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导学案(后面附全文)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预习要求】
1、要求学生结合下发的《边城》全文电子版,提前看完整篇小说,并概括出主要内容。
2、通读课文节选部分(第三至第六章),边读边整理生字词。
3、自主完成《阳光课堂》第40页-41页的自主预习部分内容。温馨提示:“新课助读”部分需要圈点勾画。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式导入
通过腾讯视频让学生观看凌子风导演的《边城》电影片段。
二、课文相关内容了解
(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作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描写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热爱。代表作品: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二)创作动机
(1)从边地走向都市的外来人,“成功者”表面的自负、“乡下人”潜意识的自卑,决定了沈从文微妙的创作心理。
(2)作为一个业已生活于都市的知识分子,沈从文总是以“乡下人”自居,时刻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省察和检视都市人。
(三)整部作品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解题
沈从文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以“边城”为题,一是说明故事发生在边城,二是说明自己崇尚和怀念自己生长的故乡,作者把边城的人生形式与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质朴真诚传统美德衰落和物欲横流、腐化浅薄风气的流行感到痛心,表达了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三、基础知识自测
给括号前面的字标音,并重点关注红色字体的字形
绊倒 蘸( )酒 茶峒( ) 手脚伶俐 干燥 洞穴( ) 缠裹 蓬蓬铛铛 老鹳( )河 戍军 长颈 脖颈 泅( )水 傩( )送 氽( )着 牛犊 鞶( )鼓 碧溪岨( ) 埋怨 喧阗( ) 镇筸( ) 棕榈( ) 敞坪 咝咝 俨然 角隅 抿( )起 拮据( ) 粽子 怏怏 ( ) 睨( )着 微驼 唢呐 呜呜喇喇( )
四、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概括内容。
读选段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章 时间 叙事方式 概括内容
第三章 第三个端午节 叙述 龙舟竞赛,引起对过去端午节的回忆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五、研读文本,深入鉴赏,梳理形象。
问题:结合课文,请分别分析翠翠和傩送的人物形象。
翠翠:
傩送:
六、布置作业
1、再读文章,体会翠翠朦胧的爱情,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分析翠翠的心理状态。
【参考答案】
三、基础知识自测
给括号前面的字标音,并重点关注红色字体的字形
绊倒 蘸(zhàn)酒 茶峒(dòng) 手脚伶俐 干燥 洞穴(xué) 缠裹 蓬蓬铛铛 老鹳(guàn)河 戍军 长颈 脖颈 泅(qiú)水 傩(nuó)送 氽(tǔn)着 牛犊 鞶(pán)鼓 碧溪岨(jū) 埋怨 喧阗(tián) 镇筸(gān) 棕榈 敞坪 咝咝 俨然 角隅 抿起 拮据(jū) 粽子 怏怏 (yàng) 睨(nì)着 微驼 唢呐 呜呜喇喇
四、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概括内容。
篇章 时间 叙事方式 概括内容
第三章 第三个端午节 叙述 龙舟竞赛,引起对过去端午节的回忆
第四章 第一个端午节 插叙、追述 翠翠巧遇二老傩送,产生莫名情愫
第五章 第二个端午节 补叙、追叙 巧遇大老天保,引起对二老的思念
第六章 第三个端午节 叙述 迎亲送婚花轿,引发翠翠情思
五、形象分析
翠翠形象:
原著中肖像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语言描写:“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心理描写:“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问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肖像、语言、心理描写, 天真、活泼、纯洁、美丽)
总之,翠翠是一个纯真率直、善解人意、朦胧美好、腼腆害羞、心思细腻、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即使吵架也是异常可爱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傩送形象:
傩送性格:善良、乐于助人、纯真、外向、朦胧的好感,通过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
语言描写:“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神态描写: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
侧面描写:1、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铺氽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技艺高超,顺顺作为父亲,陪衬儿子的)
2、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问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是二老问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他人的转述,体现了傩送善良,对翠翠的关心、朦胧的好感)
3、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技艺高超,他人的夸赞)
六、关于朦胧的爱情
朦胧的爱情:
两年前的端午节: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心理描写,害羞和沉默,懵懂的爱情)
一年前的端午: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
“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爷爷提到大老等事生气,恼火,对二老所在地的间接询问,暴露内心对二老的惦念和好感)
现在的端午:
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还对傩送念念不忘,想着他)
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动作描写,渴望爱情)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式导入
提示学生上一课我们通过分析翠翠和傩送的人物形象,体会到了爱情美,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文本,去体会作者笔下湘西边城的景物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二、分析湘西边城的特征。
本文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文中用了大量文字写小城淳朴的环境和民风民俗,下面请围绕上面两点进行鉴赏。
问题一:请学生们结合课本内容,找出相关文字,抓取意象,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边城的环境美,并概括出美的特质。
风景的特点: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一般有下面四种作用:
1.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渲染(营造)气氛。
2.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衬托人物性格、烘托(刻画)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3.环境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4.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烘托(深化)作品主题
问题二:走进湘西的边陲小城,你会被这里的民俗和民风深深地吸引,请结合文本,美读相关文字,并做分析。
民俗美:
民风美:
问题三:通过我们看到的景物美、民风美、民俗美,其实我们看到的是这里的人情美,这里的人情美不仅仅是翠翠和傩送的朦胧的爱情美,还有哪些?请找出来做赏析。
三、体会本文的艺术美
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1、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构筑在梦幻基础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仿佛一首抒情诗,一首诗意的田园牧歌,寄托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2、散文化小说:沈从文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他不注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重要作用。他的许多小说从交代环境开始,衍生人物和故事。沈从文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来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
3、插叙和补叙:
知识链接:认识插叙和补叙
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事件。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写包身工烧饭时插叙了“芦柴棒”名字的由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课堂小结:《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清丽的笔触,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边城》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因而被称为诗化小说。
四、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悲剧色彩”,该怎样认识这种说法?
2、《边城》是近乎纯粹的田园牧歌,写的几乎都是美好的人和事,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一种生活形态,不掺杂质;但是现实的湘西,普普通通,贫穷落后。所以有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描写不真实,歪曲了当时湘西农村的生活。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二、答题提示:
问题一:
环境美:湘西山城天朗、风轻、山清、水秀、清新秀丽、安静活泼、生机盎然、自然优美。
问题二:
民俗美:《边城(节选)》中作者没有对景物进行集中描绘,而是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每阅读一段文字的时候,这些景物便跳脱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读完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城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朱红色的船、划船的红布包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明朗的天气、白塔、白云、黄狗、岩石……边城,水乡,纯净自然、明净秀丽的湘西风景画。
2.风俗美:小说充满湘西异域风情,特别注重对风俗的描写。
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中秋节:男女对歌
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
“两个新年却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
“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三、民风美:爷爷——乡邻
船总顺顺:豪爽有担当,互助友爱、淳朴仁爱,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乡邻:互相帮助,友爱善良,热情真诚
于是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但那替手对于看龙船已无什么兴味,却愿意同老船夫在这溪边大石上各自再喝两杯烧酒。老船夫十分高兴,把葫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一个。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那人却在岩石上为烧酒醉倒了。
老船夫:忠于职守、重义轻利、善良仁厚的老人。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
“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龙头大哥顺顺帮助他人的责任感;傩送热心助人,托人送翠翠回家;爷爷坚持不要过往商人的钱,商人坚持给爷爷钱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们尽管物质条件不同,但品性都是质朴、纯真、善良的,以诚相待,相互友爱。这里的民风是淳朴、和睦安乐、祥和安定的。
四、主题思想: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悲剧为线索,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四、布置作业 具体见《阳光课堂》的“合作探究”部分。
边 城 沈从文
一
湘西边境小山城“茶峒”,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有户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公家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人依然塞到那人手里:“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便把这些钱买成茶叶和草烟,给过路人解渴解乏。
老人七十岁。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已经五十年了。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恋爱,军士约她私奔。但一个违悖军人的责任,一个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军人无奈服了毒,女的待到生下小孩,吃冷水死去了。
这遗孤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老船夫便为她取名 “翠翠”。
翠翠天真活泼,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误事。
日常生活,祖父与翠翠逗黄狗;或翠翠与黄狗听祖父说故事;或祖父与翠翠,各用竖笛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独自去横溪渡人,翠翠于是喊着:“爷爷,我吹,你唱!”爷爷便很快乐的唱起来。
有时过渡的是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作渡船夫,让船缓缓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目送这些东西走远了。独自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或采野花缚在头上,扮新娘子。
二
茶峒凭水依山筑城,临水设码头。贯串码头有一条河街,河街边是有吊脚楼。
河水历史上叫酉水,新名叫白河。
掌水码头顺顺,曾在营伍中做什长。因脚疯痛,回家乡用积蓄的钱,买了一条白木船,租给穷船主,代人在茶峒与辰州之间装货。运气好,半年船没出事就用赚的钱,讨了个略有产业的白脸黑发小寡妇。数年后,有了大小四只船,一个铺子,两个儿子了。
顺顺大方洒脱,公正无私,喜欢交朋结友;脚有点小毛病,却能泅水。
大儿子十八岁,小的十六岁,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年纪长的,像爸爸,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年幼的近于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
父亲稍稍溺爱第二个儿子,把长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傩送。意思是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龃龉处,至于傩神送来的,人便不能轻视了。傩送漂亮,诨名是“岳云”。
三
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角画王字,家家吃鱼吃肉。午饭后,全家出城看划船。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让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捉鸭子。
掌水码头顺顺是泅水高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傩送十二岁时,潜水到鸭子身边,忽然冒水而出,捉到鸭子,爸爸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了。”
端午划船,恰好天保要过川东龙潭送节货,参加的只有傩送。
鼓声传到渡头,翠翠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迷人的鼓声,把她带到了过去的节日里。
四
两年前的五月端阳,祖父带黄狗与翠翠进城看划船。进城前一天,祖父请城中老熟人代看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玩。
但祖父想换老熟人看热闹,对翠翠说,“我到别处有事,赶回来陪你回家。”老熟人对看龙船没兴味,却愿意再喝两杯烧酒,结果醉倒了。祖父不便离开,河边的翠翠急了。
天快黑了,翠翠站在石码头边等祖父。
河面好象有一只白鸭浮着,一个人还在追鸭子。那白鸭向翠翠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那鸭子将近岸边时,水中人已把鸭子捉到手了。
翠翠的黄狗叫了,那人注意到翠翠,知道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后,就请她到点灯的楼上去。翠翠误会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那男的听出了,便说:“你不愿意上去,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
黄狗汪汪的吠起来,那男子走上河街去了。翠翠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告诉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以为是要狗莫向好人叫,笑着不见了。
一个长年送翠翠会家。翠翠知道是傩送二老派他送翠翠回去。
这事使翠翠沉默了一晚。
五
两年过去了。
这两年的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热闹,但总不如那个端午经过的事甜美。
上年端午,忽然下雨。祖孙二人与黄狗,到顺顺吊脚楼上避雨。
这一次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后,爷爷称赞了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顺顺与祖父谈话,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人家。祖父快乐的夸了翠翠,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翠翠打火把。祖父说:“顺顺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祖父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生你的气!”
六
远处鼓声又响起来了。翠翠问祖父,祖父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上川东去,还问你。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祖父一问,翠翠却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七
到了端午,三天前祖父同翠翠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去顺顺吊脚楼看热闹。翠翠答应了。但过了一天,翠翠又翻悔,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
翠翠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说到关于新嫁娘的事,喜欢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喜欢听人唱歌。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害羞说:“在看水鸭子打架!”
祖父以为翠翠长大了,得让翠翠有个着落。
天保大老过溪时,与祖父谈话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再过两年,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
祖父用微笑奖励这种自白。
大老又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茶峒人的歌,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
八
初五大清早,祖父上城买过节的东西。
翠翠想象祖父会到码头上,水手们抓出一把红枣,递给老船夫。祖父回家被翠翠埋怨时,这红枣便成为祖父与翠翠和解的东西。祖父一到河街上,有许多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祖父会嚷着“我带了那么一大堆,回去会把老骨头压断”。走到卖肉案桌边去,他想“买肉”,人家却不愿接钱。他会把钱预先算好,猛的把钱掷到大而长的钱筒里去,攫了肉就走。卖肉的称肉时总选最好的一处,且把分量加多,他却说:“喂喂,大老板,我不要你那些好处!腿上的肉是城里人炒鱿鱼肉丝用的肉,莫同我开玩笑!我要夹项肉,我要浓的糯的,我是个划船人,我要拿去炖葫萝卜喝酒的!”
翠翠还知道祖父必到河街上顺顺家里去。
有母女二人穿了新衣、新油过的钉鞋上城,那母女显然是财主人家的妻女。翠翠发现女孩子手上还戴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儿歆羡。船傍岸后,妇人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翠翠忘了祖父的规矩,见一行人将翻过小山时,翠翠忙又追上去,在山头上把钱还给那妇人。
九
祖父回来,却不见了酒葫芦。原来葫芦被顺顺大伯扣下了。
两人刚把新买的东西搬运到家中,送酒葫芦的就来了,翠翠觉得送酒葫芦的,是个熟人。祖父喊翠翠陪客,翠翠反而不上岸了。
来客言归正传:“伯伯,你翠翠象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
撑渡的说:“二老,这地方配受人称赞的只有你,人家都说你好看!”
二老想走了,翠翠把船拉动时,祖父装作埋怨神气说:“翠翠,你不上来,难道要我在家里做媳妇煮饭吗?”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
“翠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你们快吃饭,一同到我家里去看船。”
翠翠回转家中,祖父笑着说:
“翠翠,你不记得你前年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要让大鱼咬你吗?”
翠翠明白了,却仍然装不明白问:“他是谁?”
“你想想看,猜猜看。”
“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
“顺顺船总家的二老,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啊!”
十
船总顺顺家派人作替手,顺顺把他们请去吊脚楼,早上过渡的乡绅妻女,受顺顺家的款待,占据了最好窗口。
祖父与熟人看新碾坊去了,熟人说中寨王团总花七百吊大钱造碾坊当作女儿的妆奁。又记起大老托他的事来。说起顺顺家大老如何在人家赞美翠翠,如何托他来探听老船夫口气的事。老船夫很高兴,就说:“‘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正正经经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岨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三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掉不吃掉,不用你管!”“狗,狗,你也看人叫!”想起狗,翠翠才注意到自己身边那只黄狗,已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便离了座位,在楼上找她的黄狗。
翠翠听到人家正说些什么话。
有人问:“二老怎么样?可乐意?”
有人就轻轻的说:“二老已说过了,不必看,不想作碾坊的主人!”
“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
翠翠在河街上一个木行前恰好遇着了祖父。
老船夫说:“翠翠,我看了个好碾坊,碾盘是新的,水车是新的,屋上稻草也是新的!水坝管着一绺水,急溜溜的,抽水闸时水车转得如陀螺。”
翠翠询问祖父,“爷爷,谁得到那个碾坊?”
“岳云二老!”祖父说了又自言自语的说,“有人羡慕二老得到碾坊,也有人羡慕碾坊得到二老!”他还想说,“二老捉得鸭子,一定又会送给我们的。”话不及说,二老来了,站在翠翠面前微笑着,翠翠也微笑着。
十一
掌水码头顺顺,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来了。
马兵把话说完,就问祖父的意见。老船夫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她自己主意怎么样。”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问我愿不愿。”
翠翠怯怯的望着老祖父,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翠翠明白了,原来做媒的是大老!翠翠心中乱乱的,想赶去却赶不去。
十二
那做媒的不久又来探口气了,祖父又同翠翠谈了一次,却依然不得结果。
在船总顺顺家,天保大老的事被二老知道了,傩送二老也让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兄弟同时爱上了撑渡船的外孙女。
二老说:“你不必——大老,我再问你,假若我不想得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
那大哥真着了一惊,“我相信的,你说的是真话!”
二老把眼睛望着他的哥哥,很诚实的说: “大老,相信我,这是真事。我早就那么打算到了。家中不答应,那边若答应了,我当真预备去弄渡船的!——你告我,你呢?”
“爸爸听了我的话,要杨马兵为我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大老说。
二老想了个主意,两兄弟月夜里同到碧溪岨去唱歌,莫让人知道是弟兄两个,两人轮流唱下去,谁得到回答,谁便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
十三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想象她出走后,祖父到后如何无可奈何的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两人吃饭时,祖父提到了翠翠的母亲。说了些母亲的乖巧处,同时说到母亲性格强硬处,翠翠神往倾心。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翠翠母亲爱唱歌,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砍竹子,一个在渡船上拉船。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十四
老船夫做事累了,翠翠哭倦了睡了。祖父听到对溪高崖上有人唱了半夜歌。
老船夫以为是天保大老,便到城里见到了大老,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但老船夫错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因为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就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知道不是敌手,就不开口了。老船夫这才知道是二老晚上唱的歌。
十五
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留下傩送二老在家。
十六
二老却从此不再到碧溪岨唱歌。老船夫找二老,遇着为大老作保山的杨马兵。杨马兵说:“天保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
船总顺顺见到老船夫说:“老伯伯,那件事情吹了吧。天保大老已经坏了!”
老船夫两只眼睛红红的,船总顺顺说:“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
老船夫请马兵试大兴场的烧酒,就告诉杨马兵二老过碧溪岨唱歌的事。
那马兵听到后便说:“伯伯,你是不是以为翠翠愿意二老……”
话没说完,傩送二老来了,见了老船夫就回头走。杨马兵就喊他说:
“二老,二老,你来,有话同你说呀!”
二老站定了,说:“什么话?”
老船夫指着新碾坊说:“二老,听说那碾坊将来归你!我来守碾子,行不行?”
二老不作声。老船夫讨了个没趣,很懊恼回了碧溪岨。
祖父说:“翠翠,天保大老驾油船下辰州,掉到茨滩淹坏了。”
翠翠最先好象全不在意。祖父又说:“天保当真死了!二老生了我们的气,以为他家中出这件事情,是我们分派的!”
翠翠心中极乱,哭起来了。
十七
二老过渡时,老船夫说起有人唱歌。
那年青人说:“我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一晚的歌!”
老船夫窘住了,口中结结巴巴的说:“这是真的……这是假的……”
老船夫说:“二老,我听人说你不要碾子要渡船,这是杨马兵说的,不是真的吧?”
那年青人说:“要渡船又怎样?”
老船夫高声叫着翠翠,要她下溪边来。二老等了一会,就走了。
脚夫开了口:“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要做他的孙女婿?”
二老说:“我想弄渡船。只是老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十八
祖父呢,明白翠翠不讨厌二老,却不明白那小伙子二老怎么样。
傩送二老回到了茶峒。翠翠好象听人嘶声喊过渡,看见是傩送二老同他家中的长年!便回头向山竹林里跑掉了。
老船夫见到翠翠走去,故蹲在那高岩上不理会,但二老喊过渡来了。老船夫惊讶的喊叫:“呀,二老,你回来了!”
年青人很不高兴似的,“回来了。——你们这渡船是怎么的,等了半天也不来个人!”
“我以为——”老船夫四处一望,并不见翠翠的影子,只见黄狗从山上竹林里跑来,知道翠翠上山了,便改口说,“我以为你们过了渡。”
十九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前途不利。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
中寨有人来探顺顺口风,想明白二老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中寨人到碧溪岨过渡时,却告诉老船夫说,“小伙子说: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就决定要碾坊吧。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这小子会打算盘呢。”
中寨人又抢着说:“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会淹死在水里!”
几天后的午后,老船夫到河街顺顺家里去。
“什么事?”船总问着,似乎明白他要说的话。
“我听一个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事?”
船总见老船夫眼睛盯着他,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有这事。”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的问:“二老呢?”
船总说:“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
二老下桃源,是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
船总语气略粗的说道:
“伯伯,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酒了,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
二十
夜间落了大雨,渡船不见了,白塔不见了,祖父死去了。有个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过渡知道老船夫死了,进城去报信。河街上船总顺顺带了副白木匣子,向碧溪岨撑去。杨马兵编了个筏子,作为临时渡船。
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见了翠翠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不要发愁,一切有我!”下午入了殓。
杨马兵说道:“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
二十一
老马兵在碧溪岨陪翠翠,翠翠仍然同黄狗弄渡船。船总接翠翠家里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杨马兵上五十岁了,说故事的本领比祖父高,做事又勤快又干净,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不由得不苦笑。
两人谈祖父有关的事,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明白了祖父活着时没有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着哥哥的死,且得不到翠翠理会,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自己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船总顺顺请马兵进城,商量让翠翠作为二老的媳妇,马兵以为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说过,又为翠翠主张,以为名分不妥,不如在碧溪岨等二老驾船回来。
碧溪岨的白塔坍了,渡船上放个大竹筒,让过渡人自由投钱。冬天,白塔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