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2-19 08:45:05

文档简介

吴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B A C A A C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D B C D C C B
二、填空题
17、(1)23 27
(2)64
(3)4.48
(4)0.3
(5)3∶2
18、(1) AgNO3 CuSO4
(2) ①Ag++Cl-=AgCl↓ ②CO+2H+=H2O+CO2↑
(3) 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19、(1)A、D 玻璃棒、胶头滴管
(2)13.6
(3)①③⑤
(4)偏高 偏低
(5)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20.(1) Cl2+2Fe2+=2Fe3++2Cl-
(2) 先生成白色沉淀,再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沉淀
4Fe(OH)2+O2+2H2O=4Fe(OH)3
2Fe3++Cu=2Fe2++Cu2+
(4)bd
(5)Al2O3+2OH-=2AlO+H2O
(6)2FeCl3+Fe=3FeCl2吴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2023.02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一、单选题(每道小题3分,共48分)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质与其用途不符合是
A.Ti-Fe合金——储氢材料 B.纯碱——治疗胃酸过多
C.次氯酸钠——消毒剂 D.三氧化二铁——制作红色颜料
2.2022年国际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短道速滑队员所穿的速滑冰刀可用不锈钢制成,不锈钢含有的主要元素是
A.铁 B.碳 C.镍 D.铬
3.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纯碱的化学式:NaHCO3 B.亚硫酸的电离方程式:H2SO3=2H++2SO
C.Ti:中子数为26 D.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4.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①碱性氧化物:Na2O、 Fe3O4 、FeO
②同素异形体:C60、金刚石、石墨
③酸性氧化物:CO2、CO、Al2O3
④混合物:漂白粉、液氯、硬铝
⑤电解质:硫酸、氢氧化钠、偏铝酸钠
⑥干冰、液氯、乙醇都是非电解质
A.②⑤ B.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可发生反应:4CO+2NO24CO2+N2,下列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NO2被还原 B.CO是氧化剂
C.每生成28 g N2,消耗89.6L的CO D.该条件下,还原性:CO<N2
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0.1 mol MgCl2含有的离子总数为0.2NA
B.20℃、101 kPa下,2.24 L氯气所含的质子数为3.4NA
C.2.3 g钠完全反应生成NaCl,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NA
D.0.1 mol·L-1 Na2CO3溶液里含O原子的数目为0.3NA
7.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夺走了至少330万人的生命,化学在攻克这一世界难题中功不可没,“新型冠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单链核酸组成,直径为60-140 nm,怕酒精,不耐高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扩散到空气中不可能形成胶体
B.“新型冠状病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可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C.蛋白质、酒精属于有机物
D.减少外出、勤通风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8.下列有关铁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B.FeO不稳定,在空气里受热,能迅速被氧化成
C.FeO、都不溶于水,但都能和盐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D.是黑色晶体,其中铁元素有+2价和+3价,它是一种纯净物
9.下列溶液中,与溶液所含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A.溶液 B.溶液
C.溶液 D.溶液
10.下列离子组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使紫色石蕊变蓝的溶液中:I-、Cl-、NO、Cu2+
B.使酚酞呈深红色的溶液中:Na+、Cl-、H+、NO
C.含大量Ba2+的溶液中:K+、Na+、NO、SO
D.含大量OH-的溶液中:CO、Cl-、F-、K+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用Ba2++SBaSO4↓来表示的是(  )
A.Ba(NO3)2+H2SO4BaSO4↓+2HNO3 B.BaCO3+H2SO4BaSO4↓+CO2↑+H2O
C.Na2SO4+ BaCl2BaSO4↓+2NaCl D.BaCl2+H2SO4BaSO4↓+2HCl
12.下列图示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甲:制备Cl2
B.装置乙: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
C.装置丙:检验样品中是否含钾元素
D.装置丁: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
13.同温同压下,用等质量的、、、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的是( )
A. B. C. D.
14、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产物中M的化合价是( )
A.+4 B.+5 C.+6 D.+7
15.下列各图示中能较长时间看到白色沉淀的是(已知苯为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下列各组物质中,X是主体物质,Y是少量杂质,Z是为除去杂质所要加入的试剂,其中所加试剂不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A B C D
X Cl2 Na2CO3溶液 Fe Na2SO4溶液
Y HCl NaHCO3 Al Na2CO3
Z 饱和食盐水 CO2 NaOH溶液 H2SO4溶液
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7.(共12分)按要求进行计算。
(1)0.5mol C2H6O的质量是____克,与____g H2O分子中的氢的原子数目相同。
(2)40.5g某金属氯化物,含有0.6mol氯离子,则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
(3)20g A物质和14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 C物质、3.6g D物质和气体E(相对分子质量108),则标准状况下E的体积为_______L。
(4)某溶液中仅含有H+、Al3+、Cl-、四种离子,其中H+ 的浓度为0.5 mol·L-1, Cl-的浓度为0.2 mol·L-1,Al3+的浓度为0.1 mol·L-1,则的浓度是_______mol·L-1。
(5)等质量的两份铝分别与适量的稀硫酸和NaOH溶液完全反应,若消耗两溶液的体积相同,则稀硫酸与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
18.(共10分)A、B、C、D四种可溶性盐,其阳离子分别是Na+、Ba2+、Cu2+、Ag+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是Cl-、SO、CO、NO中的某一种。现做以下实验:①将四种盐各取少量,分别溶于盛有5mL蒸馏水的4支试管中,只有C盐溶液呈蓝色。②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发现B盐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A盐溶液中有较多气泡产生,而D盐溶液无明显现象。
(1)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推断这四种盐的化学式分别为:B_______;C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B+D→:_______。
②A+HCl→气体:_______。
(3)已知实验提供的试剂只有稀盐酸、AgNO3溶液、稀硝酸、NaOH溶液和蒸馏水。
上述某盐中含有Cl-请设计方案检验Cl-: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共16分)实验室需使用的稀硫酸480mL,现欲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进行配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需用量筒量取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mL。
(3)容量瓶上标有以下五项中的_____。(填序号)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
(4)若配制过程中的其他操作均准确,下列操作能使所配溶液浓度:(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A.洗涤量取浓硫酸后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_____
B.定容时仰视刻度线_____;
(5)浓硫酸稀释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共14分)现有金属单质A、B和气体甲、乙、丙及物质C、D、E、F、G,它们之间能发生如图反应(图中某些反应的产物及条件没有全部标出)。
(1)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E的溶液加入NaOH溶液并且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颜色变化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溶液常用于腐蚀印刷电路板,请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
(4)为鉴定B单质,将试样用稀盐酸溶解,取上层清液后需再加入的试剂是_____(填标号)。
a.碘水 b.氯水 c.Na2SO3溶液 d.KSCN溶液
(5)C溶液中加入过量Al2O3固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室配制E溶液时为了防止溶液变质,经常向其中加入铁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