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4年课标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阶段测评: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与名师对话】2014年课标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阶段测评: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5 06: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测评(五)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lù)      暴霜露(bào)
洎(jì) 尚飨(xiǎnɡ)
B.仇雠(chóu) 沾襟(zhān)
子嗣(sì) 怙恶不悛(hù)
C.万乘(chénɡ) 筼筜(yún dānɡ)
蜩腹(tiáo) 反间计(jiàn)
D.桎梏(kù) 主谳者(yàn)
日晷(ɡuǐ) 缣素(jiān)
解析:A项暴pù;C项乘shènɡ;D项梏ɡù。
答案:B[]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死亡
D.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解析:C项丧:亡失。
答案:C
3.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①在,②用来;③被,④成为。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将成家而致汝
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解析:A项,故事,古义:先例;今义: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B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结婚,多指男子。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辱”谦辞,“承蒙”。
答案: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以”皆为介词,“因为”。B项前一个“而”为连词,表承接;后一个也为连词,但表转折。C项第一个“其”为代词;后一个为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D项第一个“所”与前面的“为”构成“……为……所……”句式,表被动;后一个与动词连用,构成名词性短语。
答案: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错,作者因写时文而获得声誉,文中“为彼则获誉”中“彼”应为先前写作时文。
答案:C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断句题关键在于借助对实词、虚词的掌握疏通句意,然后立足于语法、句式特点和关键虚词断句。[]
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关键词:穷贱、安)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关键词:比、工、时)
【参考译文】
我恭敬地向乐秀才足下陈述。当初乘船往来,承蒙您多次来看望我。又得到您赠送的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一册,先前您到我这里与我谈论事情,到了家门还拿着礼物求见。田秀才自西而来,蒙您写信给我;在此之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捎来)蒙您接着给我写的信。我是有罪之人,是人们都轻视的,而您却如此礼遇我,我凭什么来承受呢?在我没有闲暇答复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断绝与我的联系,却又一次蒙您写信给我;我又一次没有答复你,更应该断绝与我的联系,却又一次蒙您写信给我。您的来信多么的多!像我欧阳修,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大概因为您勤学好问,着急亲自咨询才这样的。然而承蒙您寻求我所写的文章,这似乎有些过分看重我了。
我年轻时跟从进士被有司举荐,学习写诗作赋来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总共参加三次科举考试而后得到科第。我与很多士人君子相识,所以处处有人说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情谊很深,有人便过分称赞我的文章。所以使您听说到我的虚名,并且想要见到我所写的文章,都是因为以上原因。
我年少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贪求俸禄官位以此来奉养亲人,没有闲暇跟从老师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来学习圣人的遗业。只是泛泛地浏览些书史,姑且追随时俗作些所谓“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怕不能取悦于当世之人,但却没有像古人那些卓然自立的言论。然而有司过分看重,多次认为我的文章超过很多士人。自得第以来,自认为先前所写文章实在当不起有司推举和长辈的赏识,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做法(写作风格),希望有所建树。然而刚一说真话就招来罪过,学有所成而自身受辱,先前写作损害经传、穿凿附会、虚浮无根据的文章获得了声誉,写作贴近圣人之言、言之有物的文章却承受灾祸,这是清楚呈现的。
写作科举应试之文虽说虚浮不实,然而它作为一门功夫,也很不容易做到。我的天分不好而勉强去做,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您少年而志向很大,正想要在世间获取美誉,那么莫不如顺应时俗。天圣年间,天子下诏书,命令求学之人摒弃浮华,这之后风俗极大地改变。当今士大夫的所作所为,文质兼备有两汉士人之风。你去向他们学习,不仅是以顺应世俗,博取荣誉,如果能达到最佳境界,还能与两汉名家比肩。像我这样的人,我先前的所作所为不值得学,我后来的所作所为谨慎不可学,因此我内心徘徊不敢超出这两种作为,就是因为上面说的那些原因。
《周易》中《困》卦的卦辞中说:“有言不信。”说的就是人正处在艰难窘迫之时,他所说的话不被人相信。现在我可以称得上是艰难窘迫了,怎么值得被您相信呢?蒙您给我写信很多而且言辞恳切,不敢不答。望您明察。
三、古诗文阅读(8分)
(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0.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主要表达”,二是“结合全诗”。有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考生应整体把握诗中作者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倾向:本诗集中表达的是因“晚岁”“萧萧华发”“闲伴诸儒”与“壮心偶傍醉中来”的壮志未酬而流露出的深沉愁绪与无限苦闷。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11.“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对比”手法在题干中已然明确,考生就应从此角度悟出其妙:一是“佳节”与“愁”的对比之妙,二是诗人的“壮心”与现实的“傍醉”的对比之妙,三是时间“久”(长)与“偶”(短)的对比之妙。考生抓住这些对比点,即可找到答题方向。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名句默写(6分)
12.根据题目要求填写名句。
(1)《六国论》全文开宗明义,“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点出了题目,而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文章收束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2)《伶官传序》中,作者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不可贪图安逸享乐以及人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的道理。
答案:(1)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语言应用(12分)
13.将下面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不得遗漏主要信息。(3分)
①央视“春晚”诞生在改革开放初期。
②央视“春晚”是电视综合文艺形式。
③央视“春晚”已经家喻户晓。
④央视“春晚”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节日文艺大餐。
⑤央视“春晚”成为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央视“春晚”这个诞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综合文艺形式,已经成为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的节日文艺大餐以及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14.阅读下面泰戈尔的一首小诗,然后概括其寓意。(4分)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凡事都要适度,掌握分寸,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15.(2013·安徽卷)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分)
李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恩,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小伙子,你讲的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路萍:也谢谢你,再见!
解析:对话,应是有问有答。①处应是李华指出路萍闯红灯的行为;②处应是李华指给路萍看很多人都在遵守交通规则;③处应是李华在讲解道理,可以是闯红灯的危害,以及遵守交规的必要性等。[]
答案:①阿姨,您好!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
②有很多行人都是等绿灯亮了才过马路的。
③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为了您和家人的平安幸福,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
六、作文(60分)
16.(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平衡,是一个考生都很熟悉的话题,也是一个让考生有话可说的话题。现实中,每一个人都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谁都会面对生命中的得与失。从“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到“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平衡关系,学累了,想累了,做累了,打打球休息一下,唱唱歌娱乐一下,画画画儿调剂一下,整个身心不就平衡了吗?理解了这一点,这篇文章的立意也就清晰了。只要能够围绕“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进行思考,就能准确立意。
本题如果从正面论述,容易展示出积极的思想,素材选择面也宽泛;而从反面立意,则需要避免一味地揭露社会阴暗面,愤世嫉俗,导致文章思想偏激。
【例文】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一盏香茗,香味绕梁。禅房花木,红烛灯火。花开花落,云摇影动。梧桐槲叶,胭脂水影。这些,都是平凡的生活,都串起我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渴望有一天它们会像清晨睡卧叶尖的水露,不会坠落尘世。我渴望有一天它们会像黄昏的鸟鸣、秋日的落叶,归于平淡清澈。总之,我渴望一种内心平衡的生活。
池花对影,沙鸟掠浅。静握那一瞬间淡淡的平衡,让生活璀璨的星光点燃黑夜。这时,平衡如惊鸿似脱兔,平衡如满月似处子,平衡也似弱柳拂风、娇花照月。
你嗅得到远处的麦香,你听得到花开的声音,你感觉得到春天的温暖,你体味得到生机和释放。你平衡了周围的景与情,阳光与阴暗,花香与寒霜,便可信步人生,从容取舍。走得不疾不徐,感知着一路的春色,放帆于苍茫的海洋。
平衡,花开一瞬的短暂与古老千年的恒久,各取所需。将生命中集聚的灵气在一瞬间释放,似绝美的荆棘鸟的绝唱,在一瞬间天地为之震颤。这是生命绝美的一瞬间,将这一瞬间放大放慢,则历经千年,尚有余温,晶莹圆润。人们感叹花开一瞬的壮美,也赞叹执著千年的永恒。
平衡,舒缓了冬的严寒与凛冽,诞生了清凉空旷的秋,似一幅泼墨山水画,大片的留白与墨色结合,意韵悠然。
平衡,斑驳了生活的青铜,时间的痕迹与历史的痕迹相融相生,在幽幽铜绿间,诉说着一段段过往,一段段传奇!时间的车轮在其身上轧过,非但没有毁灭它,反而构造了一种新的平衡,在一缕缕的古意幽香中,能探知到历史的韵味与芬芳。
平衡,让大江东去的豪放与梧桐夜雨的柔情互相唱和,让落雪苏州与滴雨小巷相融相知,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共存共荣……
锦绣山河,万里峥嵘,黄沙秋池,一种平衡平淡的生活,掬满一池幸福的水,让我的生活归于平衡,安于浅淡平凡。
点评:文章从正面立意,选取“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为题,以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文中,作者没有选用名人素材,而是选取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素材为写作对象。每一个素材,都调动一种自然韵味,给人一种陶醉之感。同时,作者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以文雅的语言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出唯美的意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