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前认知必备目标导航1.知道中国古代主要商业政策和主要货币。(重点)2.认识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系。(难点)3.了解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重点)4.记忆丝绸之路及主要对外贸易港口。(重点)5.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难点) 要点导读
教材创新研读
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1)商朝:
①表现: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②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
①表现: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②特点: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时期
(1)政策:重农抑商,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还不高。
图文探究: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现象:①商业发展繁荣。②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重要。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剩余产品的增多。③社会分工的发展。
3.隋唐时期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
(2)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4.两宋
(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图文探究: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通用的铁钱携带极不方便,于是商人们发行一种类似存款收据的“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使用,这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货币。
思考:北宋交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交子商业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交子出现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元朝
(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
(1)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2)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
状元微博:商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主要在于商人队伍、货币、商品、商业活动的范围、城市的发展等。同时商业发展所需的要素与经济发展的要素基本一致。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朝代商业一定发达。
【领悟整合】
知识点2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时期 空间限制 时间限制 政府监管
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宋朝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图文探究:对比图二与图一。
图一 唐长安 图二 北宋汴梁
思考: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宋代还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以上这些说明了什么?
提示:(1)北宋汴梁商业突破了隋唐时期坊、市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制度,坊、市不再分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出现了夜市;农村出现了草市。(2)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和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2.城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
(3)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
想一想: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演变的规律。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
(2)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
(3)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领悟整合】
知识点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形式——朝贡贸易
(1)特点: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萎缩
(1)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议一议:朝贡贸易的特点有哪些?
(1)官府控制
(2)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领悟整合】
知识深化应用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示例1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张居正认为农商应相互依赖,农与商虽然职业分工不同,但异业而同心,都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都能够对社会作出不同的贡献,进而表明自己“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经济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D-2项;张居正之所以对商业有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答案:A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示例2 “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
解析:材料反映了这个朝代已经完全打破了唐朝时坊、市必须分开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已经打破了坊、市界限。
答案:C
典例分类剖析
类型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命题揭秘: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是高考的高频考点,特别是货币的发展史,考查的形式一般采用选择题题型,考查的角度比较广泛,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其核心的知识点。
典例1 (2013·重庆卷,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可以知,便钱在宋太祖时设置专门的机构,将钱存于“左藏(国库)”,给予储蓄者凭证“券”,让后可去“诸州变换”,甚至在真宗时期“所在即支付,无得稽滞”。由此可见便钱仅是一种兑换货币的凭证,不具有流通职能,A、B、C不符合,故选D。
答案:D
方法技巧:此类材料题,要明确材料信息所指,但是答案并不在材料中,还要依托所学知识,因此明确本题信息,然后再与教材所学知识相联系,,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变式训练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得到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答案:D
类型二 古代中国城市功能的变化
命题揭秘:古代城市的发展是高考的高频点,一直备受关注,命题上多以材料题的形式来考查其历史的变迁,多以选择题为主,估计今后仍然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非选择题的考查形式要引起足够重视。
典例2 (2012·安徽文综,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北宋的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文娱场所的经营者在材料无法体现(实际上多为私人经营);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变式训练
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这反映了这些地区( )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含义。“四方辐辏”指的是长安成为商业中心;A项“开始”的表述不准确,C、D与材料含义不相符;所以B项是准确答案。
答案:B
类型三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命题揭秘: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对外贸易的表现、本质及影响。从题型看,考查既有选择题的形式又有非选择题的形式,在命题立意上一般结合近代的对外关系进行综合考查,要明确当时对外贸易的背景和意义等。
典例3 (2011·上海单科,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古代中国使节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出使外国时,常常携带贵重商品作为表示两国交好的手段, A、B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种光荣礼节”;D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
答案:C
变式训练
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
答案:D
锐读天下 感悟历史
2013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大会在亳州召开
【背景材料】
2013年6月6全国第九届的徽商协会大会在亳州召开,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表,世界各地大集团、大企业代表等3000多人参加。本届徽商大会以“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为主题,通过论坛、洽谈、展示、旅游等多种形式,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国际徽商精英年会是徽商每年一度的高端交流盛会,自2005-2012年,分别在北京、博鳌、无锡、合肥、芜湖、六安、广西、宁波、新疆成功举办了八届。多年来,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通过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联谊皖籍企业和企业家、在皖兴业的企业和企业家,整合徽商资源,传承徽商优秀文化,增进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广大徽商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名师点评】
中国古代四大商帮,泛指晋商、徽商、浙商(包括湖商和宁波商帮)、粤商(包括广州商帮、潮州帮和客家帮)。四个商帮。 明代是中国商业较完整的启蒙发展期,其商人与商业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商业经营直接关系到了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江南地区新兴工商城镇的出现,便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种成果。古代商业的发展史高考命题立意的重点。
【试题设计】
1.“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 )
A.当时人民的勤劳
B.城市的繁华景象
C.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解析:题干材料中所提到的杭城即南宋的都城临安,当时临安城内的夜市已经相当繁华,商业兴盛,买卖昼夜不绝,由此反映出南宋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答案:D
2.三十九集电视剧《大清徽商》(右图)以大篇幅、大视角、大容量、大手笔,全方位地展示了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一代徽商的曲折历史和人生命运。下列有关徽商活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B.属于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是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
D.清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
解析:清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的是晋商,而不是徽商。
答案:D
3.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现象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A.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D.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解析:明清之际,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十分缓慢,手工工场并没有采用机器生产。
答案:D
课时跟踪训练
A组(基础题)
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商道,最早应开始于 ( )。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从诗句中讲述的是古代波斯来东方交换商品的事实,而“桑麻”点出了是汉朝的丝绸之路。
答案:A
2.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 ( )。
①远离城镇 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③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草市也受政府的管理。
答案:D
3.“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商业繁荣
C.商人众多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解析:乡村人少是因为都去经商,反映当时商业繁荣和政策宽松,这与农村破败毫无联系。
答案:A
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宋朝是中国古代惟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三项。
答案:C
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D
6.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大贾”指 ( )。
A.粤商 B.晋商
C.徽商 D.浙商
解析: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排除A、D两项,徽商在长江以南,晋商在长江以北,故“新安大贾”指徽商。
答案:C
B组(能力题)
7.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
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解析: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B
8.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明代 ( )。
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 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
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 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
解析:注意紧扣材料分析,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9.“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解析:宋以前,市在经营时间有严格限制,材料中提及“嬉戏连坐至晓”说明经营时间上不再受限制,出现夜市。所以这最可能是宋朝的事。
答案:D
10.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 )。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长安、东京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D
11.阅读下列三则反映唐宋商业经济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
解析: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第(2)问,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
答案:(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2)重农抑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高考真题演练
1.(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 B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
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
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 D
3.(2013·海南单科·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答案 A
4.(2012·全国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关键信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 B
5.(2012·天津文综·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对外交往的理解能力。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 http: / / baike. / view / 23000.htm" \t "_blank )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A。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