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10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3.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
A.政治体制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制度的变化
4.东欧剧变后,国家实现统一的是 ( )
A.德国 B.捷克斯洛伐克
C.匈牙利 D.苏联
5.(2012·连云港中考)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这段材料的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8·19”事件是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
该事件后,掌握苏联国家大权的是( )
A.戈尔巴乔夫 B.叶利钦
C.赫鲁晓夫 D.斯大林
7.苏共的最后一位中央书记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8.(2012·抚顺学业考)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表明了( )
A.戈尔巴乔夫上台
B.“8·19”事件发生
C.苏联解体
D.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9.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1)戈尔巴乔夫的发言表明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根源是什么?
(2)苏联发生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3)苏联的这一剧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四个选项都是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而C项导致东欧出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故C项是根本原因。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国家名称判断是东欧国家,根据国家名称更改时间判断表格反映了东欧剧变。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东欧剧变是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
4.【解析】选A。东欧剧变后,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为“俄罗斯”“毁灭”。A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实行的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的政策,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和C项工业化运动是斯大林实行的使苏联崛起的措施,D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的政局混乱和最终解体。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选D项。
【比较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之处。
(1)内容:都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2)结果:都失败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3)失败原因:没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7.【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时的苏共中央领导人。A、B两项很容易就能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的第一位真正执政总统是叶利钦。
【拓展延伸】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策略。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苏联的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顶上降下。这表明苏联解体。
9.【解析】选A。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只是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而不是失败。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会在曲折中前进。B、C两项说法错误,D项具有片面性。
【拓展延伸】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
(1)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大都受制于苏联。
(2)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先后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
(3)改革成效不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
(4)东欧剧变后,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随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苏联解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从经济建设、党的领导、民族关系、指导思想等方面去总结。结合以上分析回答第(1)、(2)、(3)题。
答案:(1)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2)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转变为各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3)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③正确处理好国内各民族关系。
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出现的新思想和价值观要正确认识。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右图的漫画是《跛足的巨人》,这是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形象比喻。这一现象出现的缘由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2012·岳阳学业考)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 )
A.日本的明治维新 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C.俄国的1861年改革 D.中国的戊戌变法
3.(2012·雅安中考)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东欧各国出现改革浪潮,其目的是( )
A.改变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摆脱苏联的控制
D.要求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中,改革较突出的是
( )
A.南斯拉夫 B.匈牙利
C.民主德国 D.捷克斯洛伐克
6.关于匈牙利改革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加强法制建设
B.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C.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D.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7.20世纪50年代东欧各国改革的共同要求是( )
A.发展民族经济
B.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建立市场经济
D.强化中央集权
8.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 )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政策
9.苏联的“新思维外交”中追求的合作伙伴是( )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南斯拉夫
10.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
A.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B.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C.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
二、非选择题
11.识图分析题。
下面是苏俄(苏联)历史上四位著名的领导人的照片: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各自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2)从他们的探索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行走不稳的跛足巨人。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只是对这一模式的小修小补,故选B。
4.【解析】选B。东欧各国改革的目的是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的改革。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匈牙利改革的全面理解。A、B、D三项符合匈牙利改革内容,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匈牙利改革无关。
7.【解析】选B。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矛盾激化,所以20世纪50年代东欧各国改革的共同要求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名词解释】“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8.【解析】选B。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将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9.【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内容。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和苏联并称为世界两大重拳,所以戈尔巴乔夫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
10.【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中可以看出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识读图片,结合他们的探索活动回答第(1)题,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第(2)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模式阻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③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改革措施。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后,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④戈尔巴乔夫——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2)启示:政策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与本国实际(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要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