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1 孔雀东南飞并序 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能够读懂诗歌,结合小序概括文意。
2、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描写能够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一定是典型、真实、深刻的,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3、学生通过了解《孔雀东南飞》相关简介,以及封建时期的爱情故事,能够以古观今把握在任何时候,做事情不要极端,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题日。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常取首句为题,故有此名。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在思想和艺术上代表了乐府诗歌的最高成就。
这首诗所叙之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西汉初期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为封建君主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己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再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和爱情的青年身上时有发生,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但其美好的人格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则被人们永远铭记与讴歌。
(二)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不详,编者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时,任东宫学士,为当时宫体诗人,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被誉为“一代文宗”。其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编选《玉台新咏》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吾今且报府(“报”同“赴”)
(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
(4)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1)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手巾掩口啼(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3)晚成单罗衫(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卿当日胜贵(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5)槌床便大怒(名词作动词,拍,敲击)
(6)交广市鲑珍(名词作动词,买、购进)
(7)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8)仕宦于台阁(名词作动词,任官)
(9)头上玳瑁光(名词用作动词,发光)
(10)逆以煎我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11)足以荣汝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享受荣华)
(12)千万不复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4.古今异义
(1)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起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2)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3)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
(4)槌床便大怒
古义:坐具。
今义:睡觉的地方。
(5)再拜还入户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6)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训斥或从错误中得到认识。
(7)自可断来信
古义:使者,指媒人。
今义:寄来的书信。
(8)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处置。
今义:对有错之人做出处罚决定。
(9)便可作婚姻
古义:结为亲家。
今义:结为夫妻。
(10)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11)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往来通达。
(12)郁郁登郡门
古义:繁盛的样子。
今义:不高兴。
(13)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常指奉承、拍马。
5.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本义:公公和婆婆。 文中义:专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
本义:劳作和休息。 文中义:专指劳作。
(3)我有亲父兄
本义:父亲和哥哥。 文中义:专指兄长。
(4)我有亲父母
本义:父亲和母亲。 文中义:专指母亲。
(5)逼迫兼弟兄
本义:弟弟和哥哥。 文中义:专指兄长。
6.文言句式
(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表示判断)
译文: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
(2)非为织作迟。(判断句,“非为”表否定判断)
译文: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
(3)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译文: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
(4)今日被驱遣。(被动句,以“被”为标志)
译文:但今天还是要被驱赶。
(5)渐见愁煎迫。(被动句,以“见”为标志)
译文:渐渐地被忧愁煎迫。
(6)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句,“何言”即“言何”,疑问代词作
宾语,宾语提至动词前)
译文: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
(7)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句,“相”偏指“你”,作“负”的宾语)
译文:我向天发誓永远不会辜负你!
(8)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
己怎么样,“见录”即“记着我”)
译文: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9)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庭树”应置于动词“缢”前)
译文:也自己在庭院中的树上吊死。
(10)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台阁”应置于动词“仕宦”前)
译文:在大官府任职。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5-7段):述宴后余事
四、学习课文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作用:
暗示文中别离情节;奠定全文悲哀基调;引起下文。
表现手法:
比兴。
2.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很多同学为刘兰芝鸣不平,请大家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课文中找一找,刘兰芝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
第2段:表现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勤劳能干及果敢坚强的品格;
第9段:表现刘兰芝的美丽镇静、坚强;
第10段: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友爱;
第12段:表现齐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第30段:表现刘兰芝忠于爱情,性情刚烈。
3.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或是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体现刘兰芝的美好品质的呢?
明确:
语言描写;动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4.有着这么多美好品质的刘兰芝应是众多男子心目中的佳偶,但却被焦母驱谴回家,这是为什么?
明确:
(1)刘兰芝过门后多年不育,依照封建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许是原因之一。
(2)两家门第不登对。
(3)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看出刘兰芝没有很好地遵从封建礼教那些繁文缛节以及“顺父母”等妇道要求,婆媳关系紧张。
(4)焦仲卿和刘兰芝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甚宜其妻”,引起焦母的妒嫉,故仇视刘兰芝。
5.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应视为奇耻大辱,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却有许多人登门提亲,包括比焦仲卿富有且地位高的县令和太守呢?文章重墨描写迎娶兰芝的场面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达,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不过,西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汉魏时期妇女再婚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人品才貌出众的女子。如西汉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时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作说客,东汉末年祭文姬初嫁卫仲道,再嫁匈奴人,后嫁董祀;孙权纳寡妇徐夫人为妃等。到北宋周敦颐、程颐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影响不很大,到南宋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朱熹不遗余力地推行控制了知识分子的观念,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2)东汉建安年间,士族制度开始萌芽,门第观念已经存在,诗歌中刘兰芝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及刘兄认为兰芝再嫁给太守儿子“否泰如天地”,可见其家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也不佳,因而刘兰芝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焦仲卿的婚姻应是“门不当,户不对”。诗中的县令和太守都是深受儒家浸染的封建官员,社会地位也相对提高一些,因此他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被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媳妇的。
(3)这个情节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百姓的美好意愿,突出了兰芝无辜被谴,更好地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
6.刘兰芝的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试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明确:
(1)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了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显出她的善良、懂礼。
(2)刘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焦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焦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她以死捍卫了自己与焦仲卿的爱情。
(3)刘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从诗歌一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来看,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有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焦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刘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刘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刘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同时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刘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刘兰芝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7.刘兰芝和焦仲卿选择自杀来遵守各自的诺言,捍卫自己的爱情,那么在他们死后,焦母和刘兄真的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吗?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呢?
明确:
(1)焦母和刘兄性格粗暴,做事专横、武断,完全凭主观判断,根本不体会儿子和妹妹的想法感受,他们在诗中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决不可能低头认错的。焦母甚至会认为是兰芝害了自己的儿子,这份仇恨是不可能化解的。
(2)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悲剧遭遇是令人同情,诗歌安排这样的结尾是融入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相类似的有“牛郎织女”的结尾王母娘娘准许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搭桥让二人见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二人合葬双双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窦娥冤”中窦娥死前的三桩誓愿均一一兑现及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将坏人一一绳之以法;“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合葬,两家世代宿怨化解……
自我检测
1.下列加粗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汝岂得自由 B.槌床便大怒
C.哽咽不能语 D.可怜体无比
2.下列句中“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久久莫相忘 B.仰头相向鸣
C.嬉戏莫相忘 D.还必相迎取
3.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仲卿母所遣
A.自缢于庭树 B.渐见愁煎迫 C.何言复来还 D.非为织作迟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D.《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宋人郭茂倩编的《玉台新咏》。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B项,古义,古代坐具;今义,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C项,古义、今义都是“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D项,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2.答案:B
解析:B项中的“相”为“互相”,其他三项均偏指一方。
3.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被动句。A项,状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否定判断句。
4.答案:A
解析:B项,《木兰辞》为北朝民歌;C项,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D项,《玉台新咏》为徐陵所编,不是郭茂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