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8 23: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3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重点)
2.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开浪漫主义的先河。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预习检测
读一读
死抠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huò
kōu
cūn
càn
怡情
统筹
藻饰
狡黠
马南邨
诘难
要诀
蒸馏
劝诫
王粲
滞碍
吹毛求疵
豁然贯通
预习检测
读一读
练达
枝节
涉猎
聪颖
高谈阔论
味同嚼蜡
诸如此类
狂妄自大
开卷有益
liàn
zhī
liè
kuò
jiáo
zhū
wàng
juàn
yǐng
预习检测
多音字


jué
jiáo
hào
hǎo
好读书
读好书
味同嚼蜡
咀嚼

juàn
juǎn
书卷
翻卷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怡情】
【傅彩】
【观察】
【文采藻饰】
【学究】
【诘难】
【味同嚼蜡】
使心情愉快。
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问,为难。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
【练达】
【要诀】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不通畅。
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重要的诀窍。
预习检查
读书有好处。
极端的自高自大。
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词语解释
成语积累
【高谈阔论】
预习检查
【吹毛求疵】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不求甚解】
【豁然贯通】
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发表了哪些见解。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
整体感知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了读书这一主题。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的价值
(3)
(2)
(1)
精读细研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的目的
正面论证
读书费时过多
文采藻饰太盛
全凭条文断事


学究
反面论证
精读细研
2.读书与经验有怎样的关系?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么做呢?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关系:
怎么做:
精读细研
3.作者在论述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比喻论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精读细研
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精读细研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方法指导
精读细研
作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能够突出事物的对比性,也就是说这种对比,可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X与Y的对比,鲜明、有力地证明了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对比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方法指导
精读细研
1.读书时应注意什么?
读书的注意事项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不可只为寻章摘句,应推敲细思
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强了语势。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精读细研
2.作者提到读书的方法有哪些?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论述的?
读书的方法
选读
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
浏览
精读
摘要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比喻论证。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精读细研
1.读书的价值有哪些?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作者是怎样论证读书的价值的?
首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作用,然后归纳出论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接着运用比喻论证,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运动袪除身体百病一样;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作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的价值
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徜徉于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读书的方法,或浏览,或泛读,或细读,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爱好,读书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每种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认为应该“咀嚼消化”,读得“深”一点儿。对于课外书,我认为可以泛读,增加阅读量,实现“海量阅读”的目标。但不管怎样,读书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广泛涉猎,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感悟二:《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写作特色
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3.运用对比说理。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1.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使所说的道理十分鲜明,读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立论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态度和
方法
读书的价值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第二课时
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作品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1.论证的方式:
2.什么叫驳论文?
知识备查
议论文知识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立论和驳论。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3.批驳的方法
(1)直接批驳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逻辑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知识备查
知识备查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整体感知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精读细研
1. 作者是如何批驳别人的观点的?
先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精读细研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合作探究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合作探究
3.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以及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4.《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做事流于表面,走马观花。
写作特色
细腻详实的道理论证和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
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地分析。如第8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此外,本文还列举了正反两面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如第5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6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
板书设计
把握实质
不拘表象
不求甚解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驳论
作分析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思路引导】
可以从两篇短文的内容、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角度寻找异同。
思考探究
内容:《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论述角度:《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写作方法:《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要明确“不要固执一点”的含义,把握什么是“前后贯通”,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思路引导】
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示例: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
积累拓展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水天同译《论学问》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与消化者;易言之,书有仅须部分读之者,有仅须涉猎然无须细玩之者,少数书亦有须全读者,而其读则必勤必细,必全神贯注。书甚至可由人代读,读后令作撮要,然此必限于书中之非重要内容,且亦必非重要之书;诚以过滤之书亦犹过滤之水,甚乏味也。
——高健译《说学》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曹明伦译《谈读书》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可分为四类:日常口语体风格、应用文体风格、艺术文体风格和个人的语言风格,各类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词汇、语法、语音和修辞手段等风格要素。
语言风格
方法拓展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中考真题)阅读《如梦令》,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真题演练
【参考答案】
这首词用词简练,如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