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堂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堂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08: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堂同步练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某班级学生在排练一幕历史剧时,其中一位同学把一件黄色的衣服披到另一位同学的身上,叩头并高呼“万岁”。该桥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五代十国 D.陈桥驿兵变
2.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3.“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增加科举考试的取士名额
4.北宋在知州以外设通判一职,原意为“州府之政,无不统治”,时人则根据其实际职能称之为“监州”。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控制财政大权
C.制约地方长官 D.分化宰相事权
5.下面为北宋前四朝宰相人数统计表,可用于说明宋代( )
时间 宰相人数
太祖朝 6
太宗朝 9
真宗朝 12
仁宗朝 23
A.君臣关系融洽 B.宰相制度完善
C.政治日益腐败 D.宰相权力逐渐削弱
6.宋朝有赵氏四兄弟,老大赵平拥有商人般的精明,老二赵安读书十分勤奋,很可能踏上仕途,老三赵富擅长陶瓷制作,老四赵贵爱好种植水稻。在当时,他们四兄弟中最受社会尊重的是( )
A.老大赵平 B.老二赵安 C.老三赵富 D.老四赵贵
7.宋代选官用官,非科举出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身者可越级转官。科举高第者,往往不到十年即可升为宰相、副幸相。这种现象( )
A.使权贵退出政治舞台 B.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
C.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D.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8.以漫画形式呈现历史,能使历史更生活化和富有生动性。下面漫画中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北宋( )
A.在地方设转运使,财赋收归中央 B.文官得到重用,但政治机构重叠
C.地方官吏冗余,办事的效率低下 D.地方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多数
9.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10.宋朝负责管理军事有关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筛选。这种制度设计旨在( )
A.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B.明确分工,提高效率
C.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D.便于训练,提高军力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北宋初年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以达到“分权制衡”的目的。请分别以相关史实说明。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而采取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军事方面有何影响
材料三: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是如何解决的。(补充表格即可)
领域 措施
经济
军事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D 6.B 7.B 8.A 9.A 10.A
11.答:(1)史实:在中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
(2)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情况的发生;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3)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