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4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 “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界、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和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阈: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 “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黄庭坚的《演雅》是一首动物讽喻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伯劳饶舌世不问,鹦鹉才言便关鏁,春蛙夏蜩更嘈杂,土蚓壁蟫何碎琐。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闭似我。”该诗前面描写了几十种虫鸟,写得宏伟万象,如天马行空,最后两句“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却峰回路转,让人恍然明白,确有醍醐灌顶之意,给人以跳跃感,颇具丰富深邃之审美趣味。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伊曼纽尔 ·康德认为,笑为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诗人善用各种言辞吊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连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前三联多角度呈现水仙花,用语典雅,引用典故;末句却宕开一笔,抛开水仙,跃至“出门一笑大江横”,与前联意境转折,打断连贯逻辑,诗歌整体意境及语言风格构成错位与跳跃,使人感觉奇怪,令人发噱,谐趣横生。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等具有引领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
B .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大众文化发展,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的创作中,使其不受排斥。
C . 俳谐诗并非纯粹追求语言风趣,其中不乏对民众心理需求的考虑,民众乐于接受。
D . 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能体现对生活及其谐趣所追求的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作家、民众、俳谐诗中的哲理和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俳谐诗兴盛的原因。
B . 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
C . 作者举黄庭坚的《演雅》一例证明了俳谐诗除了追求打诨效果外往往还包含哲理意味。
D . 作者从心理期待与语言逻辑的两个角度论证了俳谐诗的产生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词名家的俳谐诗以其罕见的气象、境界、格局使得宋代俳谐诗具有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B . 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在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对读者进行启迪。
C . 如果俳谐诗面对喧嚣的大众文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
D . 俳谐诗呈现的多样化的文人审美趣味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缘和地缘
①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 生于斯,死于斯 ” 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 树苗 ,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②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儿谣里 “ 摇摇摇,摇到外婆家 ” ,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 “ 外婆家 ” 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 “ 细胞分裂 ” 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高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住上分裂。 ——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③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平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 “ 揉乱了的欧洲 ” 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是显著。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 “ 江夏费 ” 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 “ 血缘 ” ,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 “ 血缘的空间 投影 ” 。
④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 种子 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 “ 客边 ”“ 新客 ”“ 外村人 ” 等的人物。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 “ 新客 ” 或 “ 客边 ” 的。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1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 “缘”字与文中“血缘”的“缘”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缘 木求鱼
B . 不解之 缘
C . 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
D . 自 缘 身在此山中
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 “树苗”指从原先的家族繁殖出来的人口;文中借“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说明血缘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 . “细胞分裂”意思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生存压力的增大,稳定的社群中会有人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活;文章借此说明乡土社会也存在流动。
C . “投影”意思是籍贯只是血缘关系在空间上的反映和投射;文章借此说明乡土社会中地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量的关系。
D . “种子”指离开老家、漂泊到别处谋生的人;文章借“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说明乡土社会中人们不愿意在新的地方真正扎根。
3 . 传统乡土社会中血缘占主导的情况,在当代社会中既有存续,也有变化。请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 1980 年 “ 春运 ” 一词正式见诸《人民日报》,成为专有名词。 2019 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近 30 亿人次。 2021 年,由于疫情影响,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东等多地发出春节期间 “ 非必要不返乡 ” 的建议,倡导就地过节。北京某街道社区举办了 “ 谢谢不回家的你 ” 主题活动,辖区企业积极响应,为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和留京过年的居民送去节日的温暖。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 “ 言有尽而意无穷 ” 。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 “ 书画同源 ” 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撞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 “ 虚实交融 ” 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 “ 向往山林 ” 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 “ 山水比德 ” 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 “ 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 。
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 “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 “ 神似传情 ” 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
(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B . 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
C . 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
D . 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上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 “表现”,西方则侧重“再现”。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
B . 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美的不同体现。
C . 本文论证手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D . 本文论据详实可靠,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水画与古典诗歌一样强调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书画同源”观点的有力佐证。
B . 山水画要想在尺幅间呈现出无尽意蕴,一定离不开创作者对自然的领悟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C . 山水画中很少再现云雾、天空等,因为这些自然景物常给人死气沉沉之感,缺乏空灵美。
D . 《寒江独钓图》以老翁独坐一叶扁舟垂钓,并以淡墨数笔勾出水纹,体现了艺术的 “留白”。
4、
八、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小议 “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 出于义务 ”,而不是“ 合于义务 ”。“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1 . 从上下文看,第 ⑦段两处加点词中的“义务”分别指的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2 .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是一种“伪善”。
B . 孔子的学说和康德的学说,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 “己”字。
C . “伪善”的观念相信,动机上的善是行为本身的善的必要条件。
D . 作者认为,现代世界应该弃绝 “伪善”的观念。
3 . “做买卖童叟无欺”这个例子在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4 .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名著阅读(共1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 “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 “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 “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 “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1 .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 . 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 . 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D . 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 .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 “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 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B . 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C . 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D . 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 “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3 .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 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B . 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C . 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D . 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4 .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B . 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C . 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D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 .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 “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1 . A
2 . B
3 . A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错误,依据第二段“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可知,苏轼、黄庭坚等不是“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而只是称得上是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故 A 项曲解原文。
故选 A 。
2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错误,依据第三段“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可知,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众多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创作。故 B 项论据论点对应关系分析错误。
故选 B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在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对读者进行启迪”错误,文中说的是“俳谐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让人发笑”;
C. “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错误,这属于无中生有,第三段只是说“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而且“如果……就”的表述太绝对化;
D. “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错误,文中是说“折射出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A 。
2、
1 . B
2 . D
3 . 示例一:
存续:当下社会,血缘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大量在外务工、求学的人,春节时仍要返乡与家人团聚。
变化:血缘与地缘出现了真正的分离,越来越多的人离乡外出务工、求学,并结成了新的地方社群。
示例二:
因为疫情无法回家,人们通过社区活动来体验春节的氛围。其中,既体现了血缘的存续,即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格外重视国家团圆;也体现了一定的变化,即人们能在地缘关系中感受到人情温暖。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血缘”的“缘”是发生联系的机会的意思。
A .沿着,顺着。
B .发生联系的机会。
C .沿着,顺着。
D .原因。
故选 B 。
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 . “说明乡土社会中人们不愿意在新的地方真正扎根”错误。结合“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分析,“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说明乡土社会中,离开老家漂泊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虽能设法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立足下来,但很难融入进去。
故选 D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的能力。
题干提示 “在当代社会中既有存续,也有变化”,也就是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存续和变化的体现。
如结合 “ 2019 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近 30 亿人次 ”分析,春节时大量的外出务工、求学的人仍要返乡与家人团聚,这就是血缘影响力的体现,在传统节日中,人们还是很重视家国团员的。
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分析,离乡外出务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血缘与地缘出现了真正的分离,人们不再是居于家乡,而是能够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学习,走出地缘的限制,形成新的地方社群。
结合 “ 2021 年,由于疫情影响,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东等多地发出春节期间 ‘非必要不返乡’的建议,倡导就地过节,北京某街道社区举办了‘谢谢不回家的你’主题活动”分析,受疫情特殊情况的影响,春节期间,很多地区倡导就地过年,就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重视团聚等。
结合 “北京某街道社区举办了‘谢谢不回家的你’主题活动,辖区企业积极响应,为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和留京过年的居民送去节日的温暖”分析,在外地,社区街道、辖区企业等积极响应,举办一些活动,让就地过年的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这又是突破地缘的变化等。
3、 1 . D
2 . B
3 . 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不追求形似”错误,最后一段说的是“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可见并非不追求“形似”;
B. “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第二段说的是“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还”表递进,二者都包括。
C. “无法体会”错误,第二段的最后说的是“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很难分开”不代表不能分开,所以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并非无法体会。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纵向深入”错误,第二段说的是“诗意美”,第三段说的是“空灵美”,第四段说的是“人文美”,第五段说的是“形神兼备”,这是从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四个角度进行探究的,所以是“横向”。纵向是指的是一个事物的历史、现状甚至未来的比较。
故选 B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因为这些自然景物常给人死气沉沉之感”错误,第三段说的是“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由此可知,山水画中很少再现云雾、天空属于留白,是想要营造深远的意境,或者说是营造空灵之美。
故选 C 。
4、
1 . 主观意愿的纯正 规则
2 . A
3 . 第一次论证人的行为要从主观意愿的纯正出发;第二次阐述了行为本身合于规则重要性,这一事例多次使用,前后照应,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
4 . 首先解释 “伪善”的特征,然后结合对孔子、康德观点的批驳,阐明了“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指出“伪善”的具体表现;最后呼吁用法规来使道德情感获得特殊的规定性。
【分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本文内容 “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出于义务”的“义务”指的是主观意愿的纯正,“合于义务”的义务指的是规则。
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孔子的学说和康德的学说”扩大了范围,原文只是分别例举了孔子和康德的两种学说,不能说他们的学说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
C. “必要条件”错,原文“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说明动机上的善是行为本身的善的充分条件。
D. “应该弃绝‘伪善’的观念”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批驳“伪善”的观念,呼吁用法规来使道德情感获得特殊的规定性,但并没有认为应该弃绝‘伪善’的观念。
故选 A 。
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的语境是 “‘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而“出于义务”指的是出于主观意愿的纯正,故第一次论证人的行为要从主观意愿的纯正出发;由第二处的语境“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可知,以“做买卖童叟无欺”这个例子阐述了行为本身合于规则重要性。这样的选例通俗易懂,前后使用同一事例,形成呼应,使论述结构更严谨。
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文共有 9 段,第 1 段首先引出 “伪善”的概念,然后“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解释“伪善”的特征;
第 2-6 段,引用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第 7 段,首先 “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对孔子、康德观点的进行批驳,再指出“出于义务”与“合于义务”的不同,阐明了“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观点;
第 8 段,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指出“伪善”的具体表现;
第 9 段, “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呼吁用法规来使道德情感获得特殊的规定性。
二、名著阅读
1、 1 . B
2 . C
3 . B
4 . A
5 . 原因: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取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
作用:
①人工神经网络可用来构建深度学习的模型。
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提高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的能力。
③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
④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在找到规律后,还需要“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故而找到某种规律不是“最终目的”。
C. “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可见,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需要“构建函数”,利用函数进行预测。
D. “浅层学习……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可见,并非自主完成,还需要认为地设计一些准则。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推断概念含义的能力。
C. “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可见,这是很难确定的。
故选 C 。
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概念含义的能力。
B. “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可见,并不是一旦接收到就会兴奋,还必须超过信号量的某个阈值。
故选 B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文意的能力。
A. “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错误,根据材料一“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可得出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有重大突破,再根据材料二“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可知,深度学习的模型除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还有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并不是“无可替代。”
故选 A 。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 “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可得出其应运而生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可得出作用①②④;“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可得出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