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C
“天下无道是由统治者的政令烦苛造成的”缩小范围,原文第一段是“天下无道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胡作非为”。B.“只要……就……”说法绝对。D.“统治成果都得益于无为”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为“无为,也是对古代帝王统治经验的总结”。
B 第四段不是论述“无为”的治国方式,而是谈论个人对待事功的态度,是谈修身。
3、B “不求取功绩”错误,原文第四段是“不是有意去求功,更不自居其功”。
4. A"不掌握航空装备相关的核心技术”错,根据一第一段内容可知,只能说有些核心技术不掌握。
5. D"有着完善的产业链”错,材料三原文只是说“产业链趋于完善”,“即使欧美不给C919发适航证,也不能阻止C919大飞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错,材料三原文为“如果没有适航证,C919只能在国内飞,无法飞出国门” 。
6. (1)满足市场需求;(2)增加就业;(3)提升科技攻坚能力(或促进核心技术的掌握);(4)促进产业链升级;(5)促进国际互惠互利合作;(6)提升抗击封锁和打压的能力。
7【D】突出了市场经营的热闹,表现根据地人民乐观的精神,也说明党领导的根据地政府组织当地人民恢复生产、经营和生活的效果显著。
8. (1)烘托春儿等革命者热爱家乡、坚持抗日、为百姓所拥护的形象。
(2)塑造根据地人民质朴、善良、热爱生活、 保家卫国的群体形象。 (为主要人物春儿的活动创设社会环境)
(3)揭示小说主题,表现根据地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精神。
( 4)丰富文章内容,小说更具可读性。
共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1)小说有对家乡美丽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场面的描写,有对战争间隙中小姑娘雕刻精巧花篮的描写,小说还提及年青人“不断对爱情的追求”,这些都体现了风景美、生活美和人情美,具有诗情画意。
(2)小说描写了孩子们的游戏活动,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场面,两个小姑娘与春儿的对话,都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具有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参考译文:
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大臣们入朝觐见他时,都(因畏惧而)举措失常;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奏,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希望听到规谏的言论。他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貌,一要借助明亮的镜子;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善待忠直的大臣。如果君主不听劝谏还认为自己贤能,他的臣子迎合奉承,那么君主失去国家之后,臣子又怎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来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虞世基等人也被杀。你们应把这当作教训,政事有得有失,不要吝惜,尽情发言!”有人上书称秦王府的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担任皇宫守卫。太宗对他说:“我把天下当作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兵之外都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不是让我的恩德广布天下的办法。”太宗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开凿大山,治理水患,百姓没有诽谤怨恨的言论,这是与百姓利益相同的缘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精美华丽的奇珍异宝,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停止,那么危险灭亡会立刻来临。我想要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把秦的灭亡当作教训,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我的这个(举动的)意图。”从此以后二十年来,风尚习俗质朴淳厚,衣服没有织锦刺绣,官府与百姓都很富足。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朝中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来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草诏书有时会出现差错,那么门下省应当纠正。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极其恰当(的方式),放弃自己的意见听从他人,又有什么损害呢?近来有人维护自己的缺点,造成仇怨隔阂,有人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有错误也不加纠正,顾及一个人的脸面情谊,成为万民的灾祸,这是灭亡国家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时,朝中内外的官吏追求相互服从,在那时,他们都认为自己有智慧,祸患不会殃及自身。等到天下大乱,家庭与国家都灭亡了,即使这中间有极少能够幸免的人,也要被当时的舆论贬斥,(这样的评价)永远不会磨灭。你们每个人都应顺从国家的利益,忘却个人利益,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太宗对身边的近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丽的珠宝,会割开身体来藏它,有这样的事吗?”身边的近臣答道:“有这回事。” 太宗说:“人们都知道他们爱珠宝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官吏接受贿赂而伏法,和帝王谋求奢靡的欲望而使国家灭亡,这与那些可笑的胡商有什么区别呢?”
10. A
B.“谤”公开指责或批评 含义相同 A.“假”凭借,借助,含义相同 C.“比”“近来”“联合”含义不同 D. “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含义相同
D.“太宗责备黄门侍郎王珪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错误。
13.(1)“苟”,如果;“愎谏”,不听劝谏,不听规劝;“自贤”,自认为贤能;句意2分
(2)“及”,等到;“得”,能够、得以;“为……所……”,表被动,句意2分。
14.D 解析:“直接强烈”错误,应该是“曲折委婉”。
15.相同点: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借秋景营造一种寒冷凄清氛围,融入了诗人内心之悲情。②运用叠词,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
不同点:①意境上:杜牧诗中描写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蒲苇,营造出寒冷凄迷的氛围,意境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中描写落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而来,描绘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境界壮阔磅礴,意境更加深远。
②情感上:杜牧诗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表达了作者被贬官时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杜甫诗在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
手法、意境、情感各2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 7.①前所未有 ②心有余悸 ③甘之如饴(3分)
1 8.①我国的野生资源保存较少。②我国是荞麦起源国。③野生荞麦种资源的搜集和调查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④周美亮把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每句1分)
①比喻。将“珍稀的野生荞麦”比作星星,突出了野生荞麦在大家心中的地位。②拟人(也可答比拟) “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野生荞麦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更表现了大家遇到“珍稀的野生荞麦”的欣喜之情。
③拟物(也可答比拟) “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便荡漾开来”,赋予笑容湖水荡起涟漪的视觉形象,体现笑容在每个人脸上不自觉地呈现的情形。(选两点作答,每点2分,视分析情况酌情赋分)
20.原文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缺失,缺少“像”——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二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缺少“才能”;三是搭配不当,应为“应对”——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每改对一句得1分)
21.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 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 ③更是考验家长(每处2分)
22.作文解析:材料共分三部分:内容叙述部分、提出问题部分和写作要求部分。内容叙述部分有两个要点:一是孔子、孟子、庄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努力实现的理想人生,二是当代感动中国群体事例及其共同的精神实质。
提出问题部分有两个要点:一是你追求的理想社会和人生是什么样的?二是你会以怎样的姿态准备和行动?
写作要求部分有两个要点:
一是写作主题。审读材料时,要准确把握“理想社会和人生”以及“姿态”这两个写作要点,关注现实,向内寻找自己的人生信仰,向外发现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践行自己的志向。写作时,可按照“是什么”——理想社会和人生是什么样的;“怎么做”——以青春的姿态准备和行动;“为什么这样做”——分析材料中体现出的为国家、民族、社会以及未来奉献并承担责任的精神这一逻辑思路去展开。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把材料中的两个问题都回答完整、清楚,不能避其一而不谈,或含糊其词。
二是文体——议论文
附:作文评分参考细则
1.作文立意必须围绕主题,结合材料要点,“理想社会和人生“要简写,而“姿态”要重点写。
2.基准分定在 48 分(符合题意,结构清晰,文体分明,语言表达通
顺,文采可以不出众)。54—60 分为优秀,48—53 分为良好,42—47 分为中等,36—41为及格,36 分以下为不及格。
要寻找学生作文的亮点,有眼前一亮之感的作文,应该在 54分以上给分。
3.未能围绕主题,视为跑题作文,原则上不超过 36 分。如果只谈“姿态”,原则上不超过 45 分;只谈“理想社会和人生“,原则上不超过40分,未能充分结合材料,另选角度与要点,视为偏题作文,原则上不超过 40分。
4.评卷时应有文体意识,作文必须符合议论文的特征。文体特征不清晰,原则上不超过 45 分。
5.字数要求:601-800 字之间,按正常评分标准评分;
600 字以下分为两种情况,500-600字(含 600 字),按二等给分,不超过 45 分;500 字以下,按三等给分,不超过 30 分;
400字以下不超过 20 分;300 字以下不超过 15 分;200 字以下不超过 10 分。
6.错别字 1 个字扣一分,上限为 3 分;无题目扣 2 分红山区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检测
水也一样,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来弱,也没有任何事物在冲激攻克坚强的事物方面胜
过水,闲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替代它,所以老子感叹“弱之胜强,柔之胜别,天下莫不知
高二语文
莫能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謪编自陆玉林《<道德经>中荔含修身治国的四个启示》)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A天下无道是由统治者的政令烦苛造成的,最终导致朝政腐败、农田荒芜、仓库空虚
老子认为,天下无道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胡作非为。统治者政令烦苛,经常以酷刑成逼
盗城横行、民心大乱。
民众,而朝政校度腐败,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社会上盗贼横行,民心大乱。社会政
.只要统治者为政不多事,顿应自然而为,不扰动天下,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社
治要走上正确的轨道,统治者就要无为,“治大图若点小鲜”。这就是说为政不可多事,不
会政治就能走上F确的执道。
可扰动天下之心,如同烹调小造一样,就是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C无为是老子治国智慧的总纲,它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取法乎“道”,即取法天地,顺
无为是老子治国智慈的总蜗,是好静、无事、无欲的总概括。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应自然规律:
而是顺应自然而为。无为取法乎“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取法天地,顺应自然规
D.古代帝王的统治成果都得益于无为,即大地怎么样对待万物,予人就按同样的原则和
律。天地怎么祥对待万物,圣人就按同样的原则、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百姓。天地对于万物
方式对待百姓。
蜘
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无所谓仁慈不仁蕊,圣人也当如此。无为,也是对古代帝王统治经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
的总结。
A.文章第一段下门见山,提出“社会政治要走正确的轨道,统治者就要无为”的观
无为,不是不治理国家,不是不干预百姓的生活和行为,而是说要按照符合自然之道
点,运用比喻论证,贴切形象,通裕易懂。
长
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让百姓不觉得受到了管治和干预。这是最高明的国家治理方式,核心
B,文章第一段是总起,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无为”的治国方式,观
是百姓的行为符合道的要桌时就不用管治,而在偏离道的时候再加以纠正。无为,不是圣
点鲜明,说堙充分。
人、王候无心于天下国家的治理,而是顺应民心、遵从民意,所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
C文章第一段运州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在批驳“九无为”错误观点的同时,确立确的
心为心”。天下百姓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守信的人也有不守信的人。老
观点,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子主张,对善良的人、不善良的人,同样善待,才能得到大善:对有诚信的人、没诚信的
小.文章第五段先提出观点,即老子所主张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不争、处下、柔
人,都同样信任,才能得到天下诚信。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就要保持对国家治理的惕
弱,然后分层进行论述。
恐祺之心,不妄言妄动、胡乱折腾:就要为天下百始浑融其心,让民众没有贪欲邪思、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技淫巧。圣人要像父母对待孩童一样对待百姓,让天下民众能够吃饱穿暖,筋骨坚强。这
A.无为是最高明的国家治理方式,是按照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来治迎国家,扫姓不会觉
种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对嗣后的政治理论和治理实践都有莫大之影响。古代官员常挂在
得受到了管治和干预。
嘴边的“为民父!”,与此密切相关。
B.无为,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事功,不求取功绩,史不自居其功,共至在功成事遂之际
无为,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事功,不是有意去求功,更不自居其功。在行事时要“去
仍能超然处之。
甚,去奢,去泰”,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退而言之,就是在功成事遂
C.无为是老子治国的主张,不争、处下、柔弱是老子修身的主张,其中不争是合丁天道、
之际仍能超然处之。
自山以米的最高准则。
不争、处下、柔弱是老子所主张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争,就是不与其他事
D.水是天卜事物中最为柔弱的东西,但在冲激攻克坚强的事物方面没有任何事物能胜过
物相争,不遥强示能,如善于做统帅的人不逞男式、善于哉斗的人不发怒之类,是合于天
它,所以说莱能胜刚。
道、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不争,就不会受到埋怒和遗责;不争,天下就不能与之相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而善于取得胜利。处下,就能够容纳一切,而为万物之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因而,圣人欲在平民百姓之上,就卖言语卑下谦恭:大国要
材料一:航空装备相关的洼术可以按重要程度分为核心技术、辅助技术和一服技术。
取小国,就要在小国之下:小国欲取大国,就要自处于大国之下。来弱,就能长久地生存,
对于核心技术,世界上只有少数商册有,由于2020年初美国首次传出限荆出口C919配
就能攻坚克强。“道”是天下至柔之物,而能够在天下至为坚硬、坚因之物中纵横驰骋。
套发动机,随后多次更新“实体清单”以限制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面对技术封锁,我国
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
高二诰文第2页共10页