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4 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预习检测
读一读
chóu chàng
gài
zhì
ǎi
xuàn
yǔ
cǎn
yí
kuí
惆 怅
气概
真挚
暮霭
渲染
赋予
颐和园
惨淡
夔门
意境
身临其境
lín
jìng
预习检测
读一读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xiōng
mù
lüè
多音字
预习检测
柏
bǎi
bó
柏树
柏林
横
héng
hèng
横幅
横行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
伤感,失意。
整体感知
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精读细研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精读细研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精读细研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精读细研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精读细研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说一说:第5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5段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
精读细研
肯定的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说一说: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精读细研
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谈谈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精读细研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掌握了相关的论证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把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
合作探究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示例:
合作探究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精读细研
2.请你结合第7自然段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合作探究
3.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合作探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合作探究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如实描绘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诱人的景,这就是意境。
感悟二: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
写作特色
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接着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写作特色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述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的观点,举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事例,充分地论证了寓情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文章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为了说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此外,作者还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与一位画家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画进行对比,阐明了长期观察对创造意境的意义,令人信服。
板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分析问题
阐释什么是意境
结论:
学会欣赏意境
提高欣赏水平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思考探究
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的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中考真题)诗词赏析。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真题演练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写的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墨竹图题诗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的意境,品味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积累拓展
【思路引导】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萧萧”两字使作者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亲民爱民的胸怀。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诗与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