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苏辛豪放词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六月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古称京口)担任知府。②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题,交代了地点、事件,“有怀”即有感而发。
B.“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登高》诗句,有江河浩荡,气吞天下之慨。
C.“坐断东南战未休”言孙权雄据东南一方,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D.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意境高远,悲怆雄壮,可谓豪放词之名篇。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作者在本词中是如何刻画孙权这一“英雄”形象的?为何要刻画这一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①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③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④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期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塞。③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④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3.辛弃疾的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霓裳曲》罢”,借唐玄宗所做乐曲,暗含兴亡之感。
B.“浔阳江头”,用白居易情事自比,表达作者谪居之苦。
C.“望昭阳宫殿”,借昭君出塞典故,寄托报国立功决心。
D.“想沉香亭北”,化用李白诗句,写出盛时已去之悲慨。
4.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辛弃疾词作“于雄莽中别饶隽味”。意思是在豪放大气词风之外又不乏意味深长之处。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①
辛弃疾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②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注】①卜筑,择地建屋。②平章,筹划、品评。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将词人重回田园,见到秀美的田园风光时的欣喜之情,借期思卜筑所见表达得妙趣横生,同时也隐含些许感慨。
B.期思依山傍水,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一个适于隐居的好地方,因此词人筹划在此建一个茅屋,一年后茅屋建成了。
C.在词人看来,花鸟前歌后舞和云水暮送朝迎都是青山对自己欢迎的表现,这使词人豪气顿生,油然升起了驾驭它的豪情。
D.结尾写山灵嘲笑自己白发归耕,使前文明快喜悦的调子,产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跌宕,暗示出词人的受挫失意。
6.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其诗词多以雄浑豪放著称,这首词也不例外,请结合全词分析其“豪放”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中由“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显示出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B.“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一味地苟且偷安,轻重倒置
C.这首词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激越中显沉稳,豪放中见沉郁,溢满全词的是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流露出凄楚哀怨之情。
D.这首词以“恨”字为主题,语言犀利,沉雄激昂,发泄了词人对当权者的愤恨;词人刚毅不屈的品德与愤世嫉俗的壮语贯通全篇。
8.用典是辛弃疾诗词的一大特色,本词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两例分析其用典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①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本词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两年后游距黄州不远的蕲水清泉寺时所作。②黄鸡:白居易有诗句称“黄鸡催晓”,有年华易逝之意。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景,“兰芽”“松间”衬托出蕲水清泉寺清幽脱俗的特点。
B.词的下阕议论,以反诘引出,即景取喻,表达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C.词的末句“白发唱黄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D.本词写景偏于白描、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景风格有所不同。
10.清代陈廷焯评东坡此词“愈悲郁,愈豪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
【注释】①杨元素:即杨绘,公元一零七四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④《晋书·羊祜传》中: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羊祜在岘山游玩休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的第一句中的“望”字极具表现力,和第二句结合起来生动地表现了两位朋友将要分别,而两地又相距遥远的境况。“渺茫”表达的是距离的遥远,也是对前途的担忧。
B.“醉笑陪公三万场”大胆运用夸张手法。“三万场”以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与友人开怀痛饮的情景。
C.下片写两人饯别的情景和感受,其语言节奏比上片略显缓慢,字里行间的感情真挚而深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D.苏轼是豪放派词人,这首词风格豪放,语言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而豪迈的情怀,和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12.词的下阙如何抒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苏轼
东武②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
【注】①杨元素和苏轼同为蜀人。公元1074车七月赴任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元素为他饯别,苏轼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市。③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④“堕泪”句:《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为之立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人们因名之为“堕泪碑”。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这是对分别之后相思之情景的想象。
B.“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夸张手法写作者和杨元素分别之际酣畅痛饮的情形。
C.作者劝慰杨元素,不用推辞喝酒,不必为分别而感伤,体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D.本词语言通俗易懂,但寄寓良深,如“何日”句蕴含着作者对功成名就的渴望。
14.这首送别词悲情中见豪放,请结合“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②深碧。犹自带,岷峨③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④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⑤,君休读;狂处士⑥,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此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②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③岷峨:岷山和峨眉山。④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⑤江表传:书名,记载汉末群雄割据和三国时吴国的人物事迹。⑥狂处士:指祢衡。其人有才,但行为狂放,曾触怒曹操,为黄祖所杀,写过《鹦鹉赋》,其所葬处后称鹦鹉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用“蒲萄深碧”“雪浪”“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表现出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的雄伟气势。
B.把江水与锦江春色联系,隐含词人对花团锦簇的锦城的追恋向往。“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为下文思归伏脉。
C.词人在下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直接表悼惜的同时,也讥刺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直接表达对自身被贬经历的自嘲。
D.全词借历史遗迹评人述事,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历史掌故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体现出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
16.此词作情感虽消沉,但仍可见积极,结合全词,谈谈词中东坡豪放之慨的体现。
参考答案:
B“有江河浩荡,气吞天下之慨”错误。“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诗句,表达了山河破碎,千古兴亡之叹。
2.第一问:
(1)正面描写孙权年纪轻轻,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一方;
(2)借曹操的评价从侧面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第二问:通过对孙权这一形象的塑造,怀古伤今,反衬南宋文武之辈庸 无能,懦弱苟安,感伤时无英雄。
3、C“借昭君出塞典故,寄托报国立功决心”错误,此典故既有作者谪居的苦闷,又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
4.(1)辛词豪放大气,如“黄云堆雪”“离愁三万里”“千古事”等,景象阔大,作者心系国家,情感沉郁激昂,充分体现了词人豪放的词风。
(2)意味深长,如“孤鸿”“轻拢慢捻”“泪珠盈睫”等,形象优美,蕴含情感复杂,显示词人俊美而隽永的另一特色。
5.B“一年后茅屋建成了”表述错误。“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一句意思是词人像杜甫一年后重到草堂般喜悦。并非“一年后茅屋建成了”。再由“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可知,对期思这个地方,词人都规划和评论过了,将要找一个十分美好的地方盖上小茅草亭子,表明此时茅屋还没有盖好。
6.①景物描写雄奇瑰丽。词的上阕描绘期思秀美的山水风光,景物雄奇秀逸,下阕融情入景,意象灵动而笔力遒劲。②情感抒发自信豪迈。词的上阕以带有浓郁感彩的议论,表明自己随遇而安、逍遥旷达的人生态度;下阕以酒圣诗豪自居,以主宰山水自许,表现出他的豪迈之情。③语词宏博,修辞丰富。词的上下阕分别以“喜”和“解”领起重要内容,表达自己归隐的喜悦和驾驭山水的豪迈,综合运用用典、比喻和拟人手法,创造出一个雄奇妩媚兼容的意境,风格旷放而豪迈。
7.C“流露出凄楚哀怨之情”错,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
8.(1)“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2)“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9.C“用拟人手法”错,“白发”“黄鸡”均为借代手法,“白发唱黄鸡”是反用白居易诗典。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错里朱颜看已失。”苏轼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白发感秋人,今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10.①“愈悲郁,愈豪放”意为越是悲郁越显豪放。诗人谪居黄州正处悲郁之时,而本词却尽显豪放性情。
②上片以明丽淡雅之景衬托出诗人悠然脱俗的情怀。
③下片前两句表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末句发出不要自伤衰老的呼告,体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性情。
D“和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本词是送别唱和之作,虽然风格豪放,但所表现的感情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大的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怀念敬仰之情和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本词则是表达了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绘人品的敬佩、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
12.①直抒胸臆。“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诗人直接抒写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来表现彼此的友情深厚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离别的夜晚灯火已残,天气寂静寒冷,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③用典抒情。把杨元素比作深受百姓爱戴的羊祜,表达了对友人人品的钦佩。
13.B“分别之际酣畅痛饮的情形”错,这是虚写将来作者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和杨元素喝酒的情形,不是实写。
14.①词句描写了本是热闹非凡的河塘已经灯火冷落的情景,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和杨元素依依惜别的悲情。②尽管有分别的感伤,但作者通过用典,希望朋友能像羊祜那样建功立业,表达了对朋友的期盼和赞赏,体现了豪放之情。
15.C“直接表达”错误,应为间接表达,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自嘲”有误,词作“不独笑”是不仅仅笑的意思。
16.①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下片谈及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②对友人朱守昌和自己的勉励。词末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体现了苏轼贬居黄州期间对永恒价值追求不懈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