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前认知必备
目标导航1.了解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民国初年出现短暂春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曲折发展的史实。(重点)2.理解民族工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或受挫的原因。(重点)3.概括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难点)4.分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要点导读
教材创新研读
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时间:19世纪末。
3.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图文探究: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创立,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先河。1896年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1905年地下大酒窖竣工,是亚洲最大的地下酒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思考:结合上述图文回答,张裕葡萄酒公司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原因: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的鼓励;引进西方优质苗木。影响:推动了清末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进行,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领悟整合】
知识点2 短暂的春天
1.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图文探究: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
思考:这一组火花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的什么精神?
提示: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的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2.时间:一战期间。
3.(1)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数量和新增资本增加。
(2)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3)涌现出一批实业家,如张骞等。
4.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领悟整合】
知识点3 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原来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②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2)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3)表现: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军采取“ 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
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3)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图文探究:这是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两幅漫画,形象地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艰难道路。
思考:近代民族工业“实业救国”思想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等。
状元微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入黄金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获得较快发展→抗战时期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日益破产→建国初期得到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领悟整合】
知识深化应用
1.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背景
(1)社会政治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掀起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
(2)客观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直接推动力
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武昌起义前,群众性的收回利权的运动,直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的人民共同的爱国要求。
(4)思想条件
“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是这一时期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使一些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有识之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投资新式工业。
示例1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产品共获得1211项奖项,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的历届博览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中国产品在这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 ( )
①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北洋军阀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④北洋军阀政府重视开辟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915年正值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产品获得众多的奖项反映该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参加博览会可以反映政府对开辟世界市场的重视,也反映政府对发展工业的重视。虽然奖项众多,但不能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③。
答案:B
2.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源泉。
(2)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示例2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可采用排除法解题。A、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可排除;D项发生在一战期间,是“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可排除。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由于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选C。
答案:C
典例分类剖析
类型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命题揭秘: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表现、特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及影响;从题型看常见题型是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的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多引用新材料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相联系。
典例1 (2013·江苏卷,8)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析:紧扣材料中的1928-1935年民族轮船业发展状况,可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C
方法技巧:因果型选择题的特点及一般解法。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题干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变式训练
1.(2013福建19题)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解析:本题从工厂数量变化的角度考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变化,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表格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图表内容“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 A项不符合史实;实业救国不一定是减少外国企业,故B项不正确;国货运动使外资工厂的产品受到冲击,工厂数量减少,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时间不符,D项不正确。
答案:C
类型二 “实业救国”思想
命题揭秘:从内容看,主要考查改思想的背景、内涵、作用;从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从能力层次看,主要是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多引用新材料。
典例2 (2012·江苏卷,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说明财富过分的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离不开内地的发展,这说明上海市长注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答案:A
变式训练
2.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创举”这个中心词,在材料中指“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C、D三项。“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明清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到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锐读天下 感悟历史
近代民族企业与金奖
【背景材料】2010年7月10日,上海世博会在山东馆展出了1915年张裕葡萄酒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的金奖奖牌,引起了游客驻足关注。这枚迄今为止被公开展出的唯一一枚世博会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是珍贵的中国世博文物之一。
【名师点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曲折发展,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22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是高考命题立意的着重点。
【试题设计】
1.(2013·安阳期末)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时间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产业工人 约10万人 约60万人 约200万人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析: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解。通过时间即可排除A、B、D三项。
答案:C
2.(2013·徐州摸底)下面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是( )。
A.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1915~1919”和图示可知这段时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国际条件是一战的影响,A、C、D三项均是国内因素。
答案:B
3. 1895年,一位江苏南通恩科取士的状元宣布放弃仕途,转而去做一个商人。状元下海办厂,是千百年来的一个天大的新鲜笑话。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题干“1895年”分析,此时处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此时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了上述情况。
答案:D
课时跟踪训练
A组(基础题)
1.“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提取有效信息“公共机关”、“专购国货”,由此可判断文告反映了政府提倡使用国货的意图。戊戌变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排除A、D两项;辛亥革命时期政权尚不稳固,主要任务是反封建,颁布此文告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项;民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华民国政府提倡使用国货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C
2.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 ( )。
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民国建立激发了民族资本家创办实业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3.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实业救国”口号在近代的中国曾响彻了半个世纪。下列对其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C.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解析:在清朝反动政权下,是不可能仅仅靠振兴实业来救国的;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才能为振兴实业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所以实业救国口号并没有揭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
答案:A
4.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 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 )。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由材料信息可知考查1937~1944年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据此排除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5.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亿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析:注意时间:1912~1919年,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的外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内因则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答案:D
6.下图四条曲线反映了近代中国四种经济力量的发展趋势,其中最能体现时代进步潮流的经济形态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图中所表示的是:①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革命的因素,其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答案:C
B组(能力题)
7.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与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这说明兴办实业与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答案:A
8.“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因此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B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C项说法片面,D项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出现在1927年后,故选A项。
答案:A
9.与时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有 ( )。
①手工工场―→工厂制 ②手工生产―→机器生产 ③政府压制―→历届政府一贯支持 ④国内市场―→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所以有③的选项排除。
答案:D
10.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分析、归纳、处理的能力。根据图示反映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聚敛社会财富,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C项。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根据材料中“出口每年……增加……”,“入超……更减……”等信息总结答案即可。第(2)问首先注意“1914~1918年”等关键信息,可知是在一战期间,结合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回答。
答案:(1)一战期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日渐减少,而中国出口则不断增加。
(2)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迫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高考真题演练
1.(2013·安徽文综·15)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
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3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解析 注意读图分析,尽管从1913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但官僚资本一直占有很大份额,所以选B,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在19世纪末,排除A;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C;国际局势对中国产业资本的影响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 http: / / www. / )
答案 B
2.(2013·福建文综·19)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解析 本题是一道表格题目,涉及的时间范畴是1912——1915年,事件是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的减少。可用排除法解题,A选项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B选项是在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所以D也排除。
答案 C
3.(2013·四川文综·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和知识识记迁移能力。从题干的时间,结合材料内容可知为了挽救经济危机,美国抬高银价,对国际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材料中的“困苦”就是美国抬高银价,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针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答案 A
4.(2013·江苏单科·8)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析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1928—1935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A是在1937年后;B是在一战期间(1912—1919);D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由此排除ABD。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5.(2012·全国课标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从时间信息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BCD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 A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