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千古诗圣
经历一个朝代,见证唐朝盛衰,抒发社会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生命中坚守正直、忧患、无私,在唐诗史册中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的诗,是一部史,一段盛与衰、荣与辱的历史。他的诗,又是一种情,一种忧国忧民,怜悯苍生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诗圣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元稹《酬孝甫见赠十首》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韩愈《题杜工部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杜甫名句
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③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④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⑤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⑦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⑧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20分钟
1.字音识记
①柏树( ) ②阴森( ) ③黄鹂( )
④祠堂( ) ⑤频烦( ) ⑥衰鬓( )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3.词语解释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隔叶黄鹂空好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使英雄泪满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发展与提升
1.诗题为“蜀相”,诗歌首联、颔联却从祠堂写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本素材展台
怜杜甫
杜甫一生都在愁。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烽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消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他做不到。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不得好死”。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也是那无数没有“好死”的伟人之一。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全身僵硬、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他的死一点不像世人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正因如此才更使人为之心寒!伟人的陨灭竟无人知晓!而当杜甫的灵魂脱离那垂老软弱的躯壳时,也许不会感慨自身,反而会感叹民生之多艰吧。他就是这样的人,就算死也无法从愁中摆脱出来。那怀中的诗稿,如同啼血的杜鹃,诉说着绵绵无绝期的深愁……
当那颗不堪重负的巨星划过天际,当那个拄着拐杖的垂暮身影消失在愁雾中,他和这个凄凉的时代告别了。他用一枝被岁月磨秃的笔,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生的实践,告诉了人们,什么才叫“忧道不忧贫”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蜀相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①bǎi ②sēn ③lí ④cí ⑤pín ⑥bìn
2.答案:①祠堂 祭祀 ②衣襟 噤口 ③频繁 濒临
3.答案:①空 ②白白的 ③犹“频繁”,多次 ④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⑤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⑥指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 ⑦名传后世 ⑧可以相提并论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堂长存,虽今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堂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写祠堂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做铺垫。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2.答案: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得以施展。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地失落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他“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