,城市的建造有精良的规划设计。摩亨佐·达罗城市面积为2.5平方公里,分城堡、城区两部分。城堡里有许多用砖建成的大型建筑,主要有集体大浴室、粮仓、会议堂、学校。
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
宗教 建立时间 原因 主要教义
婆罗门教
BC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过程中,形成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
佛教
BC6世纪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印度教
4世纪
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
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
种姓制度
“
古代印度宗教
“
在印度,几乎生活中每一行为,连洗澡穿衣在内,都有着一套宗教仪式,在每一个虔诚的家庭,每天都得崇拜私有的特别神祗和礼敬祖宗,对印度人来说,宗教实在是家庭中仪式之遵行,而不是庙里的盛典——那是要在节日才举行的。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梨俱吠陀·原人歌》
婆罗门 雅 利 安 人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世俗贵族(国王、武士、官吏) 战争和行政
吠舍 一般平民(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农牧工商业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贫困破产者 仆役奴婢
[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磐。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乔达摩·悉达多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佛教外传
[
]
三大主神:创始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
印度教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吸收佛教教义和教规,使印度教成为包罗各种神明、多种哲学思想的混合宗教。
[印度教]
融合,创新。
史料:他们(雅利安人)贡献了梵语、宗教、各派哲学,创立了种姓制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贡献,或者通过它们的被采纳,或者由于它们所激起的反抗,培育出了进一步的思想和制度。 ——林太《印度通史》
你认为印度文化除了融合,还有什么特点?
史诗、文学、建筑艺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文化传播东南亚地区。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和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和平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习近平
[天文]
[史书]
[佛教]
[舞蹈]
朝 鲜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三国时代
高丽王朝
朝鲜王朝
公元前122—前194
公元前194—前107年
公元前57—688年,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天文台
918年—1392年,《三国史记》朝鲜现存最早的正史
1392年—1910年,
《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谚文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
15世纪以前,朝鲜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
汉字为书写工具。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
组织以郑麟趾、申叔舟等一批优秀学者,参照
汉字创造了一种音标文字——谚文,称为"训
民正音"。于1446年公诸于世,一直使用到今
天。
佛教早在4世纪就由中国传入高句丽,后在高丽王
朝时成为国教。新罗不仅兴建寺院,发展佛教,并且向
中国派遣求法僧,从而造就了一些有学问的高僧。其中,
慧超法师所著有《往天竺五国传》,是研究中亚和印度
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代朝鲜——文字]
[佛教]
[太阳神]
[武士道]
[文学]
[建筑]
日 本
古代日本历史发展进程
飞鸟时代
幕府时代
明治维新
公元前300-250:倭奴国
公元250-592,大和统一,神道教出现;4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592-710大化改新,仿照唐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为蓝本;天皇制形成;法隆寺金堂
1185年—1867年,12世纪武士阶层崛起(武士道),江户时代(1603-1867)
1867-1912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起源于本州岛和四国岛本地的崇神传统,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后来天皇为巩固权力,把神话中的天照大神当成自己的祖先,天皇从此成了神的代言人。而神道教也逐渐变成了天皇统治臣民的有力武器。如今,神道教成为日本国社会文化构建的源泉和基础,更是日本民族性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出发点。
[古代日本——神道教]
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适应日本人的审美要求,在技法和样式上不断追求日本风味。为了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避免零乱的线条和过于严峻的笔法,因此多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古代日本——大和绘]
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古代日本——浮世绘]
唐朝的
开元通宝
日本仿照开元
通宝制造的钱币
平城京平面图
[古代日本——建筑、钱币]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其产生与发展受到了中国唐朝服饰的影响。公元8世纪,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和文化交流。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此后,中国唐代服装 传入日本,对起源于日本本土的和服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代仕女
日本和服
[古代日本——服装]
日本遣唐使来华示意图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日本——佛教]
[中日交流]
公元前1世纪,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8世纪中叶,日本人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平假名,起源于汉字草书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
[古代日本——文字]
史料一:文化的贫瘠落后状况,使之(日本)能够几乎无阻碍、无痛苦地汲取中华文明--
——[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
史料二:我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朝鲜的印刷术、天文学和医学,成就显著。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
你认为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地域文化有何特点?
在自身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中华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
融合,创新。
中国和墨西哥都是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两国文化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历史上,两国文明交相辉映、互为借鉴。
—— 习近平
[金字塔]
[文字]
[历法]
[手工业]
美 洲——独立发展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中美 玛雅文明 前2500年至16世纪 城邦
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南美 印加文明 13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美洲代表文化
[玛雅文化]
1.文字和历法: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
2.数学: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玛雅人的20进位法
现行公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 玛雅历以365.2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玛雅历的准确性超越了公历。
[印加文化]
1.建筑: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2.医学: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3.历法: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4.记事:结绳记事。
[阿兹特克文化]
1.锻造铜器: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2.图画文字: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3.制作: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阿兹特克的图画文字
15世纪阿兹特克的太阳历雕刻
史料一:欧、亚、非洲的人们找到了能提供肉类、牛奶、羊毛,并可作驮畜的各种动物。而美洲印第安人只好与无峰驼、羊驼和驼马这类半驯化、不能运载重物的动物打交道。 至于陆上运输工具,印第安人还没有利用轮子;他们虽已知道轮子,但只是用作玩具。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虽然,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
你认为哪些因素不利于美洲印第安文化发展?
美洲与其它大洲缺乏交流,几乎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发展迟缓。
融合,创新。
三
激流勇进
玛雅人
印度人
阿兹特克
走走停停
文化的相似性蕴含在人类创造的不同地域文化之中。
印加人
美洲
感受文化
你如何看待古代印度既诞生了恢弘壮丽的两大史诗和影响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但同时也存在强化社会阶层划分,甚至到今天还在影响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你又如何看待日本既有强调静心安宁的茶道文化,也产生了盲目忠君的武士道精神,你又如何看待阿兹特克美轮美奂的石雕和血腥的活人献祭?
文化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交流,互鉴。
你认为面对欧洲殖民者的侵略,美洲文化为什么不堪一击?
独立发展,缺少交流。
史料一: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阿尔瓦拉多率约千名士兵,征服了当地玛雅人部族。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用600多名西班牙人、16匹马和14门火炮征服阿兹特克。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168名战士最终征服了拥有600万人口的印加帝国。 ——整理自《全球通史》《枪炮、病菌与钢铁》等著作
史料二: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
风平浪静
四
01
各种文明
交相辉映
02
亚洲文明
发展史诗
03
各种文明
交相辉映
04
亚洲文明
发展史诗
《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
亚洲人民的“三个期待”
总书记的“四点主张”
相互尊重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美人之美
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
坚持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总书记的“四点主张”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
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