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 课时 1
教 材 本节课是鲁教版化学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之后再来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本节课时第七单元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2、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能力目标 1、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2、进一步揭示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学科特征思维。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对其进行有益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分析处理数据、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等能力。2、启迪学生学以致用改造物质。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 认识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
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这样的经历吗 观看屏幕:蚊虫叮咬的现象。再问:怎样消肿呢? 【学生猜想】:蚊虫叮咬时,在蚊子的口器中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在家庭中可用浓肥皂涂抹可迅速止痒。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吗?【小组活动】:①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观察没有明显现象;②再次猜想;③参照P9实验探究1-3提供用品设计实验方案; ④验证猜想,获得结论;⑤反思评价。【交流共享】:各组设计的方案及反思所得。【拓展练习】:关于中和反应放热的实验数据题。探究二: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怎样的反应?【问题定向】:究竟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如果采用测定PH的仪器——PH计来监测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话,准确的实验数据如下:(见P10活动天地)【学生活动】:1、按照提供的实验数据绘图,并交流信息: ①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量较少时,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②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问题引导】: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溶液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动画】:播放两者反应的微观模拟过程。【板书归纳】:NaOH+HCl==NaCl+H2O【精讲点拨】:盐的概念。【即时巩固练习】:略。探究三:其它酸和碱之间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吗?【演示实验】:氢氧化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白色粉末消失了。【小组活动】:①猜想可能的原因:①溶于水;②发生反应;②设计实验;③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对比实验);④进行实验;⑤验证猜想;⑥获得结论。【问题引导】:又怎么证明氢氧化钙与盐酸的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类似”的?【小组活动】:①反思改进实验方案:借助酚酞指示剂。②进行实验,获得结论。③尝试表达:Ca(OH)2+2HCl==CaCl2+2H2O三、总结提升【师生互动】: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比分析NaOH、Ca(OH)2分别与盐酸的反应:①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并板书;②归纳中和反应实质并板书。【即时巩固练习】:略。四、拓展应用 【投影归纳】:中和反应的应用:1、用于医药卫生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3、用于处理废水4、用于调节溶液的酸性【当堂检测】、【布置作业】:略。 从生活走入化学,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此环节巧设认知冲突,引出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方便及时反馈信息,兼顾课堂资源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并用调动学生思辨,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共享合作意识。以强化易被忽略的反应中能量转化。首先用问题定向,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缺陷,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再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做”中体会选择数据处理方法的重要意义,完善认识,培养细致严谨的科学品质。并把握恰当时机提示学生转换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学科特征思维看问题。一鼓作气,突破难点。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1-4,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采用对比实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问题,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并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步步深入,突出重点。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用不同视角看问题,各有所得。 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不同领域中中和反应的应用,更能激发学生思考背后的原理,利于理解。
板书设计 NaOH + HCl == NaCl + H2O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定义: 碱 + 酸 → 盐 + 水第二节 中和反应实质: H+ + OH- → H2O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