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3.1 蜀道难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诗歌主旨的分析。
难点:
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政治变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以此为题的歌曲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因而,诗中寄寓着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隐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誉。李白众体兼善,但最擅长写古风及绝句。前者多用乐府古题而自出新意,后者兼长五绝和七绝。他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李白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2.一词多义
(1)危:
A.危乎高哉:高
B.危如累卵:危险
C.正襟危坐:端正的
D.国危矣:危险
E.上屋骑危:屋脊
(2)去:
A.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B.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C.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D.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E.逝将去女:离开,离去
F.去死肌:除掉,去掉
G.大势已去:失去
H.汝可去:前去,到去
(3)坐:
A.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空
B.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C.何坐:犯罪,牵连治罪
D.满坐宾客:通“座”,座位
(4)绝:
A.可以横绝峨眉巅:越,渡
B.猿则百叫不绝:停止,消失
C.佛印绝类弥勒:很,非常
D.秦伏兵绝其后:截断/断绝
E.绝秦赵之欢:隔绝,阻隔
(5)道: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道路,名词
B.策之不以其道:途径、方法,名词
C.师道之不传已久已:风尚,名词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名词
E.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F.从郦山下,道芷阳间:取道,动词
3.古今异义
(1)危乎高哉(古义:高 今义:危险)
(2)但见悲鸟号古木(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
(3)尔来四万八千岁(古义:那,这指开国之初 今义:你,如此)
(4)连峰去天不盈尺(古义:相隔 今义:到)
(5)地崩山摧壮士死(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4.词类活用
(1)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2)砯崖转石万壑雷(砯:名词作动词,冲击;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西当太白有鸟道(西:名词作状语,在西面)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6)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8)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9)雄飞雌从绕林间(雄、雌:形容词作名词,雄鸟;雌鸟)
5.文言句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宾结构后置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四、学习课文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
“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
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
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
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
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自我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横绝峨眉颠 鱼凫(fú) 扪参(mén shēn)
B.天梯石栈 转(zhuàn)石 咨嗟(zī jiē)
C.以手扶膺 秦塞(sài) 萦(yíng)岩峦
D.所守或匪亲 猿猱(roú) 号(háo)古木
2.下列句中加粗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何陋之有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渡玉门关而来。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令人读后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4.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颠”应为“巅”;C项,“扶”应为“抚”;D项,“猱”应读“náo”。
2.答案:C
解析:A项,助词,的。B项,助词,的。C项,和例句相同,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3.答案:A
解析:“从诗人的角度”错,应是“从征人的角度”。
4.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解析:诗歌一共十二句,题干说是三幅图,可以平均分,即四句一幅图。概括图画内容时,要联系诗句的关键字眼。如第一幅图主要是写景,其作用和展现景物特点、表达情感有关。第二幅图中有“征战”“不见有人还”等字眼,可见与战争有关,且由景到人,因为在诗歌中间,所以其作用为承上启下。第三幅图中有“客”,有“归”,与思亲有关,其作用便是深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