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达州·统考模拟预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下面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总结,与史实有出入的是( )
A.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按实力排序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C.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四大支柱型产业是电力、煤炭、钢铁、汽车制造
D.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的最深刻影响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英国人斯旺先于爱迪生申请电灯的发明专利,即便在美国,爱迪生也只是取得“碳丝白炽灯”的专利。但爱迪生第一个通过发电机和发电系统,真正将电灯实现商业化,让千家万户的普通家庭用上了电灯,故而人们通常将爱迪生视为电灯的发明者。由此可以看出( )
A.人们普通缺乏科技史的常识 B.对社会来说,科技是双刃剑
C.应用的普及更彰显科技价值 D.爱迪生对电灯发明并无贡献
3.(2022·四川南充·统考三模)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其主要技术来源于
A.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 D.第三次科技革命
4.(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学习历史要求史论结合。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结论矛盾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明治维新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 《拿破仑法典》 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
C 蒸汽机的发明 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A.A B.B C.C D.D
5.(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19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缓慢,石油主要用作油灯燃料;20世纪初,情况骤变,尤其美国德州、加州发现油田,导致石油开采的淘金热。这一变化主要由于人类发明了( )
A.发电机 B.内燃机 C.蒸汽机 D.珍妮机
6.(2022·四川泸州·统考一模)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丰富了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的生活。下列各项中属于他们可以享受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
①驾驶汽车欣赏城市的夜景 ②在电灯下分析企业经济数据
③使用电话谈生意 ④搭乘火车外出考察 ⑤使用现代炸药来开山架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2022·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下面的思维导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时整理的笔记,图中3空缺处最合适的选项是
A.推广大众教育 B.注重垄断组织的发展
C.注重环境保护 D.大力开展城市化建设
8.(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凯伊是钟表匠,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中,法拉第、诺贝尔和爱迪生等是以注重科学实验为主的科学家。这变化表明( )
A.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 B.科学理论与生产经验无关
C.科学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 D.发明者的教育水平决定研究成果
9.(2022·四川南充·校联考三模)“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广泛应用,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特点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使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D.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10.(2022·四川成都·校考二模)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世界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
C.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1.(2022·四川雅安·校考一模)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英、法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上国家推广大众教育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的需要 B.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C.城市化发展需要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需要
12.(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
A.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13.(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社会问题有
①环境污染 ②大众教育 ③贫富分化加剧 ④妇女地位的提高
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科学文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繁荣。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相符合的是( )①巴尔扎克——《物种起源》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③达尔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④梵高一《向日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2·四川南充·统考模拟预测)“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创建了微积分,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这位科学家是
A.伏尔泰 B.牛顿 C.爱因斯坦 D.邓稼先
16.(2022·四川·模拟预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阐述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物种起源》 D.《复活》
17.(2022·四川眉山·统考模拟预测)下列有关文学与绘画作品的不正确是( )
A.《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缘热爱。
B.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为歌颂华盛顿而创作的。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矛盾。
D.毕加索创作的大型油画《格尔尼卡》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血腥罪行。
18.(2022·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优秀文艺作品可以彰显审美旨趣,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列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是
A.《高老头》 B.《战争与和平》 C.《英雄交响曲》 D.《向日葵》
二、综合题
19.(2022·四川内江·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这一成就取得的时间是哪一年?其广泛使用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人物的发明主要在什么领域?这些发明体现了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这一领域的革命给人类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20.(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受到一系列偶然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革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从英国农场中解放出来,足以为新机器配置充足人员。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其他条件,并进行说明。
材料二 吾人所采用工业化之界说为:各种生产事业机械化及科学化,而其组织与管理亦科学化及合理化。在此概括的定义下,工业化当然不仅指工业发展之一端,而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③运输事业机械化与动力化;④各种生产事业以工业为中心而发展;⑤动力之普遍利用……⑧事业组织及管理科学化与合理化……
——摘编自刘大均《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
(2)根据材料二对工业化的定义,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为其中一项内容寻找史实依据。
材料三
——摘编自《英国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21.(2022·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根据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 世界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实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商品贸易兴盛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7-18世纪:荷、法、英殖民争霸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25年:斯蒂芬孙蒸汽机车试车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7年: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9年:海厄特发明赛璐珞制造技术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84年: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1)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美等国在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各自的特点。
(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3)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哪三个领域?
(4)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给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影响。
22.(2022·四川广元·统考中考真题)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革命可以使人们乘坐轮船以更快的速度跨越海洋,乘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还为生活在欧美地区成百上千万的人带去了高质量的服装、各种家居用品和娱乐活动。在此之前,这些是他们不敢想的。
——摘编自[英]安德鲁·玛尔《世界史》
材料二 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摘自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 电的发明和应用,打开了解放生产力的大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与第一次技术革命截然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先进的技术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为工业开辟空前广阔的领域和提供空前的发展速度。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革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砸开“中国的大门”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看法。
23.(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1911年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情况表(单位:万人)
1801年 1851年 1881年 1901年 1911年
英国 889 1793 2597 3253 3607
法国 2735 3578 3740 3845 3919
德国 2400 3341 4523 5637 6493
美国 530 2319 5016 7600 9197
1800年,伦敦有近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以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到1850年,维也纳人口已超过44万,柏林人口达到42万。——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部分情况简表
时间 人口数量 来源
1949年 4.75亿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3年 6.02亿 195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
1957年 6.57亿 1960年《人民手册》P272
——据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发展的认识。
24.(2022·四川自贡·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在这一运动中,许多 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歌颂世俗人生,主张享受现世,蔑视天堂和来世,以人 性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材料二 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相继在欧洲和美洲的主要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材料三 近代科学革命成果丰硕,一批科学巨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发电机、电动机、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1)材料一中的“这一运动”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的事件有哪些?请举出两例。在亚洲,使日本的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的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的“科学巨匠”在力学和生物学领域最典型的 代表分别是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 法国社会变迁史的文学巨匠是谁?
(4)材料四反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5)14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题材料体现出的促进这一时期社会 进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举出一例。
25.(2022·四川泸州·统考一模)劳动传承智慧,劳动开创伟业,劳动成就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需要发明一种“万能”动力机。1763年,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机器,同时旁听了理论课程。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由于有了这种动力装置,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厂从18世纪80年代初的2家发展到1830年的99家。1785年瓦特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英国的发明家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原因,概括其作用。
材料二 人类的起源既是生物进化过程,也是社会进化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摘编自萧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据材料二写出达尔文的学说观点,归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劳动作用的认识。
材料三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不长,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爱迪生没有退却,继续试验―爱迪生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但爱迪生没有满足,他继续试验,终于发现用竹丝作灯丝效采很好,灯泡可亮1200小时。爱迪生后来在财富的积聚上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原因,乃是他夜以继日地实验。
——摘编自百度《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爱迪生曾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请你结合材料三爱迪生的故事说说你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悟。
(4)列举出你在读书之余所做过的生产生活劳动事例。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四大支柱型产业是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煤炭工业是传统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就已经出现,所以,C项与史实有出入,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所学可知,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是正确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按实力排序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B是正确的,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的最深刻影响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是正确的,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爱迪生第一个通过发电机和发电系统,真正将电灯实现商业化,让千家万户的普通家庭用上了电灯,人们通常将爱迪生视为电灯的发明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应用的普及更彰显科技价值。C项符合题意;人们普通缺乏科技史的常识,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科技是双刃剑,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爱迪生对电灯发明并无贡献,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在各国发明家的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题干“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正是反映的有线信息的传播,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排除;C项是15—17世纪,排除;D项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故选B。
4.C
【详解】根据所学,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产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内燃机,而不是蒸汽机,C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课本所学,可得出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缓慢,石油主要用作油灯燃料;20世纪初,情况骤变,尤其美国德州、加州发现油田,导致石油开采的淘金热”可知,石油成为主要能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B项正确;与发电机密切相关的是电力,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排除A项;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典型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排除C项;珍妮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汽车、电灯、电话、现代炸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①②③⑤符合题意,B项正确;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将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有“注重环境保护”,C项正确;材料与“推广大众教育”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垄断组织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是以注重科学实验为主的科学家,说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C项正确;材料说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并非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排除A项;B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广泛应用,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迅速转化为了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A项正确;BCD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正确;ABC与时间不符,故排除ABC项。故选D。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欧洲国家推行大众教育,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英、法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B项正确;人口增长不是推行大众教育的原因,排除A项;城市化发展与推行大众教育无关,排除C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不是推行大众教育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工厂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随着工厂的发展,曼彻斯特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大企业制度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产力也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②大众教育和④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物种起源》作者是达尔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作者是牛顿。①③错误;②④对应是正确的,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因为牛顿是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创建了微积分,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一书,书中提出了自然界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即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选项C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排除;牛顿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B排除;《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D排除。故选C。
1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代表作《英雄交响曲》,热情歌颂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因此《英雄交响曲》不是是为歌颂华盛顿而创作的,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A项不符与题意,排除A项;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矛盾,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毕加索创作的大型油画《格尔尼卡》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血腥罪行,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向日葵》使用浓烈的色彩,体现了对于生命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D项正确;《高老头》和《战争与和平》都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描述,不能体现对生命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除AB项;《英雄交响曲》最初是用来赞誉拿破仑个人的丰功伟绩,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1)第一次工业革命。1785年。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成为主要动力来源;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工厂分布和规模的变化,促进了现代工厂制度建立;推动了交通运输业革新,铁路时代开始。
(2)电气。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详解】(1)根据“瓦特与改良蒸汽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蒸汽机得到广泛使用,其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成为主要动力来源;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工厂分布和规模的变化,促进了现代工厂制度建立;推动了交通运输业革新,铁路时代开始。
(2)根据“爱迪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迪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著名发明家,他一生共有两千多项发明,其发明主要集中在电气领域,被誉为“发明大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0.(1)条件:劳动力;其他条件:市场、资金
(2)根据材料内容选择一项进行说明。如⑤动力之普遍利用:瓦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蒸汽机,以之为动力发明火车、轮船,带动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为汽车、飞机拖拉机发明提供动力。
(3)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阐述: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生产力。工业革命产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收入出现不平衡,资产阶级收入总体呈现较快增长,工人收入缓慢增长,且资产阶级和工人收入差距拉大,导致阶级矛盾加剧,这是生产发展决定的。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英国政府通过《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等来减轻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减少工人运动。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农业革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从英国农场中解放出来,足以为新机器配置充足人员”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是劳动力。其他: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条件除了劳动力,还有市场和资金。市场是指英国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资金是指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好海外贸易提供的资金。
(2)根据材料二“工业化当然不仅指工业发展之一端,而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⑤动力之普遍利用”可从中选取一个自己熟悉容易论证的观点进行回答。首先选择一项进行说明。如选取⑤动力之普遍利用:论证材料可从瓦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蒸汽机,以之为动力发明火车、轮船,带动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为汽车、飞机拖拉机发明提供动力等方面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中“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统计图”可知是工业革命中生产力发展,“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均年收入统计图”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收入的差距,为了解决减少矛盾,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来增加无产阶级收入和保护他们的利益,因此可从中得出一个观点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根据分析围绕观点进行解读即可。
21.(1)政治方面:
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②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对外关系方面:
①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②英、法等国:英法争夺美洲、非洲、亚洲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或英法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争霸)。
(2)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进步(或自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或中国是农业国;或中国处于农耕时代)。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3)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4)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解】(1)政治方面:根据材料“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明请时期的政治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英、法、美等国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对外关系方面: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英、法等国则正在争夺美洲、非洲、亚洲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进步,自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根据材料“1867年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1869年海厄特发明赛璐珞、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等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1)变化:①乘坐轮船、火车进行长途旅行(或出现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或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②出现了高质量的服装、家居用品,丰富的娱乐活动(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3)显著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或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或科技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亦可给分)
(4)看法: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这次革命可以使人们乘坐轮船以更快的速度跨越海洋,乘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轮船和火车新式交通工具,乘坐轮船、火车进行长途旅行,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还为生活在欧美地区成百上千万的人带去了高质量的服装、各种家居用品和娱乐活动”使人们生活出现了高质量的服装、家居用品,丰富的娱乐活动。
(2)根据材料二信息,“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是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向西方学习技术,掀起洋务运动。
(3)根据材料三信息,“第二次技术革命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先进的技术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可知,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
23.(1)特点: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朝城市集中;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引起人口增长不平衡。
影响: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外来移民;产生社会问题;收入发展不均衡等。
(2)原因:新中国建立,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主;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人传统生育观等。
(3)认识:适度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表现与结果;人口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可得出人口迅速增长;根据材料一“1800年,伦敦有近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可得出人口朝城市集中;根据材料一“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以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可得出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引起人口增长不平衡。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人口增长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外来移民;产生社会问题;收入发展不均衡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得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人传统生育观等。
(3)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适度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表现与结果;人口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
24.(1)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2)欧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61年农奴制改革(或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等)。(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亚洲:(日本)明治维新
(3)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
(4)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5)思想解放(或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或科技创新);革命;改革。
【详解】(1) 由材料一“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2)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到19世纪,在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61年农奴制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在亚洲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日本)明治维新。
(3)结合所学可知,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4)根据材料“发电机、电动机、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可见,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5)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属于思想解放;17世纪到19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科学技术创新。可见,促进这一时期社会 进步的主要因素有思想解放(或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或科技创新);革命;改革。
25.(1)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生物进化论;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4)炒菜、做饭、刷碗等。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需要发明一种‘万能’动力机。”可知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原因是: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依据材料一的“由于有了这种动力装置,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厂从18世纪80年代初的2家发展到1830年的99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瓦特改进蒸汽机的作用是: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据材料二的“人类的起源既是生物进化过程,也是社会进化过程。”可知达尔文的学说观点是生物进化论。据材料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归纳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劳动作用的认识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结合材料三爱迪生的故事,我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悟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4)我在读书之余所做过的生产生活劳动事例有:炒菜、做饭、刷碗、扫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