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8 23: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的经过;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2.正确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3.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4.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把握历史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重点 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把握历史知识,。
导 与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引领学生认知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中国社会各阶层全民族抗战的悲壮过程,从日本侵华的背景中引入到本节课国民党正面抗战的事迹的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随笔
新课讲授 板块一: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重大胜利 背景: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想一想: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 3.阅读课本96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4.“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回忆录》 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全国抗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5.李宗仁命令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必须坚持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军令,军法处置。孙连仲回答:”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孙连仲对死守台儿庄最后阵地的池峰城师长命令道: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 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 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板块二:保卫大武汉——抗战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材料二 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徐州会战后,中日双方的焦点集中于何地?双方之间又爆发了哪一战争? 武汉;武汉会战 读课本97页回答问题。 读材料回答问题 (1)位于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余公里的万家岭,笼罩在一片雨雾中。此岭高不足50米,三面高丘包围,在地图上找不到标注,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指挥下,巧设“口袋阵”,在万家岭打死打伤侵华日军106师团3000人,史称“万家岭大捷”即万家岭战役,当地还流传着“山不在高,歼敌则名”的佳话。 (2)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武汉会战之教训》 意义: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板块三:第三次长沙会战——对中国和世界有积极影响 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第二十八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长沙东南郊战场巡礼》 从史事中感受到中国军民的一种什么精神? 浴血奋战,不怕牺牲。 第三次长沙会战——对中国和世界有积极影响 【材料链接】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从而牵制中国军队转用广东方向,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意义? 有力支援太平洋战场和反法西斯战争,对中国和世界有积极影响。 (2)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 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板块四:豫湘桂战役——最大失败 1944年初,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溃败前夕一次回光返照式的挣扎,虽然,日军达成全部的作战目标,但是,日军兵力比战役前更加分散,为敌后活动创造了更大空间。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 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后期,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板块五:评价正面战场 ①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⑤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三、课堂总结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抗战英雄的战斗史实,必将写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史书之上。
板书 设计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在本课教学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正面战场的抗战。通过对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奋勇杀敌、顽强拼搏的抗战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心和对中华英雄儿女的敬仰之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训。此外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个人感受的尊重和聆听,与学生达到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