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广安中考)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对策。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这次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C.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D.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2.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核心人物和政党是( )
A.墨索里尼、纳粹党 B.墨索里尼、法西斯党
C.希特勒、纳粹党 D.希特勒、法西斯党
3.很多老一辈德国人认为:“如果希特勒能在1939年9月(对波兰的侵略行动)之前死去,他就会被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伟人载入史册。”可见,纳粹党能够获得广泛支持的原因是( )
A.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进步人士
B.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C.以欺骗手段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
D.当时的政府软弱无能
4.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纳粹党为打击、迫害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制造了臭名昭著的( )
A.珍珠港事件 B.萨拉热窝事件
C.反犹狂潮 D.国会纵火案
5.按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
①希特勒上台
②德国发生经济危机
③国会纵火案
④取缔除纳粹党以外所有政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6.希特勒在执政期间,加紧对下列哪一民族进行迫害( )
A.犹太人 B.盎格鲁人
C.萨克森人 D.日耳曼人
7.日本法西斯主义不同于其他法西斯国家的主要特点是( )
A.对外侵略扩张 B.对内独裁统治
C.反对共产国际运动 D.以军部为核心
8.(2012·绵阳中考)红星中学九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后,展开探索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提出了下列因素,你认为最主要的是( )
A.英法操纵国联,武装干涉苏联
B.德、意、日法西斯结盟,四处侵略
C.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
D.中东地区冲突频繁,威胁石油安全
9.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如下图所示,欧洲的六大国家中,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三国同盟的成员,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成员的两个国家是指( )
A.英法 B.英俄
C.德意 D.俄法
10.(2012·达州中考)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指的是( )
A.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
B.协约国和同盟国统治下的世界
C.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下的世界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德国法西斯的暴行,该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影响?
(2)图二反映的是哪国法西斯的暴行?除此之外你还能列举这一国家的哪些残暴行径?(至少一例)
(3)以上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何异同点?
(4)结合图片,谈谈你对法西斯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解析】选C。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普遍不满,趁势发展壮大。纳粹党的欺骗宣传,获得了各阶层的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建立起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党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他们利用各个阶级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扩大群众基础。
4.【解析】选D。纳粹党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并以此为借口,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5.【解析】选C。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在政治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并乘机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其他所有政党。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德国法西斯政权疯狂迫害的是犹太人。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A、B、C三项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共同特点。德、意两国的法西斯专政是以政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而日本是以军部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故本题选D。
【名词解释】
日本军部:建于明治维新后,不受政府控制,是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包括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等。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题干、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链接所学可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并四处侵略,1937年德、意、日结成了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故选B。
9.【解析】选C。三国同盟的成员国为德、意、奥。轴心国集团包括德、意、日,故选C。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题,依据相关内容,知道:1933年希特勒上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从而导致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第(2)题,由“砍杀南京青年”可链接到史实:1937年,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南京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该图片便是当时惨状的真实反映;除此之外,日本全面侵华的暴行还有很多,如:“九一八”事变、“三光”政策等。第(3)题,可以从两个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归纳。第(4)题,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法西斯暴行是残酷的、灭绝人性的,由此切入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答案:(1)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九一八”事变、“三光”政策等。
(3)相同点:两国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开始抬头壮大,最终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两国法西斯都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导致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不同点:德国是以法西斯政党——纳粹党为核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统治的,日本则是以军部为核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的。
(4)法西斯是一股极端邪恶的反动势力,其行为残酷、灭绝人性、反社会、反人类,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法西斯势力不得人心,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等。(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延伸】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的方式和影响
(1)方式:罗斯福新政、法西斯专政。
(2)影响:美国通过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和指导经济的先河;德日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导致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以下年代中,哪一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
A.1929-1933年 B.1924-1929年
C.1918-1923年 D.1933-1939年
2.“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这是右图中失业者的求职广告,该情景曾出现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中,该危机最早爆发于(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3.右面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
A.波及范围广
B.经济持续发展
C.股票销售量大
D.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4.“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 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 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这段材料反映了(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破坏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困难
D.美苏争霸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5.(2012·滨州学业考)1932年春,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美国总统胡佛曾对一名歌手说:“如果你能唱出一支使人们忘记经济萧条的歌,我便送你一枚勋章。”最终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是( )
A.移民海外、开发西部 B.实行“新政”、干预经济
C.专制统治、蓄谋战争 D.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6.(2012·济南学业考)右图为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一幅图片,从中反映出总统奥巴马步罗斯福“新政”的后尘,来一个“新‘新政’”。据此可以推断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的特点是( )
A.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缩减耕地,屠宰牲畜
C.建设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
D.国家干预经济
7.(2012·湛江中考)“我们对未来并不失望,因为美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让我明确地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总统为克服“恐惧”而采取的核心措施是( )
A.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C.加强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
D.压缩农业生产,实行政府补偿
8.在罗斯福新政中,由政府出资推行一项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兴办公共工程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恢复银行信用
9.(2012·苏州模拟)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成功”的主要表现是( )
A.恢复并发展了经济
B.改善了人民生活
C.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0.(2012·广东学业考)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下面有关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C.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D.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二、非选择题
11.1929年10月24日,对于莱特和他的国家来说,那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四”。那天莱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购买的股票正在急剧贬值。接下来的几天更是雪上加霜,股票变成了废纸,自己又被老板解雇了……这当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现在,我们就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
(1)请判断,这位莱特先生是哪国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929年,在莱特的国家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就在这个国家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领导人民走出了困境。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3)在国家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如果莱特想重新就业,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就业是什么?为什么?
(4)请你说说那位杰出人物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从他的成功经验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图中的求职者只是其中一员。
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的能力。“巨大章鱼”的触手已把全球包裹起来,说明经济危机影响的范围特别广。故本题选A。
【名词解释】经济大危机
所谓经济危机就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孪生兄弟。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工人生活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而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反衬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
4.【解析】选B。解答本题首先把握“1933年”,再分析题目的表述,可知材料反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给出的时间是1932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终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采取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以摆脱经济危机。故选D项。A、B、C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不是特点。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人物“罗斯福”,可以判断出是罗斯福新政,其核心措施是实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故选B。
【拓展延伸】从罗斯福和罗斯福新政中得到的历史启迪
(1)罗斯福作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在困难面前,大胆改革,勇于进取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2)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由题干可知,该措施的目的是提高就业率,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措施是兴办公共工程。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政治上”,可判断选C。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
11.【解析】本题以虚构的故事为切入点,立足于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1929年10月24日” “黑色的星期四”可知莱特是美国人,这一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据此分析回答第(1)(2)题。第(3)题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回答。答案不唯一,只要前后不矛盾即可。第(4)题,结合新政的目的和措施回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美国人。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
(2)罗斯福。
(3)工业(公共工程)。因为罗斯福政府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并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答案不唯一,只要前后不矛盾即可)
(4)最主要的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意思相近即可)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实际,要重视经济规律,政府应当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要稳定农业,推动工业发展,注重产业结构的协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扩大内需等。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历史探究方法灵活多样,实地考察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假如你要研究巴黎和会的相关历史,你考察的地点应当是( )
A.白宫 B.冬宫 C.故宫 D.凡尔赛宫
2.(2012·沈阳中考)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对表现出不满的其他国家代表说道:“法国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拿更多的战利品。”“但我们英国为这次战争出的力可不比你们法国少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站了起来,几乎是怒视着克里孟梭。上述情景体现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 )
A.维护和平 B.加强合作
C.挑起战争 D.战后分赃
3.(2012·黔东南中考)2010年10月3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第92个年头,终于还清最后一笔赔款,德国此项赔款的依据是( )
A.《九国公约》 B.《四国条约》
C.《凡尔赛和约》 D.《联合国家宣言》
4.巴黎和会是一场打着“和平”旗号的分赃盛宴,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 )
A.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B.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C.德国取消普遍义务兵役制
D.德国支付大量赔款给战胜国
5.巴黎和会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却拒绝了中国人民收回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同为战胜国,中法两国不同的命运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弱国无外交
B.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中国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D.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会议
6.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
A.三国协约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三国同盟
7.凡尔赛体系建立后,遭到最严重削弱的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8.(2012·南充中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9.(2012·衡水模拟)列宁曾经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这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很好地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 )
A.美国和日本 B.英国和德国
C.德国和法国 D.美国和德国
10.(2012·泸州中考)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海军条约》
11.(2012·荆门学业考)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此条约的最大受惠者是( )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1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 )
①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
②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③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矛盾
④两次会议都无视中国的地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其发展变化是以国家的利益为核心,由当时国际环境、各国关系、各国力量的对比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
(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上面是某同学学习本课后列的图示。请帮助他完成空格A、B、C处的内容:
①A(条约名称)——
②B(会议名称)——
③C(影响)——
(2)两次会议是怎样欺凌中国的?这些会议关于中国的决定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你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这一国际关系新格局。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地结合能力。据所学知识,A项位于美国华盛顿,B项属于当时苏俄国内的建筑物,C项建在中国北京,D项矗立在法国巴黎城郊。故选D。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的中心意思是法国、英国争夺战利品,由此可以判断,巴黎和会的目的是战后分赃。
3.【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为《凡尔赛和约》,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线索,2010年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第92个年头,可知此赔款的依据出现在1919年,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处理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其中包括赔款问题。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正确理解“分赃”一词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本身就是非正义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的产物,严重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因此对德国而言,殖民地属于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的“赃物”。《凡尔赛和约》把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转让给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这一点充分暴露了这次会议根本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也体现出大国霸权主义色彩。
5.【解析】选A。同样是战胜国,同样是收回本国疆土,巴黎和会上,法国的要求能得到满足,而中国的正义要求却遭到拒绝。可以看出,弱国无外交。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巴黎和会构建的凡尔赛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故选C。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凡尔赛体系是指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与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德国在领土、军事、政治、殖民地、赔款方面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实力大大削弱。故选B。英国、日本、美国是战胜国,是凡尔赛体系的受益者。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和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中国,迫使日本作出让步,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却取得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利益。美、日是分属太平洋两岸的国家,故选A。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凡尔赛和约》是制裁德国的条约,故A项错误。《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该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由题干中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可知B项正确。1921年,美、英、日、法四国签订的《四国条约》和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都与中国无关,故C、D两项错误。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确立了美国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为美国侵略中国提供了条件。由此可知,A是最大的受害者,C遭到打击,D是受惠者但不是最大受惠者。故选B。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巴黎和会被英、法、美操纵,华盛顿会议被美、英、日主宰,两次会议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由于分赃不均等原因,帝国主义大国之间也充满了矛盾。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两次会议都无视中国的地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故题中的表述都正确。
【拓展延伸】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目的和性质与巴黎和会是一致的,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解决了巴黎和会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华盛顿体系。同巴黎和会一样,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两次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图示的提示,结合所学回答。第(2)题,结合两次会议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相关内容来回答;在巴黎和会上,由于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3)题,可以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入手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①《凡尔赛和约》;②华盛顿会议;③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2)巴黎和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华盛顿会议:要求中国门户开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机会均等,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影响: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这个体系只是暂时协调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拓展延伸】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期维持的原因
该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的新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