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1张PPT。科学教学设计的实施一、科学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相互关系
1.科学教学设计的“应然”和实施的“实然”
科学教学设计只是对未来即将开展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以及可能引起的教和学的效果做出相应的“设想”,仅仅是一种人为的“预期”,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状态;而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则是师生在课堂内(或外)的实际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现实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实然”状态。 由于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之间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面对同样的内容或者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需要教师给予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引导。因此,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尽可能多地估量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和状态,以“打有准备之仗”。即教学设计对教学进程的预想并非是线性的,而应该是多维的、发散的。尽管如此,教学设计也仅仅只能是对教学实施的大体轮廓的描述,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活动过程不停地做出各种决断。如:什么时候停顿、停顿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提问、请哪位学生回答、回答后给予怎样的反馈;什么时候开始让学生讨论、讨论时教师做些什么事情、什么时候结束学生的自由讨论; “突发”事件需要教师充分调用其教学机智来应变,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不管如何,在一个教学实施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确定的事情,即使有些事情是出乎意料的,但也的确发生着并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由此可以认为这种“实然”的状态是单线程的,具有确定性特征。
2.科学教学设计的“文本性”和实施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实施的前期准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花费较长时间进行精心的酝酿和准备,最后通过教学设计方案或者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即是以静态的“文本”的形式呈现的。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指“静态”是和动态的实践活动相对应,另外“文本”的范畴也应有所扩展,其形式并非只局限于文字性的内容。
教学设计的实施则是一种基于静态文本的动态的实践过程。其实践场地大部分是在课堂之中,当然也有一些实践场地可能因具体需要而走出教室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间、学生间的认知信息的交流,还有非认知信息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交流。这种广泛的、多角度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师生可在这种交流实践中体验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这种过程性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学实施的动态实践性特征。
3.科学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相互关系
科学教学设计指导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是进行教学实践的“蓝图”。如果离开了教学设计的指导,那么实施过程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是盲目和随意的实施。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次精彩的教学实施过程必然离不开先期精心的教学设计,当然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但是,实施也并非唯教学设计至上,不能是对教学设计僵化的执行,不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而要视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灵活的应变。换言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两者之间并非遵守严格的镜象关系。 因为不管事先的考虑有多么周全,设想有多么完美,预期与实际、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或多或少的落差存在。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可能符合教学设普叩“预期”,但有很多时候可能出现教学设计者未能“预期”到的活动或者与“预期”相矛盾的活动,此时自然无法继续接受教学设计的指导,而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变,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能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
二、科学课时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课前准备1.完善和熟悉教案
教案成形后,教师要进一步完善和熟悉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根据距离正式上课时间的长短可以有所不同的侧重。如果距离上课还有比较长的时间,主要侧重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可以对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细节进行更加深入的预测和斟酌,并进一步考虑教学内容的发散性、知识编排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可理解程度,对相关细节做出调整和修正。需要指出的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如果把教案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即便上课巧舌如簧,吐词成珠,其实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说,也将失去上课的实用价值,起不到实质收效。
熟悉教案的有效方法是试讲或者默讲。特别是作为新教师,进行试讲更是很有必要的。在对教案熟悉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画线、作标记的方法醒目地标识出自己要多加留意或不容易记住的地方。 2.教学媒体的准备 (1)什么是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承载实体。
(2)作用:提高学生接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3)分类
传统教学媒体:板书和板画,实物模型(图片、图画和挂图)等
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4)要求: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教学媒体进行全面清点和熟悉。
例如:检查图表内容是否科学、模型是否比例恰当、熟练多媒体相关操作、预先放映所制胶片、电影或教学录像等,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时间控制是否得当,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验的准备(1)实验设计的准备
一个实验的设计,教师首先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由此决定实验的可行性。对安全性不够高的实验,教师要考虑取消实验或对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对易发生爆炸的实验要慎做或进行改进;对实验中产生的对环境或人体有害的物质要进行吸收处理;尽可能不用有剧毒的药品;尽可能避免使用高压电源的实验等。此外,实验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实验的可操作性。
(2)实验器材的准备检查所用试剂、仪器、设备是否都符合实验要求。若个别器材不全,则需要考虑寻找替代品或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自己动手做实验器材,如自制仪器、自制药品等,特别是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原材料制成的器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对于一些容易遗漏的物品更应注意检查,如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火柴、抹布、吸水纸、玻棒等,这些仪器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能影响整个实验操作。因而,在上课前还要最后清点一次实验器材,不能有半点马虎。为防止因事故造成实验器材的缺失而无法完成实验,在实验前最好多准备一套备用。常用仪器与药品不能仅准备刚好的实验用量而应有所余。
(3)实验操作的准备上课前必须亲自试验,力求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
通过亲身的实践,教师可检验实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时间长短是否恰当、操作是否安全等;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药品配比、实验条件控制等使特定环境下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三、试讲与说课 试讲——是教师按自己的教学设计,将整个教学程序按上课的要求演练一遍。整个过程与上课时相同,不同的是没有学生的参与。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表达等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思路表达出来,所面对的通常是教学同行或者教学专家。
1.试讲、说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试讲、说课与教学设计相互联系,相互统一。首先,教学设计是试讲与说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形成教案,了然于胸后,才能用语言直接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才能进行以教案为主要内容的试讲;试讲与说课则是熟悉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的手段之一。上课前,通过试讲和说课,教师可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系统的回顾、熟悉教案,作好课前的必要准备。课后,教师也可以通过说课的方式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解说。同时,试讲与说课还是考核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2.如何进行试讲与说课说课
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步骤及主要的教学方法(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各局部设计的意图。因此,不能把说课误以为就是简单地复述、再现或压缩教学过程,而要对每一步教学活动说明理由,说明各部分设计的意图。
案例研究1:
“元素周期表”说课提纲(第一课时)
第三节 科学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一般”技能在教学情境中的迁移或具体表现。
科学教学技能定义: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与科学教学有关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学习,保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一、科学教学的基本技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
1。定义: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运用语言传递知识信息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2。教学语言技能及其功能
(1)准确、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完成教育目标所确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4)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思维能力。
3。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
?语音
?音量
?语速
?语调
?节奏
?词汇和语法
?语态 3.27
4.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
(1)力求严谨、简明、流畅
(2)要有针对性
(3)要注意启发性
(4)要灵活机动
(5)注意反馈、控制和调节 <<返回(二)提问技能
1.什么是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行为
2.提问技能的功能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学生引入“愤”和“悱”的境界。
(2)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3)启发思维,培养问题意识,促进能力的发展。
(4)反馈评价,调控教学。
3。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1)组成问题系列
(2)问题的表述
(3)突出中心
(4)停顿
(5)分布
(6)提示
(7)反应
(8)变换层次4。提问技能的类型及特点
?按课堂教学结构划分
?按提问在教学中
所起的作用可划分
知识提问(回忆提问)
理解提问
应用提问
?按教学活动认知 分析提问
领域的目标划分 综合提问
评价提问
?回忆性提问
(1)定义: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提问
(2)特点:是低层次的、记忆水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一般用于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
(3)范围:
?复述科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定律和原理
?复述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再现科学用语、常用计量单位及常数
?再现实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要领
?复述实验现象等
(4)注意:不宜滥用
(5)示例(投影片)
?示例1
?示例2
?理解性提问
(1)定义:这是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解释重新组合的一类提问
(2)特点:多用于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一般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时间可使用。(多用于讲解之后)是较高级的提问。
(3)范围:
?领会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规律的涵义、表达方式、适用范围的问题
?从物质发生的变化解释科学现象的问题
?领会计算的原理与方法的问题
?领会科学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过程和依据实验现象或数据推断出正确结论的问题等。
(4)示例
?例3 (投影片)
?例4 ?分析性提问
(1)定义:这是要求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因素、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的一类提问
(2)特点:要求学生能识别条件与原因、或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高级认知提问。关键在于提示和培养学生了解复杂事物或问题的方法(3)范围
?分析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构成要素(要素分析)
?分析物质或事物的特性和同类物质或事物的共性(关系分析)
?分析产生复杂现象或事实的原因(原理分析)
(4)示例(投影片)
?例7
?综合性提问
(1)定义: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领会或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
(2)特点:
(3)范围:
?运用有的若干概念、原理或规律于新的情境以推导出新的结论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的组合与剖析
?依据几部分化学知识的内在关系,融会贯通,解决多因素的化学问题(4)示例(投影片)?例
?.评价性提问
(1)定义:这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的一类问题
(2)特点:关键要抓评价标准或规则的确定。是一种高级认知提问(需要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范围: ?观点的评价 ?方法的评价
(4)示例(投影)
?例95。提问技能的应用要点(1)集中性
(2)针对性
(3)启发性
(4)恰当性
(5)对象性
(6)预测性<<返回(三)板书技能
1.定义:板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字母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2.板书的功能
(1)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发展学生的思维
(3)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
(4)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3。板书的结构和布局
(1)板书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组成
?授课内容提要
? 教学补充材料
?授课及补充内容的证明及说明
?正板书(主体板书)--板书的中 心部分,不能随意 擦掉。 ?副板书(辅助板书)--说明、解释、补充正板书的文字、数字及具体事例等, 可随用随写,用完擦掉。
?布局的形式--两分板课题??????一、物理性质1、2、3、二、化学性质1、2、3、三、用途副板书(2)板书的布局4。板书的形式
(1)纲要式--以简明文字、概括出教学内容的要点,按教学顺序依次书写。
?特点:提纲挈领、条理清楚、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全面系统、书写简便、一般使用最多。
?示例1(投影)
(2)表解式——表解式板书指用表解的形式来表现教材要点或课文的结构。
?特点:表解式板书不但要系统完整,而且要脉络分明。这种形式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知识。
?示例2
(3)图示式——图示式指用简笔画、示意图、框图或图像体现教学内容的板书。一般表示事物的发展、转变、变化等。
?示例3(4)表格式——表格式板书一般用于类比、区别概念和表示情况的变化。这种板书类目清楚,对照鲜明,便于学生进行对比或建立联系。
?示例4 “决定体积的主要因素”的板书设计
5.板书技能的应用要点
(1)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2)科学、准确
(3)条理清晰、布局合理
(4)形式多样、启发思维
(5)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
(6)板书与讲解结合<<返回(四)导入技能 1.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开设新课程、进入新单元、新段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2、导入技能的功能
?集中注意 ?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联结知识
3.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1)引起注意
(2)激发动机
(3)组织指引
(4)建立联系
(5)进入课题4.导入技能的类型(1)直接导入
定义:指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讲明本节课学习内容和教学程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2)联系旧知识导入定义:指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旧知识的联结点,采用复习、提问或做练习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情况的导入方法。
(3)悬念导入定义:指教师巧妙设置疑问,使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在学生急待要解疑情境中导入新课的方法。
(4)演示导入定义:指教师运用实验或其他教学媒体(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投影、录像、CAI等)的演示,为学生学习新课题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5)经验导入定义: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地导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法。
(6)故事导入定义:这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利用一段很有风趣的故事,或者引人注目的新闻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情趣,引起学习动机的一种导入方法。
(7)导入技能的应用要点1.目的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精简性原则
<<返回(五)演示技能
1.什么是演示技能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示范操作或运用实验、实物、模型、图表以及电化教具等直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指导他们观察、思维和练习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2.演示技能的功能
(1)提供生动直观的丰富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学生示范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凝聚注意力
(5)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
课时教学设计内容(1)课题名称;(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方法;(5)教学用品;(7)教学过程;(8)板书计划;(6)课时安排;教案格式(1)讲稿式: 以文字描述教学过程设计?特点:内容较详细,能较好地反映
教师语言设计等内容。?注意:教学过程结构应清晰、醒目;
不能写成一句不漏的“读稿”?示例1(投影)
(2)表格式?特点:简明、醒目?注意?示例2(投影) 以表格形式分别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教学内容等项目来描述教学过程设计。
(3)图解式 利用方框图、流程图、程序图等来描述
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特点:形象、直观、重点突出?注意?示例3(投影).教案编制要求
<<返回(1)一定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来编写;(2)不可太简单或详细;(3)内容要科学、实用;(4)书写应简明、规范。(六)强化技能1。强化技能及其功能
(1)什么叫强化技能
是 教师对学生的反应采取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教学材料的刺激与所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2)强化技能的功能
?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
?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促进学生将正确的反应行为巩固下来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课堂上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2.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 1)提供机会
( 2)作出判断
(3)表明态度
3.强化技能的类型
(1)语言强化
定义: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他的判断或态度,或引导学生相互鼓励。在这方面常用的词语有:对、正确、好、很好、太棒了、进步真快等
(2)动作强化
定义:指教师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又称体态语),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定义: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采用各种象征性的奖赏物,以表示鼓励和肯定
(4)活动强化
定义:教师对在教学活动中有贡献的学生安排一些特殊的个别活动进行奖励或激励。
(3)标志强化
4.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1)强化要明确的目的
(2)进行强化时态度要真诚
(3)强化的方式要有区别和变化
(4)把握好强化的时机
(5)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相结合
(七)变化技能1.变化技能及其功能
(1)什么是变化技能
是教师运用变化信息的传递方式及教学活动的形式等,改变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减轻学生的疲劳、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一类教学行为。(2)变化技能的功能
?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
?减轻学生的疲劳,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形成生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2.变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1)做好铺垫
(2)变换方式
各种变化方式传递信息
(3)师生交流停顿、手势、目光接触
教学媒体变化
声音的变化、动作变化
相互作用形式变化
3.变化技能的类型
(1)教态的变化
?定义:教态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手势和身体的运动等变化。
?变化内容
?声音变化:语调、音量、节奏、语速等
?停顿
?目光接触的变化
?表情与动作的变化
?身体的移动
(2)教学媒体的变化
?视觉的变化
?演示实验 ?实物 ?板书 ?挂图
?模型 ?投影片 ?录像片 ?CAI
?听觉的变化
?录音
?录像
?多媒体
?实验
?触觉和嗅觉的变化
(3)相互作用的变化
?师生交流方式变化
?学生活动方式变化
4.变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1)有明确的目的
(2)要有针对性
(3)要适度、注意分寸
(4)要流畅、连续
(5)课前计划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返回(八)结束技能1.结束技能及其功能
(1)什么是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实践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的结构中去的一类教学行为。 (2)结束技能的功能
A.强调功能
B.发展功能
C.评价功能
2.结束技能的构成要素
(1)提供心理准备
(2)概括要点明确结论
(3)回顾思维与方法
(4)组织练习3.结束技能的类型
(1)概括总结
?定义:概括总结类型的结束,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简明的语言或文字、专业术语、图式、列表等形式概括所学新知识的规律、结构或主线,突出重点、关键和本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的结束方式。(2)分析比较
?定义:分析比较类型的结束,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将研究对象(新知识和有关联的旧知识的属性和特征分解为若干项逐一对照,揭示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不同研究对象间的联系,通过辨析以强调重点、实现知识系统化和正迁移的结束方式。
(3)巩固练习
?定义:巩固练习类型的结束,是指教师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书面练习、实验习题、问题讨论、口答或板演等,使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与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结束方式。4.结束技能的应用要点
(1)及时性
(2)概括性
(3)结构化
(4)获得性
(5)紧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