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整体感知:
(1)研读标题:点明文章关键意象,暗示了文章的深层意蕴。
(2)了解诗意: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劳动者的代表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劳动者的由衷赞美,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的哲思。
金黄的稻束 郑敏金黄的稻束一:作者简介二:精品解读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郑敏简介
郑敏(1920- ),出版的诗集有《诗集1942-1947》(1949)、《寻觅集》(1986)、《心象》(1991)、《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和《郑敏诗选1979-1999》。 《早晨,我的雨里采花》:卷一:金黄的稻束(1942-1947)
卷二:心中的声音(未刊稿)
卷三:诗呵,我又找到了你(1979-1989) 卷四:幽香的话(1989-1991)
卷五:诗人与死郑敏是在冯至的引领下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一生的情缘。她嗜读里尔克的诗,特别是对里尔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独钟。她与里尔克一样,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作品。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金榜14)、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2、穆旦2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人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 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叶诗派金黄的稻束 视频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
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
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
“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
“那儿”代历史的小河边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讨论讨论~~吧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2.怎样理解“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句话的含义?“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它是收获的象征。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金黄的稻束》呈现的是一片---------的静穆,一幅------式的画面,诗人不单是----------,还极力通过具体的-----和对---------的------与-------,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整篇诗都围绕’-------------”这一意象展开,通过-----,------,------,------,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的消逝的沉思和对-----的歌颂)秋天米勒式借景抒情物象人类存在联想思索金黄的稻束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生命力母性老马干嘛啊1905年出生1923年开始写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第一部诗集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炼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到好评。
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老马》即选自此诗集。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
诗人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
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 什么是双关????1、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2,围棋术语。 《老马》的艺术特色 1、短小精粹,凝炼深邃
2.认真推敲,平易朴实。3.重 视节 奏,强 调 韵 脚 《老马》一诗只有八句,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人生观。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在咽”,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诗题“老马”是一个久经生活折磨的形象,它给人一种衰萎瘦枯的感受;再比如“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可谓形象,传神。它的诗在自然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整诗句的结构和字数,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应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的诗论的核心就是必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诗人的时代责任感。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瘦马行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千军万马
招兵买马
天马行空
车水马龙
万马奔腾
快马加鞭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臧克家 视频金黄的稻束老马1. 作者简介2. 课文分析谢谢~
组内成员:蒋陆怡,竺婉莉,张玉,于媛媛,康明妍1. 作者简介2. 课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