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乐清市育英学校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独家】乐清市育英学校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6 21:3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 反复诵读,读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积累字词,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1、展示《马价十倍》的文言小故事。
师问:为什么马价涨了十倍?
明确:因为伯乐去看了它。
2、师问:那为什么伯乐看过了之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关于千里马的文章,韩愈的《马说》。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遍朗读,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请3个学生分别朗读,学生评价。
再齐读。
2、第二遍朗读,自由读。要求结合文下注解疏通全文。
3、课堂质疑。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
4、小组竞赛:
(1)师:这些字义你知道吗?Ppt:
1、美不外见 见通现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共同点:都是通假字
(2)师:这些字的读音你会读吗?Ppt:
1、一食或尽粟一石(sù)(dàn)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3、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lì)
(3)师:这些字你能理解吗?
1、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2、虽有千里之能 即使
3、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的 4、骈死于槽枥之间 并列
(4)师:你能区别这些字的意思吗?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做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2、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可以)
3、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揣测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用文中的话回答:
以文代言的方式分析内容
1.师:在刚才那个《马价十倍》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伯乐对于千里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韩愈在《马说》里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哪句话?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中的千里马遇到伯乐了吗?没有伯乐,千里马遭遇会怎样?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去形容文中的千里马,你会用哪个词?
可怜、不幸……
2.千里马有怎样不幸的遭遇?
明确: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让学生找出句子说一说,口头翻译。朗读。
3.千里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幸的遭遇?
明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让学生找出句子说一说,口头翻译。朗读。
追问:“不知其能千里”的食马者又是如何对待千里马的?
明确: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让学生找出句子说一说,口头翻译,字词落实。朗读。
4.对于这样的食马者,作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明确: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让学生找出句子说一说,口头翻译,字词落实。
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呜呼!——无奈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讽刺、愤慨、控诉
5.师: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请同学选择自已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大声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
师: 能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吗
师:去掉“也”字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师:全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韩愈写此文就是为了说“马”吗?
文章中的千里马有什么比喻义?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四、介绍文体“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托物寓意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也学过,比如《爱莲说》
五、主旨探究:
你觉得韩愈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读其文,知其人
介绍韩愈及《马说》背景,学生说说。
Ppt: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再读。
六、争鸣: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韩愈、苏秦、陶渊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