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实验]教材p33-34“活动与探究”。
操作 向20mL水中
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5gNaCl,搅拌 加热升温至50℃ 再加10 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 KNO3,搅拌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加热升温至50℃
再加入5g KNO3,搅拌,并继续加热升温至50℃
冷却
[小结]1.在一定_______下,在一定量的_______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____________;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般有如下转化规律:
2.讨论:教材p35“讨论”。
[小结]在室温时,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与氯化钠的质量____ ___,但在温度升高时,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比氯化钠_____ __。
3.[视频] 海水晒盐的过程。
[小结]1.改变条件使原来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 。
2.在以上实验中,使硝酸钾结晶采用的方法是 ;在海水晒盐中,使氯化钠结晶采用的方法是 。
4.[实验]在室温的条件下,将2g食盐和0.2g熟石灰分别放在10mL水中。
[小结]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 。对于不同溶质,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 是不饱和溶液(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5.[实验]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
[小结]饱和溶液是相对于某种溶质而言的,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解其他溶质(选填“能”或“不能”)。
二、溶解度
(一)固体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里达到_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__。
[讨论与交流]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是什么?
2.“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20℃时,NaCl的溶解度是多少?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小结]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学生活动]教材p37“活动与探究”。
固体溶解度曲线常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
[小结]1.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大小主要由物质本身的________决定。
2.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有的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例如 ;有的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例如 )。
(2)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例如 。
3.结晶法——分离和提纯某些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1)降温结晶——适用于 ,例如 。
(2)蒸发结晶——适用于 ,例如 。
4.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点——
(2)线——
(3)面——
(4)交点——
(二)气体溶解度:
[小结]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____________和一定________时,气体溶解在______水里达到_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
[讨论与交流]1.气体溶解度概念的五个要素是什么?
2.“20℃时,氯气的溶解度是2.5”,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与交流]教材p38“讨论”。
[小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1)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_________;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 。
(2)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_________;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 。
即: 压强, 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压强, 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
3.下表列出了20℃时NaCl溶解实验的一组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NaCl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6
④ 10 5 13.6
A.①②所得溶液是20℃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
B.①②③所得溶液是20℃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
C.20℃时10g水最多能容纳NaCl的质量为13.6g
D.20℃时100g水最多能容纳NaCl的质量为36g
4.一木块飘浮于50℃时的KNO3饱和溶液中(如图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B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是(填“升温”或“降温”)____________,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
KNO3晶体(填“增多”或“减少”)______________。
5.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30℃时KNO3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 ,不变的量有
6.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校里溶液的有关知识。右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
(1)从右图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参照右图在常温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明观察到A中所加固体全部溶解,则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D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
1.据新闻媒体报道,夏季经常有啤酒瓶自爆伤人事件发生,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B.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 D.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减小
2.20℃时,A的溶解度为15g,1gB溶解在10g水里成为饱和溶液,50gC的饱和溶液中含10gC。则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 )
A.A>B>C B.C>A>B C.C>B>A D.B>A>C
3.(1)已知在20℃时,20g水最多能溶解30gA物质,则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
(2)已知在3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则在3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 g的B物质。
(3)在20℃时,10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20g硝酸钾,则说明说明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4.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
B.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 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5.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在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
A.1:5:6 B.1:4:5 C.20:1:21 D.5:1:64
6.已知在30℃时,20g水最多溶解A物质3g,则A物质在水中属于(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无法确定
7.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若分别采用升高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均可使之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A溶液 B.B、C溶液 C.C溶液 D.A、B溶液
8.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
(4)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9.右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上Q点表示: 。
(2)30℃时,将10gA物质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A物质 g或降温到 ℃,则都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10.(10南京)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B.分别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
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
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在t2℃时,用a、b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
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可溶
20℃时的溶解度
____g
1g
0.01g
0 t1 t2 温度/℃
溶解度/g
b
a
饱和
溶液
不饱和
溶液
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或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