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期末综合检测
第一至八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科索沃战争 D.斯大林模式
2.莫斯科广场西侧一个方型三级阶梯状建筑,外部全部用紫檀色天然大理石镶嵌,这就是著名的列宁墓。下列史实属于列宁的贡献的是( )
①领导十月革命 ②建立人民委员会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进行两个五年计划 ⑤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右图中的情景与《凡尔赛和约》中的哪一项规定有关( )
A.不许德国拥有空军
B.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C.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D.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4.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
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地区
5.有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他们被剥夺了公民身份、几百万人惨遭屠杀。他们最有可能是( )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犹太人 D.美国人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7.在电视连续剧《地下交通战》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汉奸贾贵说:“去年皇军不是偷了美国的珍珠么 ”日本军官黑藤纠正说:“不是珍珠,是珍珠港!”贾贵接着说:“皇军偷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能不急么 ”请问,在这段对话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是指( )
A.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海军基地的突袭事件
B.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攻东南亚的行动
C.1941年9月1日,日本进攻东南亚的行动
D.1941年9月1日,日本对美国海军基地的突袭事件
8.小明将他收集的邮票按主题进行了归类。其中对下列邮票的主题命名,最恰当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9.“坦克的使用”和“原子弹的爆炸”分别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坦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原子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都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都加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10.(2012·常德学业考)现在,很多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变的标志是( )
11.“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丘吉尔说这句话的目的
是 ( )
A.阻止赫鲁晓夫的改革
B.赞扬赫鲁晓夫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C.提醒赫鲁晓夫改革要循序渐进
D.威胁赫鲁晓夫不要进行大的改革
12.(2012·自贡中考)下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教训,完全避免了战争
B.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
C.中国大陆、亚洲“四小龙”等崛起于世界东方
D.西方经济发展呈现“黄金时代”景象
13.(2012·南京学业考)肯尼迪在回忆古巴导弹危机时曾说:“觉得核战争在那天比在核时代的任何时候都逼近。”这一危机反映的世界政治局面是( )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美苏“冷战” D.一超多强
14.(2012·黔东南中考)“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苏联
1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僵化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东欧和苏联体制改革的弊端
D.西方各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
16.解读下列表格可知表意在向我们传达下列哪一信息( )
年份 1960
独立国家 尼日尔 刚果 乍得 马里 扎伊尔 马达加斯加 布基纳法索 塞内加尔 贝宁
喀麦隆 加蓬 中非 多哥 索马里 毛里塔尼亚 科特迪瓦 尼日利亚
A.黑暗大陆 B.非洲独立年
C.印巴分治 D.非洲殖民体系崩溃
17.杨兵同学写了一封致巴以人民的公开信,信中有知识性错误的语句是( )
A.巴以冲突既有当地人的利益之争,也有局外大国的利益之争
B.巴以冲突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之争,也有现实问题之争
C.坚决反对法西斯侵略,维护中东和平
D.对耶路撒冷的争夺增加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难度
18.(2012·滨州学业考)有人评论当今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是( )
A.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D.形成了美、中、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19.(2012·泸州中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势不可挡。下列哪些组织的出现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
①世界贸易组织 ②亚太经合组织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④欧洲联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12·滨州学业考)下列新闻时事中,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是( )
①用QQ软件视频聊天
②克隆羊多莉诞生
③网络购物,网络就医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惟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3月4日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材料一中列宁为使苏俄摆脱困境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他是怎样“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的?(2分)
(2)材料二中的“总统”为战胜“恐惧”,实施了什么政策?(1分)其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方面贡献?(2分)他还创建了不同于前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模式,其特征如何?(2分)
(4)根据以上三位人物的活动,概括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2分)
22.(2012·广安中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什么?(2分)为确立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2分)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署的哪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2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确立的?(1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哪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1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种突出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结构)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什么?(4分)
23.(2012·连云港模拟)多数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第二次从19世纪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第三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材料三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1.7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出口产品也频频遭遇国外反倾销,其中美国是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材料五 20世纪是经济和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人类社会未能因此进入安宁太平的理想境界……全人类共同面临着众多危机与挑战。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1)结合材料一,说说经济全球化开始于哪一重大事件后。(2分)
(2)根据材料二,请举出不同时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的重大发明各一例。说说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关系呈现怎样的复杂性?请举例说明。(2分)
(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请结合实际说说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4分)
(5)众多的危机与挑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哪一国际组织的作用?怎样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2分)
24.(2012·徐州中考)识图与探究:现代化(学术界也称为近代化)是人类文明长河的最新篇章。下面是 《人类文明进程的坐标系》,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社会发展
资料来源:2003年何传启《东方复兴》
注:工业文明成熟阶段指1914-1945年,主要特征是家庭机械电器化、混合经济。工业文明过渡阶段指1946-1970年,主要特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是指工业革命的时代。
(1)最早进入图中人类文明工业时代起步阶段的是哪个国家 (1分)该起步阶段突出的标志是什么 (1分)该阶段在交通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分)农业文明时代的工场手工业逐渐被什么所取代 (1分)
(2)人类文明进程到达图中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 (2分)这一阶段人类交通工具又有哪些进步 (2分)
(3)据上图,说明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哪一文明发展时期。(2分)
(4)分析图中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说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2.【解析】选A。1924年列宁逝世,1928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进行两个五年计划,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故④⑤与列宁无关。
3.【解析】选D。《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4.【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2年”。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而A项中两大军事集团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C项时间是1936年,D项时间是1938年。
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后,叫嚣犹太人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加紧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还有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
6.【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到处侵略扩张,而西方大国想祸水东引,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推行绥靖政策,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皇军偷了美国的珍珠——港”,可知该事件与珍珠港事件有关,该事件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
8.【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和归纳能力。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雅尔塔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后期,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日本投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所以,它们反映的主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9.【解析】选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协约国和同盟国,那时不存在法西斯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交战双方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集团——轴心国,因此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而其他三项均符合相关史实。
10.【解析】选C。本题为读图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分析选项中各标志所代表的组织,A项为世界银行、B项为世界贸易组织、C项为欧洲联盟、D项为亚太经合组织。题干中所述的“观念转变”是在欧洲联盟成立后出现的,故正确答案为C。
11.【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可以看出丘吉尔提醒赫鲁晓夫改革要循序渐进。
12.【解析】选A。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完全避免战争,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故选A。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冷战”时期。
14.【解析】选D。本题为理解性选择题,题干中“一个超级大国垮了”指苏联解体,“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指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实力也被削弱,故正确答案为D。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分析所列选项,可以看出A、B两项是苏联解体的内因,C项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因素,也是内因。
16.【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0年,这一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因此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巴以冲突属于地区冲突,不是法西斯侵略。
1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日本、俄罗斯、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国彼此相互制约,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什么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欧洲联盟是区域性经济组织,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反法西斯组织,不是经济组织,故A、B、D三项错误。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的成果。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第(1)题从材料一中的时间及“列宁”,可以联想到新经济政策,结合新经济政策中有关工业方面的措施回答第二问。从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1933年”“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等,可知该总统是罗斯福,结合所学知识,可解答第(2)题。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可知该人物是斯大林,他创建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3)题可解。第(4)题这三位人物都在危难时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围绕该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2)罗斯福新政。调整工业(或颁布、实施《工业复兴法》)。
(3)领导、团结人民战胜法西斯;(回答具体事例也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他们在危机面前,都勇于进取,不怕困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22.【解析】本题以世界国际格局变化为主线,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以及苏联解体后政治格局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了解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关键在于明确两次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解答本题必须考虑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有关的会议。美苏两极争霸最主要体现在军事对抗上,因此本题中的组织是军事集团组织,联系所学知识作答。第(3)题,需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世界经济方面”和“世界格局”,综合概括发展趋势。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2)雅尔塔会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3)世界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向(或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格局方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完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始。第(2)题,“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指的是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第(3)题,材料三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材料四,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在加强联系的同时,也存在竞争。第(4)题,经济全球化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从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来举例。第(5)题,面对众多的危机与挑战,需要世界各个国家联合起来,正确对待世界性的问题。
答案:(1)新航路开辟。
(2)火车(或汽船)、汽车(或飞机);加快全球化进程。
(3)相互依存:如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不断增加,各国纷纷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相互竞争:如WTO运行的第一年中共处理50项贸易争端,美国与欧盟的摩擦、美日贸易战、中美贸易战等。
(4)可以从衣、食、住、行等遇到的国际品牌谈起,说明经济全球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说出两点即可)
(5)联合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大禁毒、反恐等的力度和国际间合作。加大科研的投资和国际间合作,寻找可替代资源。重视舆论宣传及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第(1)题,由题干可以看出人类文明工业时代起步阶段自1763年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工业文明的起步阶段是指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蒸汽机的改进和应用是工业革命的突出标志,火车和轮船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在交通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工业革命使得工场手工业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是这一时期交通工具的进步。第(3)题,观察题干中的图表可知,自1970年至2100年是知识文明时代,故当今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文明时代。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答案:(1)英国。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如答蒸汽机的发明、改良蒸汽机、蒸汽机也可)。轮船、火车、机器大工业。(学生如答大机器生产、工厂企业、近代企业、近代工业也可)
(2)电力的广泛应用。(学生如答电力的应用、电气、电的应用等亦可)汽车、飞机。
(3)知识文明。(学生如答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知识时代、第二次现代化皆可)
(4)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如答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等意思相近的语句,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