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B2.D3.C4.A5.D6.A
7.D
8.A
9.D
10.A
11.C12.C13.A14.B15.A16.B17.B18.A19.D20.B
21.A22.B23.B24.D2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12分)(1)“不是偶然的”: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
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意义:以考试选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助于废除当时门
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7.(14分)(1)特点: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主要采取和平方式治理:因俗因地而治。(每
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方式: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武力平定地方分裂势力。(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
即可得4分)历史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8.(14分)(1)目的:明确革命的意义:(2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2分)意义: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意义)。(答出任
意一点即可得2分)》
(2)背景: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共同纲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过渡时期总
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的推进。(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先进之
处: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等制度: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29.(10分)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根植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2分》
论证: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工业化起步较早。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随之
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北京、上海等地近代教育发展较快,东京、巴黎等地留学生数
量较多。新型知识分子在这些地区相对集中,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一战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英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爆发于北京,后来中心转移到上海,中国工
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干部
基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
织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6分)
小结:从长时段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示例二:论题: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2分)
论证: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将建立
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日程。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成立。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
欧洲、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也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
系列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6分)
小结:从中国一大的召开来看,13名正式代表均来自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这充分证明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
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莫定了组织基础。(2分)
示例三:论题: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论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北京和上海成为宜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李大钊、陈独
秀等人,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建立组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
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充
分的理论准备。(6分)
小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答案-1(共1页)》咸阳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主张“(君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主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这说明先秦儒学( )
A.反对君主集权 B.民本色彩浓厚
C.强调天人合一 D.等级观念鲜明
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则负责颁布诏令和管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这反映了此制度( )
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B.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局面
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 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
3.汉武帝在公元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这些举措( )
A.增加了百姓负担 B.杜绝了官员腐败
C.加强了经济集权 D.消除了地方割据
4.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5.下图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由此可知,《洛神赋图》( )
A.客观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境 B.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 D.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一观点体现出了该著作( )
A.对经济效益的重视 B.关注重农抑商政策
C.是农业集大成著作 D.主张发展小农经济
7.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认为国家“与民争利”。王安石则指出,改革的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据统计,宋神宗时期国家财政盈余达到高峰,民间高利贷利率降至低谷,民间变乱的发生次数和规模降到最低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实现了藏富于民 B.利于秩序稳定
C.推动了商业发展 D.力求富国利民
8.南宋时面食在江南倡行。临安城内仅面点就50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烧饼、羊肉馒头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渐提升。江南饮食风格的变化突出说明( )
A.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 B.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
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消费观念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城市发展
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唐朝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元朝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观测并编订《授时历》。这些活动的成功取决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染
C.选官制度的推动 D.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10.清代军机处最初不过为临时设置,主要是处理军务,后逐渐演变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的中枢机构。这一演变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宰相制度的重建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满汉势力的消长
1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12.魏源根据《四洲志》等材料编写了著名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的主要影响是( )
A.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提出发展工商业的思想
C.打开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D.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
13.《资政新篇》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也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这些主张( )
A.体现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B.贯彻落实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D.使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
1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运动 D.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15.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列强旨在( )
A.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 B.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D.就侵华利益达成妥协
16.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 B.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对外国产品依赖程度的降低 D.辛亥革命后社会性质的变化
17.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
A.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B.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
C.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 D.对旧思想的全盘否定
18.1926年前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茶。1927年,上海工人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有力配合了北伐军。这表明( )
A.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 B.工农武装政权普遍建立
C.国共两党合作深入发展 D.国民革命目标基本实现
19.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为此,毛泽东的实践是( )
A.领导秋收起义 B.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C.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0.1935年5月20日,左路红军攻占冕宁县,进人彝民聚居区。刘伯承依照当地习俗,同彝民沽鸡家族首领小叶丹酞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这一做法( )
A .实现了战略转移 B .传播了革命火种
C .纠正了"左"倾错误 D .促进了抗战胜利
21."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人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与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上述材料( )
A .说明民众抗日浪潮席卷全国 B .描述了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C .反映了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D .展现了国共合作抗战的成果
2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9.5%。由此可知,我国( )
A .现代化经济体系确立 B .重工业落后状况得到改善
C .工农业布局趋于合理 D .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 )
A .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 .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
C .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24.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 .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5.我国明确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该方案有"一国""两制"和"台湾方案"三个核心要素,"一国"是根本,"两制"是主体,"台湾方案"是特色,未来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和台湾民众的具体诉求。这反映出"台湾方案"( )
A .与港澳方案完全不同 B .原则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C .已为台湾民众所接受 D .注定统一道路的长期性
第 I 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材料二: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3郡,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谓之以流官治其土,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蛮夷首领也只需解纳土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缔结友好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略边疆采取的方式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10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根据1953年选举法的规定,通过普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为制宪权的行使提供了政权基础和组织条件。在此基础之上,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54年宪法通过的历史背景及其先进之处。(8分)
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根据该图的信息,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