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测评(四)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嵌岩窦穴(形容山石如张口的样子)
②徙倚久之而归(徘徊不忍去)
B.①进乎技矣(超过)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筋骨结合的地方)
C.①身七十余战(亲身参加)
②期山东为三处(等待)
D.①覆压三百余里(覆盖)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顺着次序传下)[]
解析:期:约。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②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B.①族庖月更刀
②族秦者秦也
C.①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解析:A项比/打算;B项众/灭族;C项都是“宠幸”;D项养生之道/供养活着的人。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都是副词,才;B项都是介词,替,给;D项都是介词,用;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答案:C
4.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技术非常熟练,已经到了目无全牛的地步。
B.他做了几十年的电工了,修只电表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C.当年他发誓要出去混出个样来,现在到了这个地步,他觉得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D.军训休息时,各连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歌对抗,真是四面楚歌,此起彼伏。
解析: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非常孤立危急的处境。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2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③,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原文有删改)
[注] 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③磈礧:堆积得高低不平的石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丙午春,复如江阴 如:到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准备
C.说近荒惑,然有迹象 说:传说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体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识:知道,懂得。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A项,第一个“之”是动词,到……去;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那;第二个“其”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答案:D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写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是作者途经虞山时所见,③是传说,⑥是山僧的介绍。利用排除法,考生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C[]
8.断句和翻译。(13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 索 索 欲 求 余 味 而 了 不 可 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 独 寻 山 也 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句意;其次,要重点关注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始”、“而”、“也”等。
答案: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与特殊句式,把握命题者设置的得分点。如(1)句中的关键词“顷之”、“驻足”、“休憩”,(2)句中的“潜”、“名”,(3)句中的“识”、“探历”等。
答案:①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能够稍作休息。
②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③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没有探访游历,心里很是不快。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我)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没有趁此(机会)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峰还有二十里。”我依旧没有趁此(机会)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住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朋友都无心去(登山),(而)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什么都阻止不了我。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灵异之物的爪子和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没有获胜,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山岭,登上攀山的石径,就攀登到了山顶。(山顶)有土丘和堆积得高低不平的石块,(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石碑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能够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更加显示出奇丽的景色: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间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不愿意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又(向他)询问山中的景色优美的地方。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同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再往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我听懂了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冷风不断刮来,不时有雨飘洒下来,打湿了衣服,因而我和朋友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十多天,没有能够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只有百里这么近,(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没有探访游历,心里很是不快。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到一些值得回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但是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反而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这样呢!
三、古诗文阅读(8分)
(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9~11题。(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9.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被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上片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片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
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10.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真实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
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四、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以无厚入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庖丁解牛》)
(2)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项羽之死》)
(3)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苏轼《方山子传》)
答案:(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时不利兮骓不逝 (3)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4)俯而不答 仰而笑
五、语言应用(12分)
12.(2013·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画横线句前面的内容: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横线句的内容便是长者告诫青年的话语。长者运用的是类比,“穿上一双鞋子”喻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喻改变环境。把握了这一点,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1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4分)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一是其育人思想。两方面内容不应遗漏。[]
答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14.请看以下这幅名为“滞后”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4分)
(1)用生动具体的语言,简要描述这篇漫画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准确阐释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绘画面内容应注意做到生动具体,并且要全面,不要遗漏主要内容;阐释漫画的寓意应切中肯綮,抓住画面隐含的实质内容。
答案:(1)画面上的牛肉膏、瘦肉精、回炉面包、染色馒头洋洋得意、理直气壮地往前快跑,而监管人员在后面追喊,累得气喘吁吁。[]
(2)这幅漫画说明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或问题严重、繁多、猖狂等),讽刺了监管部门监管不利,严重滞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意思对即可)
六、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驼鹿。这种驼鹿的腹部布满了不规则的花纹,异常美丽。动物学家将其命名为花腹驼鹿。后来人们发现花腹驼鹿腹部的花纹并非天生的,刚生下来的小驼鹿的腹部是没有花纹的。每到秋季,母驼鹿就会带领小驼鹿们跳跃着穿过大片荆棘丛去觅食,因为小驼鹿个子矮,跳跃能力不强,所以每只小驼鹿的腹部都会被划出一道道渗血的伤痕。因为腹部受了伤,小驼鹿们在觅食的过程中即使已经吃饱了,也不能卧下休息,所以它们只能一直站着,不停地吃草。这样拼命进食的好处是,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每只小驼鹿的体内都储存了足够御寒的营养和能量。一只小驼鹿需要经历三个被荆棘划伤的秋季才能成年。而它们腹部那些美丽的花纹,其实就是被荆棘划伤的伤痕留下的印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生活在西伯利亚的奇特的花腹驼鹿,其腹部布满美丽花纹,它们幼年时多次从荆棘丛上跃过觅食,腹部被划伤后结成了疤,那些疤最终成为美丽的花纹。
材料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材料的内涵:美丽的花纹是伤痕留下的印记。考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进行发散思维:“伤痕”在现实生活中都代表哪些内容?为何“伤痕”最终能成为一种美丽的花纹?这样思考后就能够得出以下立意角度:磨难、困难、逆境等能够促使人成功。
【例文】
有一种伤痕叫作美丽
当雏鹰历经摔打搏击云端,当种子历经艰难破土而出,当荆棘鸟刺穿身体放声歌唱,当花腹驼鹿甘愿受伤只为成长。
我看到有一种伤痕叫作美丽。
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
他们艰难地行走于七根琴弦之间,用紧扣的十指敲开了彼此孤寂的心灵,倾听着彼此的心声,成为了音乐上的知己、心灵上的朋友。然而,天却不成人之美,子期的逝去令伯牙痛苦不堪。伯牙弹一曲《高山流水》,尽显对子期的无限追思。指停、弦断、曲终,伯牙长叹一声,将琴掷于地上……
伯牙是痛苦的,一曲《高山流水》中蕴含着道不尽的悲痛愁苦。伯牙与子期在音乐史册上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伤痕。然而,琴虽断,那乐曲却依然在飘扬。因着这道伤痕中的化不开的感情,这首曲子成了万古流传的经典。
“影帝是——张家辉!”当吴君如宣布第28届香港金像奖的影帝得主时,张家辉喜极而泣。张家辉曾出演过50多部电影,但几乎都是配角,一直在二线演员和群众演员之间徘徊。为此,他非常苦闷,对自己的演艺之路感到十分渺茫。后来在王晶、杜琪峰两位导演的指导下,他开始转型。这其中的艰辛苦涩只有他一人知道。天道酬勤,最终他凭借自己的进取之心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影帝”的头衔。正是张家辉经历的挫折促成了他今天的辉煌。
成长是一个美好而痛苦的过程,伤痕能促进我们成长。
她从小热爱体操。从小就怀有冠军梦的她一直艰苦地训练,不敢有丝毫懈怠。可是,就在她离自己的冠军梦越来越近的时候,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高。这对体操运动员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她知道了自己的情况后决定放弃体操,转向身高占优势的跳高。
在她做此决定时,常人应该难以体会到她所下的决心有多大。而正是由于这种转折之痛,我们当今体坛上才有了“跳高女王”。
她就是伊辛巴耶娃,用伤痕成就美丽的人。
我们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流的泪水和汗珠将变成五彩花环,我们受过的千百次的伤害,将使我们一生灿烂。
我们将会深切地感受到:有一种伤痕叫作美丽!
岁月就这样缓缓而行,伤痕就这样累累堆叠,美丽也就这样发出异彩。
点评:文章构思新巧,见解新颖。作者在开篇时先确定了一个主题,即“伤痕是一种美丽”,然后列举了俞伯牙、钟子期以及张家辉、伊辛巴耶娃等人的事例,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张家辉艰难转型终成“影帝”、伊辛巴耶娃由体操转到跳高而最终成为“跳高女王”的过程得出结论:有一种伤痕叫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