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课件4)(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课件4)(共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11:14: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春夜洛城闻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走近作者
李白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晚宿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读诗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笛子的美称。
故乡,家乡。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品诗句
①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
②“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的游子们听,全句以主观写客观,表现出一种难以抒怀的心绪。
③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忽隐忽现,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入春风满洛城”
①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②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①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离别情。长安灞桥是有名的送别之地,唐朝时,灞桥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送。
②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探究
诵诗歌
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课后思考
① 还有哪些有关折柳赠别和闻笛思乡的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赠别
思乡
② 诗中出现“柳”“笛”意象,是否一定表示思乡之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惬意
闲适
搜集课外古诗,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