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19 必修1
)
(
《分子与细胞》
课堂笔记
)
(
姓名:
)
(
《分子与细胞》
) (
必修1
)
笔记1:病毒
1、生物的分类
非细胞生物:病毒
结构分类
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病毒
(1)细胞结构: 非细胞 生物。(病毒的物质组成主要为 核酸 和 蛋白质 )、(因此 不属于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P一6
(2)只有 寄生 在活细胞才能生活、繁殖。
(3)细胞学说: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注意:不是一切生物,细胞学说中没有包括病毒等)P一6 正文
(4)遗传物质: DNA 或 RNA 。(当DNA和RNA同时存在于细胞中时, DNA 是遗传物质, RNA 是辅助 DNA 完成遗传效应;只有 RNA 单独存在时,才是遗传物质。)P一35 正文,P二59 小字
注:遗传物质是DNA的病毒有:T2噬菌体 、 水痘病毒 、 天花病毒 。
遗传物质是RNA的病毒有: 流感病毒 、 HIV 、 烟草花叶病毒 。
(5)病毒增值过程:(以T2噬菌体为例)
吸附 注入 合成自身物质 组装 释放
注意:①用放射性元素标记病毒时,应先用含放射性元素的培养基培养 细胞 ,再该细胞培养病毒。
②病毒在增殖时,所需要的 场所 、 原料 、 能量 都是 宿主 细胞提供的,病毒只提供自身 核酸 作为模板和指导自身的蛋白质的合成。
【例1】下图表示用同位素32P、32S和31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DNA和蛋白质,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标记元素是( A )
A.31P、32P,32S B.31P、32P,35S
C.31P、32S,35S D.32P、32S,35S
学生批注:
①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但在宿主细胞中能增殖,产生与亲代相同的子代病毒,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病毒属于生物。
②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载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____作为载体】(答案:噬菌体)(2017,全国Ⅰ)
③RNA分子一般为单链结构,易发生基因突变
④包膜也作 “囊膜” 。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质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
糖蛋白在膜上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叫刺突。一般认为,包膜是在病毒进出宿主细胞膜时带上的特殊结构。带有包膜的病毒更容易进入宿主细胞,它帮助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扩散与繁殖,提高了病毒的致病性。
附:下列病毒的构成组合中错误的是( )
①DNA ②RNA
③蛋白质 ④磷脂.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乳多腔病毒含有磷脂
病毒离开细胞,病毒很快死亡。而且不能用配置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往往采用活鸡胚细胞进行培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第
2
页
)
笔记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细胞学说:肉眼观察→显微观察→理论归纳→不断修订
(2)细胞学说的意义:
①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②生物学的研究由器官-组织进入细胞水平
③促进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等多学科的融通和统一
④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的生物进化理论埋下了伏笔。
(3)研究方法:归纳法
(
结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 (
完全归纳法
) (
观察到
所有类型
的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
核
)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
不完全归纳法
) (
观察到
部分类型
的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
核
)
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也是可信的,但也存在例外可能。
2、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生批注:
①细胞学说中3个“未涉及”:
A.未涉及原核细胞;
B.未涉及病毒;
C.未涉及生物或细胞间的“差异性”
②关于细胞学说的错误说法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细胞学说只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
①不同生物的各结构层次(以单细胞生物、植物、动物为例)
②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 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独立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病毒是生命系统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病毒是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属于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填空模板)
③植物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填空题要注意填写两个层次)
笔记3: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图
(2)显微镜的实验原理
①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 倒立 的放大的虚像。
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了180度。如:P → d
放大是指 长度 或 宽度 的放大,不是指面积或体积的放大。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 反比 ,即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 越大 ,看到的标本范围 越小 。
例1.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
①核酸 ②肌细胞 ③呼吸道上皮 ④病毒 ⑤皮肤 ⑥野猪
⑦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野猪
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⑨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⑩一个池塘中所有生物.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⑨⑩⑧
B.②③⑤⑥⑦⑩⑧
C.⑧⑩⑨⑥⑤③②
D.⑧⑩⑦⑥⑤③②
【答案】B
延伸:一个大西瓜【器官】
血液【组织】
骨骼肌【器官】
叶绿体【×】
胃黏膜【组织】
学生批注:
①光学显微镜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放大倍数低。
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代替了可见光用电磁透镜代替了光学透镜,并使用荧光屏将肉眼不可见的电子束成像,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为几万到上百万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是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是亚显微结构。)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②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
③目镜越长,放大倍数 越小 。( 无 螺纹)
④物镜越长,放大倍数 越大 ,工作距离(镜头距标本的距离) 越近 ,视野 越小 。( 有 螺纹)
⑤换上高倍镜后,只能使用 细 准焦螺旋调焦。
⑥使视野变亮的方法除换用 大光圈 外,还可以将反光镜由 平 面镜换为 凹 面镜 。
目镜 物镜
(3)、操作步骤
取镜:从镜箱中取出,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安放:置于试验台自己的左胸前。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到遮光器使较大的光
圈对准通光孔,转动 反光镜 使光线经通光孔,进入镜筒,
使 视野明亮 。
调焦:将玻片标本置于载物台上,先在注视下降下镜筒,然后用眼
注视目镜,并转动 粗 准焦螺旋缓慢升起镜筒,至看到物象时,
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 。并调节 细 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并
找好最佳观察点移至视野中央。
换用高倍镜:转动 转换器 ,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
观察与调焦:若换上高倍镜后物象清晰,可直接观察,若不清晰,
则用 细 准焦螺旋调焦。若视野变暗,可用较大 通光
孔 或调节反光镜是视野变亮。
复原:使用完毕后,将显微镜恢复原装。
(4)基本技术要求
①镜检观察方法:姿势要端正,一般用 左 眼观察, 右 眼便于绘图或记录,两眼必须同时睁开,以减小疲劳。
②选择光源:对光时应避免 直射 光源,因直射光源影响物象的清晰,并刺激眼睛。
凡是检测染色标本时,光线应 较强 ;检查未染色标本时,光线不宜 较强 ,可通过扩大或缩小 通光孔 、升降聚光器、旋转 反光镜 调节光线。
观察透明标本时,一般视野要 暗 ,以增大明暗反差。观察透光不佳的标本时,视野要亮。
(5)视野中细胞数目的计算
①若视野中的细胞呈单行,看到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10×10 看见8个 10×40 将看见 2 个
②若视野中的细胞均匀分布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10×10 看见64个 10×40 将看见 4 个
②如下图所示,1、2为物镜长度;3、4为目镜长度;5、6为观察时物镜与标 本切片距离大小。欲获得最大倍 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是( )
A 1、3、5 B 2、4、6
C 2、3、5 D 2、4、5
【答案】:C
③注意事项:
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时,即在“左方”的向 左方 移动,在“ 右下”的向右下方移动。
污物位置的快速确定方法:
动→在装片上
(
转动目镜
)移动 装片 动→在目镜上
不动→
不动→在物镜
(6)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方法:气泡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里面往往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则不会变形,且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7)换用高倍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或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8)低倍镜的视野大,可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大。换用高倍镜后,若视野太暗,可移动遮光器换用大光圈,也可换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9)高倍镜和低倍镜的比较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视野范围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高倍镜 大 少 暗 小 近
低倍镜 小 多 亮 大 远
(10)教材中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①叶绿体的功能(必修一,P100)
②细胞中脂肪的检测(必修一,P18)
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必修一,P50)
④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必修一,P64)
⑤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必修一,P116)
⑥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4)
⑦低温诱导染色体变异(必修二,P89)
⑧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选择性必修二,P11)
(12)显微镜类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显微镜类的实验在命题时通常有以下角度】
①考察对实验材料的处理
材料选取: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及观察目标选择选择实
验材料。如观察叶绿体的形态需选择含叶绿体较多的材
料,而不是选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
染色材料:Ⅰ、有的材料观察目标明显,不需要染色,如观察叶片的保卫细胞和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
Ⅱ、有的材料需要经过染色才能观察清楚,如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要用稀碘液染色。
材料状态:Ⅰ、有的观察材料要始终保持活细胞状态,如观察草履虫的运动。
Ⅱ、 有的材料只有将细胞杀死固定才能观察清楚,如观察植物
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考察临时装片的制作技术
方法 实验材料特点 实验名称
压片法 比较松散的材料。如根尖等,实验中要压片,使细胞分散,便于观察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装片法 微小生物(如草履虫、衣藻)或大型生物的部分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叶表皮细胞),直接观察 ①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切片法 相对较大、较硬的材料,如花生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
涂片法 液体材料 观察人血细胞涂片
③临时装片制作: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盖六染七吸
(临时装片的制作根据不同的实验和不同的实验的材料的处理不同)
例: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与实际细胞质流动方向是相同。
④低倍镜换高倍镜的相关操作(见上图)
④考察显微镜的正确操作
命题长考:反光镜、高倍镜的使用、物像的移动、异物的判断、视野明暗与物像清晰度的调节、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变化计算等。
人教版2019 必修1《分子与细胞》
(
第
3
页
)
笔记4: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1)分类依据:细胞内有无以_核膜为界限的_的细胞核。
(2)举例:
①原核细胞:“三菌”: 蓝细菌 、 放线菌 、 其他细菌 。
“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动物、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藻类植物)、
②真核细胞: 真菌( 食用菌 、 霉菌 、 酵母菌 )、
原生生物( 草履虫 、 变形虫 )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硝化细菌)、消费者(寄生细菌)、分解者(腐生细菌:大肠杆菌)。有些是需氧的(硝化细菌)、有些厌氧(破伤风杆菌)。
〖细菌与人体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染色体.( )〗
蓝细菌无叶绿体,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蓝细菌也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水华: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含N、P无机盐增多,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真核)等大量增殖。
蓝细菌爆发的危害:
A.引起水质恶化,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必背)。
(解析:蓝细菌等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影响动物的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尸骸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引起虾、鱼大量死亡,水体恶臭)
B.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原核生物无线粒体的很多细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其主要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内侧进行的。
2、病毒、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记住“两个没有”“两个有”;即 没有细胞核、没有染色体;有
核糖体、有环状DNA位于拟核(游离磷酸基团的数量为0) 。P一11
学生批注:
①“菌”类生物分类的判断方法
“菌”类的判断:凡名称“菌”字前面有“杆”“球” “弧”及“螺旋”等字的都是细菌,为原核生物;而酵母菌、霉菌及食用菌则为真核生物。
②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但属于真核细胞。
③不属于真核生物的不一定就是原核生物。 病毒 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④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原生生物是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⑤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一定都是纤维素和果胶。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是 纤维素和果胶,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不是 纤维素和果胶。(填“是”或“不是”)
比较项目 病毒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区别 无细胞结构 无 细胞核 有 细胞核
细胞大小 最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无 有,主要成分是 糖 和 蛋白质 (肽聚糖) 支原体无细胞壁 ①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 和 果胶 ②动物细胞:无 ③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多糖)
细胞质 无 有 核糖体 ,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无 无细胞核,无染色体,裸露的DNA集中分布区域叫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染色体
DNA 存在形式 DNA或RNA 拟核 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 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DNA和蛋白质形成 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 线粒体 、 叶绿体 中裸露存在
模式图解
相同点 DNA和蛋白质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 DNA 分子,共有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6、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的多样性表现及两个原因:
(2)细胞的统一性:
①不同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②所有细胞的都具有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遗传物质均为DNA)
③体现了所有细胞都来自共同的祖先
(3)细胞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相统一的“七个”实例
【例1】 很多材料经常应用于生物学的研究,如大肠杆菌、蒲公英种子、眼虫、组成发菜的细胞等。请分别从生命系统层次和细胞结构的角度来看,比较特殊的分别是( )
A.蒲公英种子、大肠杆菌
B.组成发菜的细胞、眼虫
C.蒲公英种子、眼虫
D.组成发菜的细胞、大肠杆菌
【答案】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包括骆驼的成熟的红细胞)
①无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P一9问题探讨
②不分裂,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P一121
③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P一48,含有酶,但不合成酶。
④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ATP来自无氧呼吸,与氧气无关。P一94(右图)
⑤血红蛋白(含Fe2+)含量丰富,P一2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P选一4
⑥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P一42
⑦细胞寿命很短,说明核质相互依存。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P一56
⑧功能是运输氧气,但不消耗氧气。P一28,94
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一42
⑩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协助扩散 P一66
红细胞衰老中,就不存在“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这个特点。P一124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导致红细胞结构的形态改变。P一32;P二81
不具有生物膜系统。P一52
学生批注:
①〖提取鸡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放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P一42
②〖可以用鸡的红细胞作为“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材料.( )〗
③〖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 )〗P一 115
④“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有涉及:血细胞计数板。P选择性必修二11
(
第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