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表述
被世人认为是伦理学“金律”的标准表达。其次,是比“金律”次一等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银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
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二者相比,肯定性“金律”要求人
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银律”只是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相对而言是被动
的、消极的,比较容易做到。
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并不适用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
们据此去做,他认识到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子贡赎了奴隶而不取
金,孔子却批评他:“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
行也。今鲁国富者寨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救了溺水
者,被救者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了他,因为“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这就
引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一“凡人之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认为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即道德“铜律”。铜律的行为
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然而这个非道德律也有积极作用,因为这一原则是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
这句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段
话的上下文来解读,孔子针对“以德报怨”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表明了他对“报德”与“报怨”
的不同态度,说明他对于突破道德底线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严厉谴责的。因为“以德报怨”固然
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它一旦付诸行动危害就甚大,小人做起坏事就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法
律惩恶的理由就不充足了,所以孔子坚决反对。
(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
材料二:“以直报怨”的“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两千年来很多学者至今争论不休
的话题。首先,历史上的权威学者一直把“直”作为“正直”或“大公”来解释的。如宋代理学家朱
熹对“以直报怨”的注释是:“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但是,如果把“直”
理解为“正直”,这前后句的意思就会发生冲突。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德报德”中两个“德”都是名
词,而且意思都是“恩惠”。“以直报怨”的“直”则是形容词,“怨”却是名词。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
期末试题卷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页(共8页)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B(举子贡事例是为了论证“金律和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
2.(3 分)B(孔子提出“以直报怨”。)
3.(3 分)D(“铁律”与“银律”背道而驰。)
4.(4 分)①先驳论。文章先罗列历史上一些权威学者的论断,譬如“正值”“值得”“德”
“怨”等内涵,然后从语法词性、逻辑矛盾、儒家仁学等方面予以驳斥,否定“直”不是
“德”“怨”“正直”“对等”等内涵。
②后立论。尔后作者在驳论的基础上亮明“直”的内涵——人天生的直性,再用《论语》
中的语句“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进行举例论证。
5.(4 分)①中心一致。两则材料都是围绕“道德律”展开论述的,材料一重在论述金律、
银律、铜律;材料二重在论述铜律、铁律。它们构成了道德律四个完整的层次。
②前后相承。材料二对“直”内涵的论述,就是由材料一的铜律直接延伸开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6.(3 分)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也暗示了主人公心
理的变化”错误,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
情节发展,如一开始“月光一照”映出老胡苍白的脸色,所以有了下文挤脓血的情节;接
着“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意味着时间的推移,挤出脓血势在必行;最后“太阳已经出来了”
意味着挤脓血的危险过去,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7.(6 分)(1)刚毅果敢。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2)
意志坚强。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3)信念坚定。环境的艰
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把我绑
起来!”“来,使劲挤它!”“帮我挤挤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且
从后文“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可知,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
毅然让人帮助把腿部的脓血挤出,体现出刚毅果敢的一面。由“没有器械,没有麻药,
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没关系,你,
你别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
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腿
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些内容体现出老胡不屈的意志。从当时的情境来
看,老胡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忍受
巨大痛苦用土法疗伤,这与老胡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关。)
8.(6 分)(1)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文
本二叙事情节简约。(2)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还有
环境的烘托;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
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艺术表
现伤的差异。从情节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比较完整,有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就
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参考答案 第 1页 (共3页)
文本一来看,小说的起因是老胡身体状况变差,发展是老胡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到
竹子上,高潮是挤出脓血的过程,结尾是挤出脓血之后老胡说痛,故事情节完整;而文
本二主要讲述了陈毅必须采用土法疗伤的原因以及疗伤的过程,叙事简约。 从艺术手法
和效果角度来看,文本一是小说,所以讲究艺术效果,所以在对老胡的塑造之中运用了
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如为了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起来,他说“老黄,我
求你个事成不成?”“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务!”,这些是语言描写,如
“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这是动作描写,同时文中借助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借助“我”
和“林大富”进行衬托,作者借助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文本二是
纪实文学,所以重在真实,疗伤的过程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
当时的画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9.C(3 分)
10.B(3 分)(“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
不是贱称。)
11.(3 分)D(应是“后者远不如九国之师的力量强大”。)
12.(8 分)(1)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乃”“北”
“却”各 1 分;大意 1 分。)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
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云”“响”“景”各 1 分;大意 1 分。)
13.(3 分)(1)修筑长城,巩固边防;(2)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弱
民政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4)防民政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
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任答三点得满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3 分)C(比喻。用“飘瓦”“蓬草”比喻漂浮不定的人事。)
15.(6 分)久别重逢的惊喜;颠沛流离的苦楚;命运如羽的忧虑;时局危难的感慨;面对乱
世淡定自若的豪迈。(答到三点给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5 小题,10 分)
16.(10 分)(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3)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4)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5)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7.A(3 分)(流传,传下来或者传播开,“流传”既可以指地域层面的由此及彼,又可以指
时间层面的由前往后;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根据语境,用“流传”恰当。 独具
特色,事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色彩、风格等;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别出
心裁”常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与众不同,材料中是说“民族服饰”,用“独
具特色”恰当。 扑面而来,迎着脸而来;纷至沓来,纷纷来到,连续不断地到来。“乡
土气息”不是纷纷到来,用“扑面而来”恰当。 广阔,广大宽阔;广大,宽阔巨大或
者人数多。)
18.(3 分)C(由括号后的“通过政府采购、牵线搭桥等形式”“带领......参加文化展演”等
句子可知,陈述主体应该是“平塘县”。A.陈述主体是“百人布依八音弹唱队”;B.陈述
主体前后发生了变化;D.陈述主体前后发生了变化。)
19(3 分).B(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滥用介词“通过”导致主语缺失;二是分
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参考答案 第 2页 (共3页)
句语序不当,应是“让表演人员增加了收入,并且传承了民间弹唱技艺,满足了群众文
化需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20.(6 分)①大致有两个原因;②病毒并非一无是处;③将这些后果归罪于病毒。
21.(4 分)答案 ①那么无人理解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②如果年纪越大学问越高
解析分析①给出了假设正确的观点,“知音越少作品的水平越高”,要求写出荒谬的
结论,考生围绕“知音少”来思考即可,②给出了荒谬的结论,要求写出假设正确的观
点,结论是“百岁老人就是世上学问最高的人”,对应的观点就应该是“年纪越大学问越
高”之类。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4 分)
四、写作(60 分)
22.(60 分)
命题依据:选修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要求学生学习辨析逻辑,进行简单的逻辑
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
材料来源:节选自选修必修上第二单元《〈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两篇文章。
写作导写:
1.读出材料的思辨性内涵。
材料一选取了车毂、器皿两个事物,进行了辩证性思考,认为正是因为它们的“空”
“无”,才造就了物体“有”之美:中空的车毂成就了车的快捷之用,中空的器皿造就了器
具的容纳之用。
材料二是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认为大葫芦是无用的,不能用来盛水浆做成瓢,却
因为太大而无合适它容纳的东西。一句话,惠子只看到了它的“无用”。而庄子却认为,可
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不是无用,而是有大用,可以将它系在腰部让自己浮游于江湖。庄子
与惠子的对话充满了思辨性,世俗眼中的“无用”,恰好是惠者眼中的“大用”。
故两则材料的共性就是“无”与“有”的辩证关系。
2.审题要关注题目的要求。
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有”与“无”展开讨论,写一篇发言稿。首先,这要求
考生写作的主要内容便是“无”与“有”的辩证关系,要做到表达与内涵兼具,思辨与表达
融为一体;其次要注意应用文的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需要考生注意写作时称呼对象等方面
的要求。
3.写作思辨审题立意 :
材料一审题立意:“空无”是前提,“有用”是结果;“空无”是手段,“有用”是
目的。材料二审题立意:“无用”不是无用,而是有用,且有“大用”,即换个角度,提升
个人境界,“无用”便是“有用”。当然,此处的“换个角度”仅仅是手段而已,而不应该
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否则就会导致离题的风险。
综上所述,结合两则材料的内涵,可拟题如下:中空如毂,“有用”似车;以“无”
之矛,刺“有”之盾;要识“无用”真面目,换个角度“有用”中;莫让“无用”遮慧眼,
撩开迷雾“有用”天;“无用”与“有用”,取决于你的境界……
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参考答案 第 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