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 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 ”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史学何为 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
(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就是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
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
C.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D.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
C.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8小题。(18分)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
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
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
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
平河:“看月亮。”
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干吗?”
余从戎:“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
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
万里:“鸟。”
余从戎:“哪有?小万里又说胡话了。”
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B-29轰炸机。”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
梅生:“熄灭灯火。急速前进。”
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
这并不是短程。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
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垒。
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
平河:“余从戎!”余从戎:“明白。”
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
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
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千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
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
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
雷公:“谢了啊。”
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捯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雷公:“趴近点!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
万里开始尖叫。
雷公:“爆炸。好好看爆炸。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
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
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
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
雷公忽然开始乐:“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
是挺像。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
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清点伤亡”“卫生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
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
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这是地图!”
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七连明白。”
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
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
千里:“第七穿插连!集合!”
【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晩、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
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
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
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几千”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汗渍成一团的黄色”的月亮、“皎洁的月亮”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
C.小说借助“漂浮的空中堡垒”“一整串地犁地”“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
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
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分)
与一般小说通过主人公展现故事内容不同的是,小说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
古诗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B.单于壮其节 壮:壮大
反欲斗两主 斗:争斗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山东:太行山以东
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作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见犯乃死,重负国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何也
D.请其矢,盛以锦囊 而告以成功
12.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以愚黔首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赢粮而景从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⑧会盟而谋弱秦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⑩得夜见汉使 屈平正道直行 蝉蜕于浊秽
空以身膏草野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①⑤⑨⑩ /④⑥⑦ /②③⑧
B.①⑤⑨⑩ /④⑥⑦/②③⑧
C.①⑤⑨/⑩ /④⑥⑦ /②③⑧
D.①⑤⑨⑩/④⑥⑦ /②③⑧ /
1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氏”而不是“姓”。
B.“相坐”,又叫“连坐”,是古时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的说法。
C.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行,二十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从事,古代官职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州郡的长官自辟僚属,多以从事相称。
14.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每题4分,共8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出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即“作者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富足安乐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喧”“倚”二字的妙处。(6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6分)
17(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形象描写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把守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的语句是:“ , ”。
(3)《伶官传序》引用《尚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共9分)
打开电商交易平台,各类盲盒销量__________,以泡泡玛特为首的商家,在盲盒上赚了个盆满钵满,还把自己卖到了上市。各类商品有样学样:零食、美妆、衣服……满目琳琅,__________,既引了人购买,又清了库存。
文具盲盒也不甘示弱,把各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形象印在了包装上,还带着大大小小的问号和惊喜连连的字样,花花绿绿种类繁多,购买的学生__________。令人上瘾的文具盲盒,( )。不少学生被盲盒过度吸引了注意力,只想得到心仪的款式,对文具本身并不在意。
一开始抽到了重复的便利贴、印章、尺子等等还会送人,后来人手好几份,送人都没人要,但还是忍不住想买一袋拆拆看。尚且很多成年人控制不住盲盒的瘾,更不要说孩子自控能力差。本该被用来办公学习的文具,变成了收藏品,说“陷阱”可能__________,但是怎么看都有点浪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供不应求 层出不穷 纷至沓来 言之有过
B. 居高不下 屡见不鲜 纷至沓来 言过其实
C. 供不应求 屡见不鲜 络绎不绝 言过其实
D. 居高不下 层出不穷 络绎不绝 言之有过
19.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是文具披上了盲盒的外衣,而是盲盒扯了文具的虎皮。
B. 与其说是文具披上了盲盒的外衣,倒不如说是盲盒扯了文具的虎皮。
C. 不是盲盒披上了文具的外衣,而是文具扯了盲盒的虎皮。
D. 与其说是盲盒披上了文具的外衣,倒不如说是文具扯了盲盒的虎皮。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尚且很多成年人控制不住盲盒的瘾,更不要说自控能力差的孩子。
B. 很多成年人尚且控制不住盲盒的瘾,更不要说孩子的自控能力差。
C. 尚且很多成年人控制不住对盲盒的瘾,更不要说孩子的自控能力差。
D. 很多成年人尚且控制不住对盲盒的瘾,更不要说自控能力差的孩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小题,共10分)
《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好好睡觉,怎么变得这么难?在所有引起晚上睡不着觉的原因中, ① 。压力带来焦虑、抑郁等情绪,情绪影响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和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传递,进而表现为睡眠问题。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入睡。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一场激烈的运动、明亮的灯光环境, ② 。这是因为饮食、运动、光照都属于影响人体生物钟的授时因子,授时因子会影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干扰晚上的睡眠。
不少上班族喜欢选择休息日再睡一个长觉补欠下的“睡眠债”,但睡眠剥夺没有即时性表现,睡眠剥夺的影响更多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过去欠下的“睡眠债”无法通过事后长时间的睡眠来弥补。睡眠自由很难, ③ ,如不补觉、不赖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晚上定点上床;白天有氧运动1小时等,每个人都能多为自己创造一些自由的空间,实现睡眠自由。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如何把握思与行 品读这则《论语》,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
高二语文期末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5 6 9 10 11 12 13 14 18 19 20
选项 C D C A D D C B A C C D B D
1.【答案】C 【分析】 C.“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可见原文的意思是“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2.【答案】D【分析】 D.“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故选D。
3.【答案】C 【分析】A.“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故选C。
4.【答案】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分析】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可概括第一点答案: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据此可概括第二点答案。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第三点答案。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为第四点答案。
5.【答案】A【解析】B.“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有误,从原文“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可知,二人是分别帮助万里扛枪和背他,怕他太慢影响大部队行进和完成任务,但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理解错误;C.“骁勇善战”有误,这里并没有与敌军开战,因此“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只能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但不能体现骁勇善战;D.“淡然”有误,从原文“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分析,万里一开始因为激烈的场景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接受了战争的状态,内心逐渐变得安静,但没有淡然的心态。
6.【答案】D【解析】小传令兵年龄一定不大,脸上的严肃并不和年龄相符,但是他的任务是重要而严肃的事情,因此他才会有不符身份的言简意赅、语气坚定的严肃。
7.【参考答案】⑴从新兵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更易于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
⑵更好地展现战友们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
⑶便于展现万里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共6分,每点2分)
【解析】⑴万里是一个新兵,他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行军、战争、牺牲等场面,“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这些是从万里眼中看到的真实的战争残酷的场景,这就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⑵“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也更能让人感受到战士们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⑶万里从一开始的茫然和惧怕,到被战友背起行进时看到的战争场面,再到雷公对他的开导,看见同龄的小传令员的严肃和坚定,万里是通过他的所见所感,冲击着他的内心,不断地促成他的变化和成长的,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就展现得更有层次性,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8.【参考答案】⑴(环境角度)文中塑造了万里、千里、平河、余从戎、雷公等众多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战士们的表现,呈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营造出紧张残酷的氛围;⑵(人物角度1:群体精神面貌)通过群体战士整齐有序、临危不乱的行军集中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战斗精神;⑶(人物角度2:个体间的关系)通过战友间的互帮互助表现了战士们患难与共、生死相助的战友情谊。(共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为什么塑造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首先明确文本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文本涉及到的人物众多,有万里、千里、平河、余从戎、雷公等众多志愿军战士的形象;然后思考为什么要以群像形式出现而不是单一主人公。因为文本要体现的是长津湖战役这一宏大的战争场面,单一主人公是很难撑起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因此在本文中塑造了众多战士形象,通过战士们的表现,呈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营造出紧张残酷的氛围;
选文中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精神力量,“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等情节,可以看出战士们在战场上患难与共、生死相助的战友情谊,这种精神力量是作者讴歌的重点。
9.D【解析】A项,明,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B项壮:认为……豪壮,斗:使……相斗;C项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
10.C【解析】A为:动词,做/语气词;B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11.B【解析】A被动句,B判断句/被动句,C被动句,D状语后置句
12.A【解析】①⑤⑨⑩ 为名词作状语。④⑥⑦ 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②③⑧ 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3.C【解析】C项,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14.(1)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2)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C.“‘自说’是‘作者说’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安乐的生活”分析错误,“自说”为农人说,“酒可赊”说明生活并非十分富足。故选C。
16.【答案】①“喧”“倚”两个动词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民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可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③以及看到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解析】“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写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喧闹的声音。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稍微有点儿倾斜。这两句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描写农人们愉快地舂米与采桑的劳动场面。一“喧”字,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
“倚”,斜靠的意思,是说诗人步入桑树林,看到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可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以及看到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17.《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 D.【解析】
“供不应求”:指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形容某种事物的需求量很大,但供应不足的意思。“居高不下”:是指没有下降的趋势。此处形容销量高,“居高不下”更合适。
“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屡见不鲜”:是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此处强调各类商品盲盒不断出现,“层出不穷”更合适。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接连不断。“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来指人或事物。此处是用来形容购买的学生多,“络绎不绝”更合适。
“言之有过”:是指话说得太过头了。“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此处强调说“陷阱”有点过头、严重,“言之有过”更合适。
19 B 【解析】结合语境,语段重点在于强调文具盲盒的本质是盲盒及其危害性,所以应是“文具披上了盲盒的外衣”,“盲盒扯了文具的虎皮”。由此可排除CD;“与其……不如……”是表示选择关系的一套关联词语,答案是从两个选项之中选择后一个。“不是……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一套关联词语,否定一个方面,肯定一个方面。由此可排除A;故选B。
20. D【解析】原句错误有三处:一是语序不当,应该将“很多年轻人”调整到“尚且控制不住”的前面;二是缺少介词“对”;三是第二处的中心词应是“孩子”。故选D。
21.①压力是首要原因②这些都不利于之后的睡眠③但在正确方法的帮助下
【解析】第一空,前文说到晚上睡不着觉的原因,后句强调“压力”,再结合下文“其次”,可知此处应填“压力是首要原因”;第二空,前文列举了三种影响睡眠情况,此处是结果,据此应填“这些都不利于之后的睡眠”;第三空,前文强调“睡眠自由很难”,后文是说“实现睡眠自由”,此处形成转折,下句又列举了解决这一问题得到正确方法,据此应填“但在正确方法的帮助下”。
22.因为“睡眠债”的影响是长久的,不能通过事后补觉来弥补,所以我们应不做影响睡眠的事,多做有益睡眠的事,实现睡眠自由。
【解析】首先概括段意,第二段有两句,第一句主要是说上班族认为通过事后补觉来弥补“睡眠债”是错误的;第二句是说睡眠自由很难,但我们如果有正确的方法,多做有益睡眠的事,就可以实现睡眠自由。最后用一个因果复句表述即可。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出自《论语》。此则《论语》衍生的成语“三思后行”广为流传,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张。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据记载,他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是针对季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寡断,“再思则行”。
引导语部分,要求考生品读这则《论语》,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也即让考生在理解本则材料所传递的思想的基础上,思考怎样辩证处理“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三”和“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多次,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再”是两次,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而应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周密谨慎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新问题。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议他“再思”的原因。
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稳健。
立意:
1.多思则多私,故不宜三思而行。
2.思不在多,在于得法。
3.思定则行。
3.鲁莽者多思,优柔者速行。
【答案】例文:
谨于思,果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不可谓不谨,但孔子不赞成,为什么?思虑太多,过犹不及。世间事,繁杂且多变,怎么可能等到万事周全才行动?
所以说,事前思虑固不可少,但也要果于行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事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凭一时意气而草率行事,必然败事。南宋年间的开禧北伐即是一例:韩侂胄为了立功,在没有详细分析敌情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最终失败。本是爱国之壮举,却落得鲁莽之恶名,可见,事前思虑,不得不谨。
但是,也不能沉耽于思虑而裹足不前,毛主席曾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光阴如梭,形势逼人,怎能妄想等到万事俱备时再行动?想当初,日军全面侵华,怎么应对?我们当然会思考,但是,当初的爱国志士更多地是果敢地去行动,在思考的同时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所以我们看到川军出征,百团大战。我们可以有持久战的战略,但不能只持久地思考,不能怯懦于行动,毕竟战争不等人。
耽于瞻前顾后者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怯懦,一是私心重。勤奋、勇敢、无私的人从来是事前深思,思定则行。南宋小朝廷,天天把迎二圣、收失地挂在嘴上,但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光苟且于江南不见行动,还无耻地打击主战派,什么原因?懒惰和怯懦兼而有之,更加上赵构还有贪恋皇位的私心。
反观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凭着勤奋、勇敢、无私的态度,既谨于思考,又果于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看我国的航天工程的工作者们,他们行前有思,有谋划,有布局,每一步都谨慎推演;他们也果于行动,一个个“嫦娥”飞月,一个个“天宫”升天,从简到繁,从无人到有人,不都是在行动中升起和改进的吗?航天工程如此,大海勘探工程也是这样,扶贫工程也是这样。每一个庞大工程取得成功,都离不开“谨于思,果于行”。
作为新时代的有担当的青年,我们更应学会处理思与行的关系。面对自己的未来,我们要有人生规划;面对自己的事业、祖国的发展大业,我们要有职业规划。但是,我们不能只绘蓝图不行动,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的懒惰者、怯懦者。所以,有了规划,就去生活中践行吧,让实践检验它,在实践中调整它。思定则行,边行边思,我们才能事业有成,不负家国。
因此,记住孔子的教导吧,“再,斯可矣”。谨于思,思而有度;果于行,勤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